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陪伴孩子成長(3 / 3)

在鼓勵孩子做家務事時,我們應及時補充新的概念,使勞動變得更有意義。由初始的新鮮感,及顯示能力的願望轉變為對家庭生活做貢獻的自豪感。引導孩子從合作的角度考慮問題,而非僅僅滿足個人的興趣與虛榮。教育孩子們懂得家庭是一個運轉的整體,需要每一個成員的投入才能構成愉快的生活。孩子在此是可以為家庭這個整體服務的,這是他的義務。有了這種認識上的鋪墊,孩子就比較容易接受任務。

●怎樣讓孩子能聽父母的話

指揮孩子按我們的意圖去行事,要比讓孩子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參與困難。孩子們希望我們尊重他們與眾不同的地方。當父母急於介入去指揮他們,特別是不了解孩子真實意圖時,可能遇到敵對情緒和反抗。

可以想一想,如果你的上司總是指手劃腳地告訴你這樣做那樣做,而你早已掌握怎樣作的技巧,你可能開始考慮辭了這個工作。而當你的上司讓你出主意、想辦法搞好工作時,你知道他們對你是賞識的。

雖然父母知道指揮對孩子並不起什麼好作用,但有時還會對孩子說:“把這收起來,把那放好。該洗澡了,趕快把牛奶喝完。”這樣的語言說得多了,孩子會很煩,並且根本聽不進去,甚至會反擊的。他們並不按父母所說的那樣辦,令人感到惱火,無能為力。有時他們想盡一切辦法去改變指定的任務,哪怕是一點點。他們這樣做隻是為了表現他們的自主性。

如果父母想鼓勵孩子參與,最好說:“今晚,我的朋友來玩,但咱們的家庭活動室太亂。如果你們幫我收拾收拾,那真是幫了我大忙了。”結果會是大吃一驚,看看地板上的鞋子和襪子不見了,桌子上的玩具回到該放的地方。屋裏變得幹淨又整齊。孩子們很認真地忙活著,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

指揮使孩子感到煩惱,家長越想指揮,孩子們變得越具有反抗性。

父母對孩子指揮和要求帶來隻會反抗和敵對情緒,而誠懇的請求則帶來了合作和奉獻。把孩子當成寶貴財富而不是一件物品,請求他們參與,而不是指揮要求他們幹這、幹那,孩子們會感受到尊敬與信任。這樣,幫忙做事將是發自內心,幹完之後會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成就感。

●對孩子學會拒絕

如果父母隻是一味溺愛,事事順孩子的意,孩子以為你會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認為你可能有些怕他,所以他想怎樣就怎樣,他甚至會根本無視你的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變得自私、無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不懂得與他人合作。

在過分溺愛的環境中成長的孩子,當他成人後,性格會變得有缺陷,一旦被人冷落,就會變得絕望、消極、抑鬱,達不到要求會不擇手段。許多家長都懂得這一道理,但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仍舊照行不誤。

許多家庭的家長尤其是祖父母都有追著孩子吃飯的習慣。能夠接取足夠的營養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本條件。在進餐的問題上父母會同孩子發生很多的爭執。例如在家中母親精心地準備了晚餐,孩子卻提出要吃另一種食物。

這裏麵不僅是一個進餐的問題,也經常是孩子與父母進行的權利鬥爭。孩子很懂得父母對他飲食的關心,因此相信有了操縱父母的砝碼。而父母不忍心孩子挨餓缺乏營養,往往屈從於孩子的要求,或者另備食物,或者帶著孩子去買他愛吃的食品。事實上孩子一兩頓不吃飯,對他的健康並無太大影響。如果一味滿足他的要求,反而容易養成他偏食的習慣。有了這樣的經驗,孩子受到鼓舞,認為可以用他的意願來控製媽媽,甚至脾氣到來時打媽媽幾拳,媽媽就是這樣用自己的心血培養出一個自私自利的為社會所不能容忍的怪物。媽媽這樣做的結果不但犧牲了自己應享有的權利,也腐蝕了孩子成長的根基,為他將來的生活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