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微不至”好不好
如果拚命為孩子把一件事情都安排好、把握住。將會使自己煩惱無限,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周到是我們做家長的責任,但不能無限度地去做。
“羅傑,羅傑,把大衣帶上去學校。”媽媽叫住了匆匆忙忙趕校車的11歲的兒子。“我不要,我沒感到冷。”“今天天氣預報說要刮風,會很準的,帶上吧。”媽媽把大衣從他的屋子裏拿來遞了過去。羅傑不情願地拿上大衣走了。
過於保護孩子的媽媽是權威的媽媽,她來決定羅傑是冷,或是不冷。而媽媽這種額外的關心和保護並不是必需的。因為媽媽決定他需要帶上件大衣上學,他就得帶上,但他並不是持積極態度,所以媽媽隻得給他拿來。這樣做羅傑不開心,認為媽媽侵犯了他的權利,而羅傑自己也不會馬上培養出聽天氣預報、照顧自己該穿什麼衣物的習慣。媽媽並沒有領會到這點,反而認為一切都在自己的預料與掌握之中,她把事情把握得很穩。
“媽媽,我們想去遊泳,今天天氣很好。”7歲的湯姆央求媽媽。
“不行,現在已經是11月了,水很涼,你會感冒的。”
“好媽媽,讓我們去吧,我們不怕冷。”5歲的弟弟幫助哥哥解釋說。
“今天的太陽很好,天氣很暖和,我們不會感冒的。”哥哥接著說。
“怎麼說也沒用,現在是11月了,我是不會讓你們去的。”
“我們就遊一會兒,冷了就上來。”哥哥繼續央求。
“去外麵玩一會兒球。”媽媽進屋去了。
哥哥說:“她害怕把我們凍感冒,所以不讓我們去遊泳。她太主觀了。這是加州,又不是紐約。”
弟弟點了點頭,無可奈何地去做其它事了。
這裏媽媽有點過分,她認為時時處處都有危險,她過於保護孩子了。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過分保護導致過分限製,限製孩子的能力發展,限製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
一位教育專家說:我們不能保護孩子的一生,我們也不應試圖這樣做。我們所麵臨的現實有時連做父母的都難以應付,如何能保證我們的孩子不受傷害呢?我們的責任是培養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有的危險與困難。將孩子護在懷中,便限製了他們發展能力的空間,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束手無措。同時父母過於緊張的保護意識,也使孩子對生活產生恐懼感,認為外麵的世界充滿不可抗拒的危脅,形成謹小慎微的性格。我的一位朋友就有這樣的母親,她的眼睛無時不刻不投注在孩子身上,天氣稍冷便不能出門,天氣一熱便怕炎熱上火,不斷的驚嚇,使得這位朋友長大後性情壓抑,做起事來前怕狼後怕虎,總怕會帶來不利的後果,工作生活十分吃力。她不知道兒子之所以這樣,她這個做母親的應負有多大的責任!
做家長的不能將自己對孩子的責任伸延得太長太寬,例如在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的幌子下,將孩子管理得死死的,使他們完全喪失了勇氣,幹脆不做任何努力,希望父母能保護他們一輩子,不遇到任何麻煩。他們就生長在父母寬大的翅膀下,不做任何飛翔的努力。
蘇菲在婆婆家裏做客,房間裏滿地狼藉,她翹著腿正在沙發裏看雜誌,兒子忙來忙去地將玩具全部拖出,玩一玩,甩掉,又去抱新的玩具。“邁克,玩具拖出來,一會可要自己收啊!”“媽媽我會的。”4歲的兒子在敷衍媽媽,媽媽也沒有再說話。過了一會,邁克坐著不動了。原來是發現了一本塗色書,開始安靜地塗起來,玩具被冷落在一旁。“喲,怎麼這麼亂。”婆婆來了,蘇菲急忙將高翹的腿收了下來,但並未起身有什麼動作,盡管蘇菲知道婆婆的話是對她說的。“邁克,再塗一會兒就把這些玩具放回去好嗎?”兒子沒吭聲,蘇菲也沒動。“這麼亂,他怎麼收拾得了。”婆婆顯然不滿意了,彎下身示意般地撿起幾件玩具。“媽,你不要動,一會兒讓邁克自己收拾。”“這不是隨手的事嗎?他還是個孩子。”碰上個懶媳婦,也沒辦法,難怪她老人家不高興。但是蘇菲這“懶”媳婦是定了性的,也懶得到糾正印象。“媽,讓邁克收,下回他就知道玩什麼拿什麼,不會往地上亂扔了。”婆婆當然不會接受蘇菲的論點,蘇菲雖沒有去看她的表情,但腦中的“眼睛”卻能看見她的不屑甚至憤怒的冷笑,似乎說:“自已做還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