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樂觀提高人生境界(3 / 3)

有證據表明,悲觀甚至憂鬱症都是可以改變和治愈的,隻要教會他們按照一種新方法思考就行。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阿龍·貝克和同事們在這方麵創下了先例,他們成功地創造出係統的治療方法,從而證明了通過邏輯思維來控製情感思維的設想是可行的。

貝克認為,悲觀主義者習慣性地想象未來都是沒有希望的,他發現訓練病人換種方法思考可以減少悲觀症狀。

塞利格曼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預防工程中,和同學們一起在貝克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擴展出一個12周的憂鬱症治療方案。他們教會孩子們換種方式思考,按照新方法解決人與人之間的問題。治療前,預防組和參照組中都有24%的孩子患有程度不同的憂鬱症,治療完成之後,預防組的病兒比率下降到13%,而參照組的比率不變。

預防工程的研究者們沒有忘掉自己的主要任務,預防的真正效果要由時間來衡量。在隨後兩年的跟蹤研究中,他們發現預防組的孩子患不同程度憂鬱症的比率為24%,而參照組的比率上升到46%。也就是說,他們把患憂鬱症孩子的數量降低了一半。

不會受到憂鬱症的侵襲隻是樂觀孩子的優勢之一,他們還有一大優勢:在學校裏比悲觀的同伴更易成功。

特雍卡·帕克1996年5月被選入《今日美國》的全優生隊伍。她以平均3.86的學分從高中畢業,準備進入著名的斯坦福大學。她的組織和領導才能也頗得讚揚。

如果了解她的生活環境,那麼你會對她在中學所取得的成績更加欽佩。她母親患有精神病,特雍卡從小是在親戚家長大的,她總是穿梭般來往於各家之間,密西西比、聖迭哥、洛杉礬都曾到過。她的三個哥哥中有兩個在她讀高中時,由於吸毒而坐牢。

在這種環境中,使特雍卡區別於那些表現一般、甚至不走正道的孩子的最重要的一點是:爭取成功的堅定決心和樂觀精神。對她來說,不幸是成功的朋友,是對她意誌的一種考驗,正如她對一位記者所說的那樣:“如果我生在富裕人家,那麼我就會悠閑地生活而不是努力奮鬥”。在給斯坦福大學的申請信中,她寫得再清楚不過了:“我要以不懈的努力、堅強意誌和獻身精神震驚世界。”

如何培養樂觀的孩子

孩子的樂觀性格是可以培養的,你可以試試下邊的方法。

塞利格曼認為批評孩子的方式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方法正確與否,顯著地影響著孩子日後性格的樂觀與悲觀。

批評孩子的第一要點就是恰如其分。“過度批評會給孩子造成過度的內疚和羞辱感,超過了使孩子改錯的度。而不批評孩子又會使孩子喪失責任感,磨滅其改正錯誤的願望。”

其次,掌握樂觀的解釋性的方法,實事求是地解釋問題,指出犯錯誤的具體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錯誤是可以改變的。

以8歲的蘇西為例。盡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在與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間打掃於淨,但她還是把父母的話當成耳邊風,房間裏亂得一團糟,自己卻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產代理商要來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氣,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蘇西打掃了房間。

那天下午蘇西回家後,母親滿臉怒氣,立即把她帶到臥室,告訴她自己為什麼生氣。下麵是蘇西的母親有可能采取的兩種方式,一種是樂觀的解釋性的,另一種則是悲觀的方式。

樂觀方式:

“你給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們非常生氣。”(她的批評是特定的,並且很準確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我們跟你說過三次,要你打掃一下自己的房間。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動。”(她母親準確地描述了事情,並且把蘇西的問題說成是暫時性的)。

“今天有位地產代理商要來,你不打掃自己的房間,我們就得替你打掃,結果耽誤了其他重要的事。保持你房間的幹淨,是你自己的責任,而不是我們的。”(她母親隻是描述了所發生的事情、問題的原因和結果,她的責備是正確的)。

“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間裏15分鍾,好好想想我的說法對不對。然後告訴我,今後你會如何保持房間整潔,保證這類事不再發生。至少要寫出三條解決辦法。”(15分鍾是8歲孩子考慮問題的比較實際的時間段,蘇西的母親給她找了一件很實際的任務,用這種方式來結束這個問題)。

悲觀方式:

“你為什麼總是這麼不體諒人?你的行為把我氣瘋了!”(“總是”一詞意味著問題很普遍,而且永遠不會改變。母親的情感反應太過分了,會給孩子造成太多的內疚感。)

“我跟你說過無數次,要你保持房間幹淨,但你就是從來不聽!你是怎麼啦?”(蘇西的母親把問題說成是普遍性的“無數次”,永久性的“你從來不聽”,借此讓孩子產生內疚。她還進一步暗指孩子性格中就有某些缺陷。)

“今天早晨地產商來了,幾乎是場災難!人們說進屋的第一印象會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們失去了一位難得的代理商,會使房價降低幾千美元。這就意味著我們買不起新房子了!”(蘇西的母親把事情描述成一場災難,她暗指蘇西的一次疏忽會毀掉全家人的生活)。

“現在,我要你呆在房間裏,好好想想你所幹的一切。”(這一懲罰是不確定的,沒有針對性的。蘇西有時間來思考,產生內疚,但卻沒有機會學會或做些什麼事,來彌補自己的過失。)

孩子會模仿你的行為,把你的優缺點一並吸收。如果你是個悲觀主義者,那麼你的孩子也會那樣思考問題。如果你希望他們養成樂觀品性,那麼你必須首先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

由於諸方麵的原因,如今一代兒童比以前的任何一代都更容易悲觀。這使得如今的孩子更加經受不起諸如憂鬱症、學習成績差、朋友少甚至身體疾病的打擊。因此你和孩子記住以下幾點,對雙方都很有幫助:

●孩子們可以養成樂觀向上的性格,從而能更有效地對付憂鬱症等身心疾病。

●隻有通過現實地思考、經曆過與自己年齡相適應的挑戰後才能養成樂觀性格。

●與孩子相處時,你必須樂觀一點。孩子們最容易學到父母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