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早日適應社會(1 / 3)

幫助孩子早日適應社會

讓孩子有機會多接觸社會,從實踐中知道是各階層人群的組合,需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一個人離開社會就無法生存。

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

鼓勵孩子多接觸社會,是培養孩子社會性情感和交際能力的最直接途徑。

讓孩子與小夥伴一起玩,節假日帶孩子到公園去,或參加旅遊活動,讓他們有機會多接觸社會,從實踐中知道社會是各階層人群的組合,需要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一個人離開了社會就無法生存。在與小夥伴一起玩的過程中會不自覺地想到還有其他人,否則遊戲活動就無法進行。“心目中有他人”的意識一旦形成,事事處處就都會先想到別人,這樣才會在內心深處形成惦念、關心、愛護等美好的情感,在成長的過程中,這些孩子往往充滿人情味,充滿愛心,會擁有很多朋友。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難發現有的孩子見陌生人到家作客,便熱情迎送,有說有笑。可是也有的孩子怕見生人,家裏隻要來人就躲起來。甚至有的少年還害怕見生人,有意回人交往,一見生人就緊張、害怕。麵對這樣的孩子,教師應從小就訓練孩子進行交往。具體做法是:與同齡夥伴交往,組織同年級跨班級的遊戲項目,給5~10分鍾時間自由交談;與不同年齡夥伴交往,組織與高年級學生間的友誼賽、合作表演賽;與成人交往,學校舉辦家長會、主題班會、校友會時,可以讓孩子們擔任“小接待員”、“服務員”,看誰熱情、大方、有禮貌。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愛意濃濃,對培養孩子的愛心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為人的情緒、情感往往是在一定情境中產生的,尤其是少年兒童,其情緒的情境性更為強烈。通過情緒的感染力,以情育情,效果最佳。所以,有經驗的家長、教師都十分注意設置教育情境,激起孩子們相應的情緒體驗,以達到預期的教育目的。

在鼓勵孩子走出家門,積極與人交往的同時,也要讓孩子熱情地歡迎小朋友、小夥伴走進自己的家中做客。在這一點上,家長要解放思想、放開手腳,不妨辟一方單獨的天地留給孩子和他的朋友。人區別於動物的本質特點是具有社會性,同樣,孩子也是社會的人,同樣需要尊重。有位小學生的媽媽曾遭遇這樣一件事情:一天中午,她打開家門,發現兒子正在和兩個同學在家裏“大吃大喝”,碗筷擺了一桌。這位媽媽滿臉怒氣,很不高興,對孩子的招呼也置之不也理,嚇得孩子和小夥伴慌忙溜走了。結果,晚上孩子回到家,情緒低落。一連幾天,食欲大減,不愛說不愛笑……你知道麼,這位家長的毛病正出在怠慢了孩子的小夥伴上。其實,作為家長還應該明確,孩子無論年齡大小都是家庭成員之一,他與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應是平等的。他也應有自己的交往、自己的朋友,為什麼大人們可以來家裏做客,可以又吃又喝又玩,孩子為什麼就不能呢?這位媽媽若能做一下冷處理;先熱情招待,等“小客人”走了之後再指出孩子的不妥之處,其結果將是截然相反的。相反,家長隻顧自己的感受,一氣之下,沒為孩子考慮,沒給孩子留一點麵子,當然會使孩子覺得對不起小夥伴,在小夥伴麵前大跌了眼鏡。家長應該明白一個道理:你尊重孩子的小夥伴,就是尊重你自己的孩子。孩子會在家長的尊重中得到自身的欣慰和心理的滿足,同時也會得到同學的認可和接納。每個孩子都愛在小夥伴中誇耀自己的父母如何疼愛自己,自己的家庭如何溫暖,家長的言行一旦不妥,便會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陰影和創傷,在同學當中遭到嘲笑和受到冷落。其結果會造成極壞的影響。

培養和發展孩子的社會性情感

在這裏有必要先解釋一下什麼是社會性情感。社會性情感,即高級情感,主要包括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情感作為一種心理過程,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隨著兒童的發育和成長,兒童的情感不斷豐富,深刻性不斷增加,並逐漸穩定。但由於兒童神經係統還不成熟,孩子控製自己情感的能力還很不足,情感容易外露,所以家長應當注意觀察孩子情感上的變化,進行正確的引導,也就是要通過生活實踐,幫助孩子認識和理解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醜惡,引導、鼓勵孩子欣賞和追求真善美,憎惡和反對假醜惡,培養孩子具有豐富和高尚的情感。

道德感是對自己或他人的思想動機、言論行為是否符合社會行為準則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即關於什麼是“善”的情感。這種體驗總是和人依據一定道德觀念對各種事物做道德評論相關聯的。比如說自己做了好事,感到欣慰;做了錯事,感到後悔、內疚。這些都是道德感。對於兒童來說,道德感在心中很早就開始萌發,兒童不僅關心“誰是好人,誰是壞人?”而且喜歡“好人”,痛恨“壞人”。家長應該珍惜孩子的這種道德萌芽,積極培養孩子高尚的道德感。例如,家長在和孩子收看動畫片時,可以適時地利用片中正反麵角色教育孩子從小要有善良、仁愛、同情之心,憎惡醜惡、殘暴的行為。還包括教育孩子關心集休、關心他人、關心幼兒園和學校班級的榮譽,懂得做好事光榮,尊敬師長,講禮貌,守紀律。

美感是根據一定美的標準而引起的對事物美的體驗,也就是關於“美”的情感。對美的向往和追求是青少年的需要。它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幼兒在環境的影響和教育下,不僅對美的事物產生美感,而且也逐漸掌握了一些對美的評價標準和要求。美感能激起人的學習熱情和創造精神,陶冶情操促進個性全麵發展,使人能更早地走上成才之路,可以說美感是一個人事業成功的催化劑。古今中外,很多偉大的科學家、發明家、作家都具有很高鑒賞美的能力,也正是這種美的體驗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提高了對事物觀察的敏銳力和開發創造力。著名數學家蘇步青酷愛文學,他曾說:“搞數學的人,整天和數學公式打交道,大腦容易疲勞,生活比較枯燥……研究數學疲倦了,就拿出《唐詩選》等誦讀一陣,頓時覺得心曠神怡,再接著寫數學論文,思路就開闊多了。”愛因斯坦創立相對論也借助了哲學的思考和藝術的修養。他常常彈奏貝多芬的樂曲,從音樂中獲得靈感,讓思想插上想像的翅膀。可見,一個人才華的施展和抱負的實現都離不開美感的陶冶。那麼,應該如何培養青少年良好的審美情操呢?家長在培養兒童美感時要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密切結合實際。首先,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美就在生活中,社會生活中美好的人與事對人們的感染和熏陶是強烈的。其次,從藝術作品中汲取營養,提高和豐富自己的藝術修養。如果一個人缺乏對於某種事物的必要鑒賞能力和有關知識經驗,即使遇到美的事物,也不會對它產生深厚的美的體驗。馬克思曾說:“如果你要鑒賞藝術,那麼,你應當是一個在藝術上有修養的人。”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產生的體驗。它是和人的認識活動、求知欲、認識興趣、對真理的探求相聯係的情感,也就是關於“真”的情感。情感是人們認識活動的強大動力,它激勵著人們積極地去從事各種智慧活動。培養孩子的理智感,主要是要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和創造性。青少年的理智感是隨著認識的不斷投入發展而逐步建立起來的。主要表現為對他們所學課程的興趣、愛好和好奇心,並能體驗到一種獲得知識的樂趣。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會向家長和教師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家長和教師應積極啟發孩子的求知欲,盡力避免使他們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家長還應鼓勵孩子創新、創造,自己動手解決問題,自己發現和總結自己以前沒有認識的東西,培養孩子積極探索世界的精神。

交友能力的重要性

父母要重視人際關係對孩子性格發育的重要性。孩子的性格發育與孩子的人際關係總和是相等的。當然,孩子的人際關係首先開始於與父母的相處,包括同齡人對他的深遠影響。

孩子到七、八歲時,開始脫離父母的影響。越來越看重同學和朋友對他的喜歡、讚成和支持。盡管論們的感情食糧理所當然地要從家裏汲取,但從朋友身上也能得到意外的源泉。而通向這一源泉的橋梁便是孩子的情感和社會技能。蘇利萬認為,兒時的友誼影響孩子的交友習慣、自尊心等,其程度幾乎相當於父母的撫育和愛。相反,如果孩子失去朋友,或者不被同伴接受,那麼即使日後取得很大成功,也終生會有一種不完全感和不滿足感。

哈維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整形外科醫生。盡管一周要工作7天,但他自認為婚姻關係“良好”。然而,妻子弗洛卻把他當成“影子”,每周能在他醒著的時候和他相處的時間還不到4小時。哈維愛3個孩子,但承認對孩子們感到失望。他給了他們所有東西,包括他的智慧,可3個正當少年的孩子都不算是好學生,胸無大誌,每天晚上都玩到很晚才回家。

哈維認為自己沒有真正的朋友,但比較喜歡幾位同事,經常與他們一起吃午飯。他說作為成人,他並沒有朋友,因為從兒時起就從來也沒有過真正的朋友。小時候,他身材瘦小,動作笨拙,經常遭到夥伴們無情的嘲弄,因而從小就學會了把感情藏在心底。少年時代,他學習異常刻苦,從來也沒有與女生約會過。妻子弗洛是他在大學遇到的,且是唯一的女朋友。有時他也覺得很空虛,但隻要看到候診室裏擠滿了人等著他看病,這種空虛感便無影無蹤了。

當弗洛提出離婚,希望生活中有些快樂的時候,哈維覺得自己不能責備她。他知道,自己作為丈夫並不很成功,離婚以後過單身生活,會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項目,如果成功,那麼他很可能當上部門主任,那麼他的生活就會更有意義。

交友的技能在兒童期過後,就很難再學會了,它有點象遊泳,對蹣跚學步的幼兒來說極其容易,但如果童年時代失去機會,而等到成年後再學就比較難了。盡管孩提時代沒有朋友並不注定成人後就會孤單,但我們也必須承認,有些情商技能的發育是有時間性的,正常的時間段過去,那麼相應的技能就會變得很難學會。

齊古·羅賓教授在《兒童的友誼》中把孩子們學會交友的過程分為4個互相重疊的階段。

●自我中心階段,3—7歲。這時的孩子經常把一起玩或僅僅離得比較近的孩子當成朋友,“最好的朋友”往往就是住得最近的孩子。不客氣地說,這時的孩子尋找朋友就是為了有用:對方有他喜歡玩的玩具,或者他不具備的特點等等。一般來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往往更擅長開始社會交往,而拙於影響別人。他們會自認為,朋友們和他們想的一樣。當發現不是這麼回事時,他們便會煩躁不安。

●滿足需要階段,4—9歲。在這個階段交友過程更多地由利益決定。他們會把朋友作為一個人而不是根據其擁有的東西或住處遠近來衡量。由於朋友能滿足某些特定的需要,這時的孩子仍是出於自我需要目的而交友的。為了共享玩具或得到一塊餅幹,他們會成為朋友,但互惠不是主要目的。由於交友成了在家庭之外滿足個人需要的一種方式,相同年齡的孩子會相互吸引,甚至會因為不願意獨自呆著而與並不喜歡、小於自己的孩子相處。由於交友主要是為了滿足眼前的需要,因而無法同時交一個以上的朋友,這時候你很可能會聽到女兒和玩伴這麼說:“你不是我的朋友,朱迪才是。”

●互惠階段,6—12歲。在這一階段孩子交友的特點是互惠和平等。這時的孩子已經能夠同時考慮雙方的觀點,非常關心平等的問題,因此評判朋友時、就有了非常明顯的比較:誰為誰做了什麼。比如,邀請朋友來家過夜以後,必須要得到回請;送給朋友的生日禮物要和朋友送來的價值相等;哪天多帶了一塊甜食去學校,就會希望第二天多得到一塊。也許正是因為互惠的關係,這時的友誼局限於一對、小團體或小派別,隻不過是同性之間的關係而已。

●親密階段,9—12歲。孩子在這一階段能夠保持相當親密的朋友關係。他們對朋友的表麵行為不再注意,轉而關心其內在素質和幸福與否。許多心理學家把這一階段視為所有親密友誼的基礎,認為這時的孩子如果不能找到親密的朋友,那麼到少年甚至成人時代,就永遠也不會找到真正的親密夥伴。這一階段,朋友之間通過共享情感、分擔問題、解決矛盾,會形成深厚的感情紐帶,孩子們終生不會忘記,在許多情況下,這種友誼能維持終生。

齊克·羅賓寫道:“童年時代,每個年齡段友誼深淺的一個重要標誌便是,相互間是否分享個人的私事或情感,而這些是不能告訴別人的。”治療專家們一直認為,分享個人私事是發展令人滿意的關係的基本要素之一,對保持心理健康很有好處。而分享個人私事(包括性行為和秘密)的深淺程度便是孩子們衡量友誼的最重要標準。

父母要對與到孩子的交友中來

專家指出,家長們普遍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認為他們的孩子能夠自行交友。“孩子們隻有和小夥伴們經常在一塊兒玩時,他們之間才能產生友誼,”玻德姆大學的心理學家托馬斯·伯恩特指出,“形勢可能要求家長參與其中。”

多娜與羅斯·肖把家遷到加利福尼亞州的紹森歐克斯市後,幫助他們的4個孩子很快結交了新朋友。這對夫婦不顧孩子們的反對,堅持讓他們參加一個由教堂發起的夏令營。

孩子們在這個夏令營生活一周之後,他們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變化。“你們猜猜有什麼好消息?”13歲的艾倫宣布說,“參加這個夏令營的絕大多數孩子們,今年秋季都要到我們所在的這所學校上學。”

“這個夏令營為孩子們提供了建立友誼的機會,”多娜·肖說道,“否則,我們的孩子將要麵臨一個問題:去一個全是陌生人的新學校上學。”

家長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必須想方設法介入。當史蒂芬·懷亞特前去弗吉尼亞州阿靈頓的一所新學校上初中時,他以前的好朋友都去別的學校上初中了,他感到很孤單。然而,懷亞特對這件事情總覺得難以啟齒。一天晚上,他的媽媽薩拉·菲茨傑拉德翻出自己少女時代記的日記。日記中有些段落所記的是她當初到一所新學校上學時,是如何結交朋友的。菲茨傑拉德把這些段落一一讀給兒子懷亞特。“我給兒子讀日記上的這些內容,是我所知道的、讓兒子明白每個人都要麵臨那種問題的最好辦法,而且他從中可以得到啟發。”菲茨傑拉德說道。

媽媽正確的做法,醫治了懷亞特內心不便告人的痛苦,並使他領悟到應該如何去結交朋友。

鼓勵孩子交友的自信心

安迪的媽媽以前曾經告訴安迪:“如果你不會遊泳,那麼別人就不可能邀請你一同前去遊泳池;如果你不會跳舞,那麼別人也不可能邀請你一同前去參加舞會。”媽媽說的很對:安迪在學會蛙泳及華爾茲之後,既有人請她去遊泳池,也有人請她去參加舞會。

當孩子們在某些方麵比較擅長時,他們就比較自信,而且有機會結識其他人。“友誼是建立在共同的愛好與誌趣的基礎上,”伯恩特說道,“如果你的孩子沒有幾個朋友,那麼你就應當首先培養他或她的愛好與誌趣;他或她做到了這一點,自然也就有了與他人建立友誼的基礎。”

家長可以通過給孩子提供諸多試試身手的機會,讓他或她能夠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如果你不讓孩子接觸足球或籃球,那麼他或她對足球或籃球的興趣永遠也培養不起來。

家住洛杉磯市的邁克爾·伊頓13歲的時候,與同齡的其他孩子相比,根本沒有什麼特別愛好。他既不參加體育活動,又拒絕和同學們一塊兒外出野餐,因而平日也沒誰願意和他來往。後來,他的爸爸媽媽帶他去了當地的一家健身俱樂部,看著裏麵的人們熱火朝天地鍛煉著,伊頓很受感染,告訴爸爸媽媽說,他想來這兒健身。爸爸媽媽對他的想法全力支持,伊頓如願以償地參加了這家健身俱樂部。在短短幾個月裏,他就看到了成效。在健身俱樂部,他收獲的不僅是強健的體魄,而且還有幾位新朋友。他不久又和朋友們一道參加其他體育運動,給自己找到了獲得成功的新途徑。

“運動技能的提高,使我有信心與他人交往,在這個過程中結交朋友,”伊頓頗為感慨地說,“其實,你不必非得對體育運動感興趣,在其他方麵的興趣與愛好,同樣也可以為你打開贏得友誼的大門。”

給孩子留有足夠的餘地

孩子也需要自己做出一些決定。例如,家長時常對孩子的衣著或發型操不少心。但專家們指出,家長最好讓孩子們在不出格的前提下,自行決定穿什麼樣的衣服,留什麼樣的發型。“青少年們獲得安全感的一種途徑,就是成為某一團體中的一員,而這類團體往往是在‘成員的衣著打扮趨同’的基礎上形成的。”兒童與青少年心理學家羅伯特·B·布魯克斯說道。

一個周六的上午,家住紐約的瑪麗·奧德加帶著12歲的兒子傑克到商場購物。她和兒子剛剛走到商場內的服裝區,就吃驚地發現兒子徑直走到擺襯衣的貨架旁邊,順手拿起一件她所見過的、最花哨的襯衣,試穿起來。“我的那些朋友們現在都穿這種襯衣。”傑克向媽媽解釋說。

瑪麗看著兒子試穿的這件花裏花哨的襯衣,不由地回想起自己十幾歲的時候,想要穿的衣服。“我和媽媽逛商場時,媽媽常常覺得我相中的,都是一些稀奇古怪的衣服。她盡管對我的選擇有些吃驚,但總會為我買下那樣的衣服,”瑪麗回憶說,“因此,我也給兒子傑克買下了那件襯衣。”

另一個孩子需要一些餘地的領域,就是選擇朋友。雖然家長們都想讓自己的孩子結交朋友,但他們卻不想讓孩子結交狐朋狗友。“除非孩子有可能遇到危險,”布魯克斯說,“否則,最好讓他們自己去發現哪些人值得結交,哪些人不能來往。”

佛羅裏達州皮特斯伯格的埃裏諾·懷特時常盡量接受兒子戴維結交的朋友。然而,當13歲的戴維把一個男孩帶到家中玩時,埃裏諾發現這個男孩品行不端、舉止粗魯。當這個男孩進到家裏的廚房後,未經允許,就隨便拿東西吃。埃裏諾把這個情況告訴了戴維,但她從未建議戴維以後別再和這個男孩來往。

沒過多久,戴維就主動不再和這個男孩來往。“他總愛對別人指手劃腳,而且言行不一,舉止粗魯,”戴維解釋說,“我再也不想和他這樣的人來往了。”

認識到孩子的社交需求有所不同是很重要的。例如,並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結交許多朋友。“數量並不代表質量,”拉賓說,“對有些孩子來說,有一兩個好朋友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