懶媽媽出勤快孩子,反之勤快媽媽出懶孩子。這裏的道理其實不難懂,隻是今天的社會不再是“勤快”與“懶惰”的問題了,可以提高一下,將其效果納人孩子的素質培養的範疇。
如果剝奪了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也給他養成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壞毛病。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幫他去做。小孩需要在料理自己的事情中增長才幹,更重要的是減少對外界的依賴性,能夠擺脫對外界依賴的人,才能有信心做獨立而驕傲的人。下麵是一個給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美國時,我們的一位朋友從中國收養了一個小孩,已進中年的夫妻十分歡喜,恰巧中國春節時,他們到芝加哥來,便給孩子穿了身中國式紅衣服到我這裏來過春節。看著一對金發碧眼的夫妻帶著個黃皮膚的孩子,總有異樣的感覺,不過他們對孩子充滿了關愛,倒也為這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孩子高興。
2歲的孩子蟎珊地在客廳裏摸索著,好奇地打量著陌生的地方。“啪搭”,手裏的餅幹掉在地上。她自顧自地向前走,沒看見。“凱蒂,撿起餅幹,扔到垃圾筒去。”媽媽的手指向垃圾筒。“我來,我來。”我很好心地要幫忙。“不,不,她會的,讓她來。”朋友擋住我。凱蒂望了一下媽媽,決定試一試忽視媽媽的要求,向別的地方挪去。“凱蒂,”朋友停止談話,蹲在孩子身邊:“這是你掉的餅幹,要自己撿起來,對嗎?”望著媽媽柔和但堅定的神色,凱蒂妥協了,慢慢蹲下,撿起餅幹,蟎珊地走向廚房。
我心裏想這孩子長大了真的是“黃香蕉”了,裏白外黃,但從心裏感歎美國媽媽畢竟不一樣。我們願意為孩子收拾他們製造的垃圾,但忽視了一點,孩子是願意學習如何做事情的,給他們做事的機會,可以啟發他們思考怎樣將事情做得更好,做父母的應利用這一特點,訓練他們解決問題克服困難的能力。
一般成年人往往認為我們的孩子太小,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平息自己的煩惱,或認為他們的想法太幼稚,橫加批伐。其實,我們要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自己會做好許多事情,隻不過有時需要指導而已。我們應當給孩子機會、時間、耐心和指導,讓他們去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決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讓他們完全憑自己的現有能力與經驗去品償生活中的一切苦果,給他們不應有的壓力。我們應陪伴和指引他們一同探索。我們不能讓孩子永遠站在我們後邊,保持天真無知,而應去篩選生活,找出孩子在我們的指導下能承受的經曆,使他有機會去體驗生活,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問題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範圍,我們當然準備給他們提供幫助。我們從他們出生的那天就應開始這樣做。我們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給孩子生活、難題、挑戰和滿足。我們總是在那裏,給他們關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