幫助孩子勇於直麵現實
自我欺騙的對立麵便是現實地思考,按照世界真實的樣子認識它,並做出恰當的反應和決定。許多人忽略了這一點,因而沒能教會孩子這方麵的情商技能,甚至反而教得孩子不能麵對現實。我們總想保護孩子不受殘酷現實的影響,結果更加強化了他們的逃避心理。
麵對問題,正確的做法是:不管有多麼痛苦,都要幫助孩子正視現實。當我們向孩子們解釋事實、教他們處理問題時,他們就已明白一點:父母有能力來麵對和應付哪怕是最困難的處境。這等於無聲地告訴他們:你也能做到。
兒童精神病專家理查·加德納這麼認為:“孩子們必須依靠自己來麵對父母離婚的問題,不能一廂情願地以為父母總是要為他們著想的。”最近的研究證明,他是完全正確的。
朱迪·瓦勒斯坦對6個家庭進行了長達20年的研究,這些家庭共有31名子女,父母均已離異。她發現,許多父母都在自我欺騙,認為離婚對孩子的影響隻不過是暫時的,一兩年後會自然而然地消失。然而他們徹底錯了,離婚對孩子的影響是長久的。即使在父母離婚之初,看不出孩子有什麼嚴重問題,卻不能避免導致他們成人後的精神創傷,瓦勒斯坦稱之為“休眠效應”。
根據瓦勒斯坦的研究,孩子的許多問題都產生於“負擔過重綜合症”。父母離婚時,一般無法區分自己和孩子的需要。他們就算已意識到與孩子關係疏遠了,而花費在孩子身上的時間卻仍然很少,對孩子管教不嚴,對他們的感覺也不敏感。瓦勒斯坦在進行研究的第10個年頭,經過調查發現,25%的母親和20%的父親在離婚10年內沒有在一起,對孩子的照顧也是越來越少。15%家庭的孩子被診斷患有“負擔過重綜合症”,原因僅是父母不能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務,甚或不能照顧好他們自己!這些孩子注定有可能患上嚴重的精神問題,反映出父母的不稱職。
理查·加德納在書中告訴小讀者,盡管大多數父母在離婚時,也非常愛自己的孩子,並想盡力不傷害孩子,卻說了些或做了些對孩子不利的事情。這隻不過說明父母們在這方麵失敗了。孩子們必須明白這一點,從而做出對自己更有利的決定。
比如,馬丁內斯夫婦和學校顧問商量,如何用最好的方法把離婚的事情告訴6歲的女兒蒂娜。他們都很愛孩子,因而不想因說錯話或做錯事而傷害她。學校顧問推薦了幾本書,並對夫婦倆保證,如果他們盡可能地為孩子著想,孩子是不會有事的。
然而兩個星期後,事情開始惡化了,夫婦倆在學校停車場大吵起來,馬丁內斯先生把正哭著的蒂娜從妻子的汽車裏拉了出來。他們曾深夜給蒂娜的老師打電話,且每次造訪學校都威脅說不再送蒂娜回來。然而每次事情發生後,夫婦倆都去找學校顧問,都能表現出理智,關心女兒。當顧問覺得最好還是和蒂娜談談時,蒂娜很不情願地來了,隻說了一句:“我想都不願意想這個問題。”便再也不吱聲了。
加德納還提到一種情況,說:“大多數父母都是非常愛孩子的,(但是)有些不怎麼愛或根本不愛孩子的父母,也會把愛掛在嘴上,這就讓孩子感到迷惑。因此,不能根據言詞來判定一個人是否真愛他的孩子。”
父親(離婚後一般不住家裏)一般都很愛孩子,希望能與孩子住在一起,對不得不離開他們感到非常遺憾,然而也有一些父親是因為不太愛或根本不愛孩子才離開家的。
如果父親不愛孩子,母親也知道這一點,但卻對孩子說,父親很愛他們。因為母親確實認為這麼做對孩子有利。
加德納認為,孩子們隻要觀察現實生活中父母的所做所為,而不僅僅是他們的口頭表態,就能弄清父母是否真愛他們。具體做法是:
●看看父母是否真想和你在一起。有時父母不能與你在一起時,是有正當理由的,但他們應該讓你知道,他們正在盡力而為。
●看看父母是否為你的每一個進步感到由衷的高興。熱愛孩子的父母會為孩子感到驕傲,並且向外人敘說孩子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