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除了將某些麻煩看做這個階段發展的正常產物之外,要密切注意隱藏在背後的引發孩子違規行為的許多其他原因。
●如何應對孩子道德發展的不同階段
有兩種基本方法可以和孩子的道德推理階段發生關係:(1)你可以順應孩子的道德階段;(2)你可以鼓勵他去超越。
當你去順應孩子目前的道德推理階段時,你就是去適應孩子,降到他們的推理水平上。通過用他們所處階段的語言交談,通過去適應他們看世界的思考方式,從而試圖和他們合作。
當你鼓勵孩子向當前所處推理階段發起挑戰時,你是在嚐試讓孩子用一種新的眼光看世界。你讓他們不斷向前延伸並向更廣範圍拓展。
順應和挑戰這兩種方法都是基本的方法。當你順其自然時,你接受了孩子當前所處的階段,並幫他們使用既有的方式推理。當你鼓勵孩子超越時,你在幫他們發展更好的推理方式,並朝下一個道德發展階段進發。如果我們一味地隻鼓勵孩子去超越發展,我們和他們最後都會累得筋疲力盡。如果我們一直隻是單純去順應他們既有的水平,他們就沒有理由去發展。如果孩子目前為人處世的方法很好,他為什麼要改變他看世界的方式呢?因此,對孩子的成長而言,挑戰和順應都是必需的。
讓我們來看看在階段0使用這兩種方法的途徑。
●如何順應階段0
①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
這往往是對付難纏階段的第一個原則:記住這隻是一個暫時的階段,它不會永遠持續不變!孩子不會總是像他們處在階段0時那樣做出越軌的事情,或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
適當的時候提供選擇
階段0的孩子,比如兩歲的孩子,往往有著強烈的願望,因為他們是如此專注於他們想要做的事情。因此,順應他們的另一種方式是通過提供適當的選擇來努力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例如:
“今晚該洗澡了。你是想在晚飯前洗,還是晚飯後洗?”
“你是想好好地玩還是想進隔離間?”
當你在某個界限內提供選擇時,你是在讓孩子自己做決定。這是一種與階段0的獨立精神相適應的方法。
②積極鼓勵
我們知道,個人利益再也沒有像處在階段0時那樣表現得如此強烈了。因此如果自己的利益在其中,這個層次的兒童很願意服從規則和要求。當然,這一點也適用於處於其他層次的更廣泛的人群,但是階段0的孩子表現得尤其突出。你可以通過積極鼓勵他們守規矩來與他們的水平保持一致。例如:
“你收拾好玩具就可以到外麵去玩。”
“吃完晚飯後,你可以吃甜點。”
“如果你能在15分鍾內刷完牙並穿好睡褲,我就在睡前給你講個故事。”(如果家裏的烤箱配有計時器,你也可以讓孩子自己來設定指定的時間。)
當然,積極的鼓勵也可以用來調動更大一些孩子參與合作。
對於孩子的好行為要盡可能使用“自然獎勵”——自然而然地為孩子做一些事或提供給孩子一些東西。允許孩子挑選一次他們自己喜歡的早餐或晚餐,或安排一次感興趣的外出或其他一些你們能一起做的活動,這些是比像玩具、錢和糖果這樣的“特別”禮物更好的獎勵。自然而然的獎賞更多像一種平常狀態,而更少像一種“賄賂”,這讓他們感到:“如果你幫我們按要求的那樣去做,生活會更快樂。”
③一起開心嬉戲
不論孩子的獨立性多麼強,不讓你和孩子的整個關係變成一種控製其行動的戰爭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一種挑戰!)。順應處於階0的孩子的最好辦法中的一種是,花時間使孩子感到快樂。做那些使你們雙方都感到高興的事情——也許是一起在操場上嬉戲,躺在地板上做“猜猜看”遊戲(讓孩子指出你模仿做的事情是什麼),在院子裏玩捉迷藏或者和孩子蜷作一團看書等。這些共同度過的快樂時光會給你和孩子帶來美好的感受,這會有助於幫你度過那不可避免的難纏階段。
④管束孩子不要說髒話和罵人
階段0孩子的語言是另一個需要管束的領域。
這個階段的孩子正在體驗使用語言,他們嚐試著使用自己以前從沒有使用過的字眼。這其中包括髒字和下流笑話,這也是幽默意識出現的一個信號。
你如何徹底解決孩子罵人這個問題呢?當父母第一次聽到詛咒或粗鄙的話語從天使般的學齡前兒童(有時是兩歲的孩子)嘴裏說出的時候,往往感到非常震驚.但這還隻是兒童全部語言體驗的一部分。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你應該接受它。
孩子需要我們教會他們什麼是社會所能接受的行為,以及為什麼會是這樣。罵人的話不被接受是因為別人不喜歡聽到它們。或者積極一點地說:“文明人在別人麵前不這樣說話。”
如果這些解釋不能奏效,你還可以把罵人的後果加在孩子頭上,或者如果有必要,打他的屁股。
對父母來說,認識到這種存在於兒重“可接受”的道德理解與他們自發產生的道德理解之間的區別非常重要。這有點類似於兒童的語言發展過程中的情況。在他們自己會說話以前,他們已經能夠理解你對他們說的很多事情。永遠不和嬰幼兒說話是一個很可怕的錯誤,這樣的話,他們將永遠學不會說話!對於道德推理而言,情況是一樣的。
●如何向孩子進行律已習慣挑戰
使用更高階段的推理,不要僅僅使用武力
一個被稱為“漢克”的五年級男孩偷過同學的財物。當問他認為偷東西是對還是錯。他毫不猶豫地說:“不對。”問他為什麼認為小孩子不應該偷別人的東西,他說:他也許會因為偷東西而惹麻煩。他也許會被警察抓住,送去坐牢。父親也許會發現,他回家後也許會用鞭子抽他。”
正是漢克這種因害怕受懲罰而不去偷東西,以及不能超越階段1的事實支配著他的行為。顯然,他並不認為自己是這種偷竊行為的受害者,而僅僅是想到如果被大人抓住,大人也許會生氣。他的這種當大人在身邊時才表現出來的屬於階段1的服從,顯然並不能阻止他在大人不在場時去做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