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要有目標,在名利上有追求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這種目標都是他人的社會的目標,缺乏獨特的感受,本性就會遺失,被無止境的追求搞得焦灼,而得不到真正成功喜悅,更體會不到發自內心的樸素的情感享受。
當我們出生時,我們是宇宙的一部分、無意識也沒有自我。我們這些做家長的都是在生活上有一些閱曆的人了,或許對此會有所體驗。到了兩歲左右,我們開始區分我與非我,這時我們同曾經屬於的那個世界區分開來,自我開始形成,我們對自己有了意識。隨著逐漸成長,我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自我,具備了個性的框架,但卻與原來的自然的我相離漸遠。“我”的概念更多地反映著社會規範對我們的要求,為了適應這個社會,我應當如何成為“我”。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都越來越多地同他人融合起來,根據社會規範的要求、性別需要、家庭結構和信仰來束縛塑造本性。不久我們開始相信自己就是我們對這個社會所表現出的“我”,並無特別之處,也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出“這是我,不是你,也不是他。”
可以說童年和青年時代,是我們學習做一個社會人的時代,但我們內心深處的“真我”,那個保持了出生時期的原本天性的“我”,並沒有滅亡,“他”在潛層下醞釀、膨脹,到了中年期,我們開始感覺到這個真我的存在,感受到“他”的膨脹力。在這種膨脹力的“壓迫”下,我們開始了一個痛苦的回歸過程,因為首先我們要一層層地剝開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社會像塑造石膏像一樣貼在我們心靈個性上的“石膏”,隻有擺脫它們,我們才能看到那重重掩蓋之中的深處的真我。
一個找不到“真我”的人是不會真正幸福的,而一個完全喪失了個性的人也不會為這個社會提供獨特的貢獻。在我們撫育孩子的過程中應當有意識地為他的個性發展留出空間,幫助他發掘自己的“真我”,懂得自己的愛好,做到任何力所能及的事情,成為自己能夠成為的人,個性的形成其實是一個求差的過程,一個將個人心理及大眾心理區分開的過程。
一個全麵實現了“真我”的人應當有什麼樣的個性特征呢?這裏包括兩個方麵:精神上的與心理上的。著名心理學家馬斯羅歸納說;人性發展的最終目標應達到
●有自發性,有責任心
●注重現實接受自我、他人和自然
●有內在屬於個人的世界
●擁有與人類的歸屬感、與所愛人的親密關係
●懂得珍惜,有精神上的執著追求
●有民主意識
●有創造性,獨特性
●擁有富有哲學意味的幽默感,但非充滿惡意
一個在心理上成熟的人首先要有自知,有能力感受與他人的有意義的親密的關係,對生活的認識,能感受到發自內心的快樂。實現自我是一個終生的過程,孩子在人生的初期主要是學會如何適應社會,要向他施加多少社會屬性和保留多少的個性空間,需要度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