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獨立到認同
●人類兩大渴望
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羅伯特·凱簡認為人類有兩大渴望。
一種渴望是對獨立的需要。這種需要的一部分是想作為一個與眾不同的獨立個體而得以承認。我們不願被淹沒,被想當然,或視為其他某人的延伸。獨立需要的另一部分是希望能掌握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希望被指揮得團團轉,或無助地依靠其他某人來生活。
我們需要自己作為一個個體而被賞識,為了感覺好而需要有一種能掌握自己的生活的意識。我們希望能對世界和自己說:“嗨,我是我自己!我支配我自己的生活!”所有這一切都是獨立需要的一種表現。但對獨立而言,這些還不夠。在我們靈魂深處,還有另一種人類的渴求。這就是被認同的需求。
我們中的所有人都希望被接受,被喜歡,被愛。我們希望處在合適的位置上,希望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希望成為某一比我們強大的事物的一部分,希望成為人類團體的一分子。我們希望能對自己和世界說:“其他人欣賞我,關心我,需要我。對別人而言,我很重要。”因此,無論在兒童還是成年人身上,都有這兩種最基本、最重要的需要。
需要獨立於他人。
需要被他人所認同。
凱簡說,人類上述兩大需求反應在“求異”和“融合”兩個基本的發展過程中,這一點已得到所有發展心理學家的承認。
求異就是讓我們自己不同於環境的過程。這是我們將自己同其他人區分開,獨立出來,彰顯自己個性的過程。
相反,融合是我們讓自己融進社會環境的過程。這是我們與其他人取得聯係,建立關係,更完整地成為人類大家庭中一分子的過程。
求異和融合兩過程在人類發展的每一階段都會不斷有所發展。這是因為兩種需要一直存在。
但是凱簡指出,在不同的階段,一種或另一種需要會占主導地位。在成長的任何時期,我們不是專注於發展個性(通常通過取得新的成就),就是致力於發展各種關係。你無疑會想起自己在某一階段的情況確實就是這樣。
●從兩歲到三歲:更多地參與世界
帶著好不容易贏得的確定無疑的獨立性,從新的平衡中,孩子又可以嚐試冒險了。僅僅從這時候開始,發展的任務是融合。
孩子此時會開始樂於參與世界。因為他們已經成為“小大人”了,所以他們願意更多的成為其他人中的一部分。由於放下了手中的獨立之槍,所以他們能夠建立起新的聯盟。
因此,大體上說,三歲的孩子開始由反叛的角色轉變為合作的角色。當然,這並不是一個突然的轉變過程。發展過程中的轉變時常需要時間,需要孩子和環境之間進行許多的交流和溝通。但是某一天你會逐漸意識到,一個文明的小家夥取代了家中原來那個任性的兩歲頑童。
我們如何在這一相對合作的階段培養孩子的道德發展呢?
●教孩子講禮貌
你可以像對待兩歲孩子那樣從教他們說“請”、“謝謝”開始,但是三歲孩子對於快樂的期待,使他們更樂於學習簡單的禮貌。
隻要做父母的把禮貌看成自己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他們的孩子也會逐漸懂得禮貌的重要性。不幸的是,很長一段時間以來,講禮貌的意識在成年人的世界中已經日趨淡薄。我想部分原因是因為人們頭腦中並不認為禮貌有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他們不再對孩子強調要講禮貌,自己也不再去身體力行。
但是,講禮貌實際上也是有道德的一種表現。講禮貌是尊重他人的一種方式。當我們想要某樣東西時,說“請”,當別人(比如服務員)為我們服務時,說“謝謝”,等對方把話說完了自己再開口,而不要隨便打斷別人的話,進門後扶住門而不要讓門打到後麵人的臉,體麵地進餐,把自己收拾幹淨,使用沒有侵犯性的語言——所有這些都是細微的,但卻是嚐試著讓我們周圍的人感到生活中更多快樂的重要途徑。
因此我建議你盡快開始訓練孩子學會講禮貌。要告訴孩子友好的態度能讓別人感覺舒服。要向他們展示好的態度,當他們學會了講禮貌時,應充分表揚他們,當他們忘記時不要僅僅隻是指出來。當孩子處於熱切期待快樂這一階段時,如果你能讓孩子了解並學會運用簡單的禮貌用語,你將為孩子以後的階段培養獨立性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