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勇於捍衛自己的想法(1 / 2)

讓孩子勇於捍衛自己的想法

在傳統觀念教育下成長起來的父母們,回顧自己的成長軌跡,可以為撫育子女提供一些極有意義的提示。一位家長感慨道:

還記得小學時,在我進校的前一天,從家長那裏得到的訓導是:不要和同學鬧矛盾,聽老師話,不要招別人嫉妒。我因以外地插班生的身份走進一個業已形成的集體,分外小心,牢記家長的囑咐,生怕引人反感,受排斥,因此十分出色地做到了“以和為貴”。或者是因為這一策略的效果顯著,我很快“後來居上”,入了隊,當了班長。然而同時也得到了一個“老好人”的稱號。30年過去了,時至今日我仍不習慣與人當麵鑼、對麵鼓地爭論,堅持自己的立場,因此在生活與事業上,很受鉗製。惱恨之餘,也為了鍛煉自己,常向小攤小販發起進攻。這當然是不公平的,但心態不平衡至此,也就顧不上許多了,隻要吵完後不再有什麼瓜葛就好,好在到今天還沒有什麼問題。

要改變一個人的個性是十分困難的,但個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從小的生長環境。縱觀現代人的成功範例,常會發現他們在個性上有超人之處,其中一點就是敢於為他人所不為,敢於捍衛和實施自己獨特的想法。這種勇氣有一些天生的根源,但更有生長環境中的鼓勵。

人在成長過程中,或多或少要變些顏色,但一個人如果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自然談不上有什麼自己的觀念和建議,也就更加談不上有何建樹。長期以來他已習慣於去附和別人,將自己淹沒在隨從的海洋中。即使偶爾有些大膽的有創造性的想法,卻耽於一貫的膽怯與缺乏自信,或隻是不習慣,而最終放棄,不情願或情願地繼續做一個“隨從”。

在一個固化、崇尚順從的時代,這樣的個性也許可以因為善於迎合變色而受到賞識,但在改革邁進的時代,這樣的個性是遠遠不適合了。

不敢擁有自己的想法,不敢表達和捍衛自己的想法,不敢在眾人麵前表現出不同,歸根結底是缺乏自信。自信的形成不僅僅是觀念上的扭轉,更需要成功與實踐的輔助。培養孩子有足夠的勇氣表達和堅持自己認為正確的想法,做父母的應當給孩子提供足夠的機會。

我們當然不必有意鼓勵孩子刻意地去標新立異,做風流人物,但不要用現有的社會規範給孩子太多的束縛,應提供給他們有發揮自己想像力的機會,隻要不傷及他人與社會,就讓他在實踐中創造出自己的形象與風格吧。

v發掘自己的“真我”

在我們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為他的個性發展留出空間,幫助他發掘自己的“真我”。

自古以來,我們的教育強調要“自善其身”,完善個體,也就是按一定的社會準則與目標去修煉自己,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這種教育的結果是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社會的螺絲釘,自然有助於國家的團結與安寧,但同時卻滅殺了許多有生機與創造性的個體,窒息了很有創意的思考和嚐試的勇氣。

到目前為止,我們中的許多人都意識到了培養個性與獨創性的重要,因為我們的社會已經富裕到一定程度,可以為社會成員追求有個性的生活目標提供條件,但由於我們都是從傳統教育體係中成長起來的人,在思維和實踐中都不知不覺地遵循以往的傳統,進而限製了孩子個性的發展。

在學校裏,孩子們背誦著數學概念,什麼是分數,什麼是加法、減法,學古文時背誦老師的標準注釋,談到考試要求時明確指出最好按老師的注釋一字不差地去答,否則可能丟分,學生從小懂得按書本去記,遵從老師的理解,按最保險的方式回答考卷,在行為上更有一整套規範要遵守。那麼到了家裏呢?我們會詢問老師是怎樣要求,列舉其他優秀孩子是如何行事,批評孩子的行為有違社會標準,於是孩子被緊緊地納入條條框框之中,成為極端的社會人。這樣有什麼不好呢?這樣做我們丟失了“真我”。

很多人認為當我們完成了社會化過程,需要喚醒富有個性的創造力時,需要喚醒“真我”的樸素情感時,需要找到自己獨特的人生目標時,就會感到訪惶,毫無目標。

托尼是從中國到美國的留學生,他出自名校,到了美國後又進了美國排名前列的大學讀法律學位,在校期問到一些很有名的律師事務所實習,到畢業時被一家很有名的大律師事務所雇傭,第二年通過了全美律師資格考試。在日常生活中,托尼將時間都花費在有用的事情上,與大學同學聯誼,以建立對事業有用的社會關係網絡;跑馬拉鬆,強壯身體;喝低脂奶,不飲酒,保持身體健康;打網球,以具備適當的社交手段;廣泛讀書,擴大自己的視野……,無疑他是一個優秀人物,對生活充滿理想,對自己嚴格自律,應當是一個充滿自信與成功的自豪的幸福人物。但事實卻非如此。盡管他不斷地對自己和他人講:“I’m Happy,enjoy what I’m doing.”但這是一個騷動不安的靈魂,當他看到做房屋買賣中介的小姐開著“寶馬”來回跑,會覺得心理不平衡,“怎麼她比我還神氣!”看到同學在熱火朝天搞網絡,億萬富翁的夢似乎很快要實現,他又不安於本職,躍躍欲試,準備跳糟淘金;當網絡夢破滅後,他覺得自己的工作太枯躁,發達的日子似乎還很遙遠,於是又準備考MBA,加強自己的機會。他不斷說人要有目標,後來又為自已建立了10年內掙出1億美金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