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陪伴孩子成長
父母不可能為孩子把每一件事情都安排好、把握住。如果拚命去作這個嚐試,將會使自己煩惱無限。對孩子的生活照顧周到是做家長的責任,但不能無限度地去做。
●不要過份保護孩子
過於保護孩子的父母是權威的父母,而這種額外的關心和保護並不是必需的。
父母害怕孩子冷了、熱了。不使他們受傷害,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是父母過於保護孩子這也不行,那也不行,過分保護導致過分限製,限製孩子的能力發展,限製孩子接受挑戰的機會。
一位教育專家說:我們不能保護孩子的一生,我們也不應試圖這樣做。我們所麵臨的現實有時連做父母的都難以應付,如何能保證我們的孩子不受傷害呢?我們的責任是培養孩子有自我保護的本領,使他們有勇氣去麵對生活中可能有的危險與困難。將孩子護在懷中,便限製了他們發展能力的空間,使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束手無措。同時父母過於緊張的保護意識,也使孩子對生活產生恐懼感,認為外麵的世界充滿不可抗拒的危脅,形成謹小慎微的性格。就有這樣的一位母親,她的眼睛無時不刻不投注在孩子身上,天氣稍冷便不讓他出門,天氣一熱便怕他上火,不斷的驚嚇,使得這個孩子長大後性情壓抑,做起事來前怕狼後怕虎,總怕會帶來不利的後果,工作生活十分吃力。這個孩子的母親卻經常歎息,抱怨兒子工作沒有魄力,畏頭畏尾,沒有大的發展。但她不知道兒子之所以這樣,她這個做母親的應負有多大的責任!
做家長的不能將自己對孩子的責任伸延得太長太寬,例如在關心孩子的健康安全的幌子下,將孩子管理得死死的,使他們完全喪失了勇氣,幹脆不做任何努力,希望父母能保護他們一輩子,不遇到任何麻煩。
懶媽媽出勤快孩子。這是我很早就聽說的一句話,反之勤快媽媽出懶孩子。這裏的道理其實不難懂。孩子能夠自己做的事情,一定不要幫他去做,這樣既剝奪了他自己動手的機會,也給他養成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的壞毛病。小孩需要在料理自己的事情中增長才幹,更重要的是減少對外界的依賴性,能夠擺脫對外界依賴的人,才能有信心做獨立而驕傲的人。
一般成年人往往認為我們的孩子太小,不能解決問題,不能平息自己的煩惱,或認為他們的想法太幼稚,橫加批伐。其實,我們要信任孩子的能力,相信孩子自己會做好許多事情,隻不過有時需要指導而已。我們應當給孩子機會、時間、耐心和指導,讓他們去發展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決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讓他們完全憑自己的現有能力與經驗去品償生活中的一切苦果,給他們不應有的壓力。我們應陪伴和指引他們一同探索。我們不能讓孩子永遠站在我們後邊,保持天真無知,而應去篩選生活,找出孩子在我們的指導下能承受的經曆,使他有機會去體驗生活,鍛煉自己的能力。如果問題超出了孩子自己的能力範圍,我們當然準備給他們提供幫助。我們從他們出生的那天就應開始這樣做。我們一步一步,一點一滴,給孩子生活、難題、挑戰和滿足。我們總是在那裏,給他們關心和指導。
●不要讓孩子對父母產生依賴
介入到孩子的事情中,替孩子處理事情的父母被稱為搭救型父母。他們一次次把孩子們從困境中解救出來時,似在搭救,其實在起相反的作用,使孩子們永遠不能自己解救自己。搭救者總是在為孩子解決問題,出主意,想辦法,甚至代替執行,這樣並不是鼓勵孩子們去發現自己的能力,發現自己動手做事情的意義和樂趣,而是被限製在某一個層麵停滯不前,使他們失去獲得必要經驗的機會。
孩子們並不希望成人給他們解釋、解圍。他們對這種介入感到恐懼,感到自己脆弱。他們會發愁,如果沒有成人的介入,事情會是個什麼樣子。有的孩子在辦一件事時,總是背著父母,他們想掙脫父母的庇護,想證明自己的能力。在父母的不斷拯救下長大的人在開始過獨立生活時,會感到很不適應:對自己必須計劃收支平衡、買生活用品、找住宿之地等安排基本生活之事都感到惴惴不安。在家裏的時候,這些事情總有人替他們幹。他們的父母總在扮演“搭救者”的角色,每當他們麵對現實一臉憂愁時,父母就出麵出主意想辦法進行關照,然後把對生活一無所知的他們送到社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