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早日適應社會(3 / 3)

訓練耐心需要耐心。當孩子開始用不停的哭鬧強迫父母滿足他的要求時,父母要沉得住氣,提醒自己正在對孩子進行訓練,隻有付出耐心才能得到耐心的回報。

“媽咪,我要去小公園玩。”

“等我收拾完廚房就走。”

“不,現在就去。”

“親愛的,媽媽要完成手裏的工作才能去,你先玩一會兒玩具,不會等很長時間的

在這種情況下,一定要堅持,不能因為孩子不停地哭詞,就放棄自己的要求,說:“好好好,就去。”便收起自己正在做的事,帶著孩子出門。如果我們這樣做了,孩子學到了經驗是什麼呢?“隻要我鬧,媽媽就會滿足我的要求。”那麼更大的麻煩就在等待著父母。

在訓練孩子的耐心時,要避免用很生硬的口氣,拒絕他們的要求。例如說:“不行,等著。”這樣會使孩子產生反感,認為大人無非在行使自己的特權,表現自己的優越。要使他們明白,讓他們等待是有原因的,而生活中充滿了等待。

當孩子按照父母的要求,學會了等待,應當給予他們適當的讚揚,例如:“真是長大了,學會耐心等待了。媽媽會盡快把這點事做完的,謝謝!”

孩子再大一點時,應讓他們明白“做一件事以前需要完成另一件事”這樣一種規律。從小讓他們適應這樣的“條件”要求,當他們進入學校學習後,便會自覺要求自己主做完作業後再出去玩,懂得克製自己的衝動。

“桑尼,又把旱冰鞋扔在了客廳,我不是告訴你要把它放在車庫裏嗎?去把它放好。”

“等我看完這幾頁。”“不行,現在就去。”

“桑尼,我們要去超市買東西,走吧。”

“我不去,我要看這個卡通片。”

“你不能一個人在家,快走。”

“那等我看完這段卡通片好不好?”

“不行,我的時間很緊張,回來還要做飯,現在就走。”

當孩子們說:“等一會兒。”“能不能讓我幹完這件事?”做父母的會不以為然,怎麼能等,我的時間這麼寶貴,我已經訂好了計劃,要按我的時間表去做事。

這樣事實上是不尊重孩子,將他的行為看作是自己能夠控製的開關。任何人都有控製自己生活的願望,麵對許多事情都要依賴父母的小孩子,他們的不安全感很強,所以更加需要施展自己的控製力,也許當他們說“等一下”時,是在有意顯示自己的權利,對此我們也不妨以比較寬容的態度對待。而大部分時間孩子確實在做著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毫不客氣地打斷他的進程,的確有失同情之心。

要求孩子馬上遵守自己的要求,而不顧及孩子的情緒狀態的後果是什麼呢?孩子認為當他對父母提出要求時,父母也應立即行動,否則就很讓人費解。

父母在任何方麵都是孩子行為的最初樣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一古訓是值得遵守的。因此這樣就創造了一個比較適合的新開端。另外,“重新開始”也顯示出做母親的勇於改正錯誤的作風,給女兒起了榜樣作用,促使她做出理智的讓步。

有時話不投機,又不容易“刪除”,可以幹脆“嘎然而止”,走開了事。我們習慣於做事要有始有終,似乎沒有談出結果,怎麼能走開呢?但如果結局是惡性的,為什麼又一定要走到底呢?你可能會害怕孩子內心裏嘲笑父母“自討沒趣”,但一個勇於承認錯誤、探索新路徑的父母,遠比固執、專橫的父母要可愛得多,一個為了維護自己家長地位而不失時機施威的家長,在孩子心中換來的是什麼評價呢?“stupid”

如何學會分享

懂得玩具和其他用具對他們的特殊意義,可以幫助我們更有技巧性地引導孩子處理與小朋友的關係。

克利斯在院子裏看見鄰居的小女孩薩米騎著一輛小三輪車,車子十分漂亮可愛,不禁扔下自已手中的玩具高爾夫球棒,衝向薩米的車子。

“可以給我玩一下嗎?”

“不行,這是我的。”

“我要玩”

“不行,這是我的。”

“可是我想玩。”

克利斯開始動手搶起來。一直沒有開口的薩米的媽媽說話了:“薩米,你已經騎了一會兒車子,不想玩其他的東西嗎?也許克利斯願意讓你玩他的高爾夫球棒,你看多討人喜歡的球棒啊!”

一直在搖頭的薩米突然停下來了,看了高爾夫球棒一眼,猶豫地望著克利斯。“當然可以,當然可以。”克利斯忙不疊地點著頭,這時他一心想著踏上薩米的車,忘掉了其他。一個協議就這樣達成了。

薩米的媽媽為女兒提供了可以替代的玩具選擇,解決了爭紛。處理這樣的場麵的方法很多,關鍵是要尊重孩子處理自己玩具的權利,通過這樣做也在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權利,如果我們為了平息爭吵,很富“自我犧牲”精神地將玩具從自己孩子手中抱過來,讓給客人或鄰居的孩子,自己孩子的感情會受到傷害,而且也給他做了一個不尊重他人權利的示範。如果我們首先向孩子肯定他們有權決定是否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玩具、食物或其他,再給他一些選擇,這樣他就更容易考慮其他選擇,而不是死抱著自己的玩具不放。

當孩子決定與他人分享後,應當給孩子適當的肯定,讓他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為社會習俗所讚美的事情,加強他與人分享的意識。例如我們可以說:“喂,這樣大家都高興,可以有一個快樂的時光了”;“你能與人分享真讓我為你感到驕傲”。

萊絲莉在請小朋友到家裏來玩的事情上遭遇了幾次挫折。兒子傑克總的來說還可以允許別人玩他的玩具,但有幾件十分出色的玩具,卻無論如何不肯讓別的孩子接觸。盡管萊絲莉想了不少辦法,包括拿出定點鍾,幫助他們設好輪流玩的時間,但總是鬧得不歡而散。這次又請了拉娜來玩,她決定采取一些預防措施。

“親愛的,上幾次請的朋友來都沒有玩好,你知道為什麼嗎?”

“他們動我的東西。”

“請朋友來家裏總是要給他們玩具玩麼。”

“我就是不喜歡他們動我的東西。”

“是所有玩具嗎?”

“是我的那些軟動物玩具。”

這些動物玩具每天輪流陪傑克入睡,與傑克的關係似乎更深一些。

“我明白了。如果我們把這些動物收到臥室裏,其餘的可不可以給拉娜玩呢?”

“隻要她不搞壞那些玩具當然可以,但不能隻她一個人玩。”

“可以的,我把時間定好,你們可以輪流玩那些玩具。”

拉娜的這次訪問進行得很順利。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自己傾注著特殊感情的玩具和用具,在指導和訓練孩子與人分享時,應照顧到這一十分個人的角落,尊重孩子對體現個性延展的小東西的眷顧,懂得孩子們是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玩具的。我有很多次抑製不住地對孩子說:“這不過是一件小汽車,給他玩玩又玩不壞,不要這麼小氣。”在我眼裏這不過是一件小汽車、小勺子、小椅子,但“敝帚自珍”,在孩子心目中卻不隻是一件小東西。

我們成年人也有許多認為珍惜的私人用品,不願拿出來與人共享,隻是我們聰明一些,將它們收得好好的,不讓別人看見而沒有機會提出分享的建議。意識到這一點,每次對孩子說出不以為然的話,引起的自然是一種內疚。值得慶幸的是我越來越多地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不強迫他過早地顯示出“大公無私”的品質。

“這是我的,你不能玩”

孩子們常常說這句話:“這是我的,你不能玩。”一向為人慷慨的父母會覺得不好意思,孩子這樣做似乎很給他們丟臉,心裏說:我們怎麼會有這樣的孩子,別人一定以為我把孩子寵壞了,免不了訓斥孩子一番,甚至強迫他與小朋友分享玩具。有些父母寬容一些,隻是自嘲地笑笑說:今天的孩子怎麼會這樣自私,不像我們從前的時候。

的確不像。我小的時候由祖母帶大,兩間屋中有表姐弟五人,那時候沒有什麼玩具,隻有一些支零破碎的小人書和“退休”的日用品,用來權做玩具擺弄一番。真正可能引起爭奪的是食物。但是食物是大人給的,並不歸於某個人,給多給少,聽憑吩咐,似乎也沒有什麼好爭吵的。反正是一無所有,衣服都是姐姐穿完妹妹穿,不知傳幾站,也就沒有了個人私有的感覺,反倒培養了“大公無私”的“高尚品質”,認為搶住一樣東西說“這是我的,不給你玩”,是很小氣的事,很應以為羞恥。這樣的背景成長起來的人當然不能理解今天的孩子們為什麼會為一點點小東西爭吵不清,不懂得分享。有一天我看到一件有趣的事情:

3歲的兒子上床睡覺了,我進房去看他是否蓋好被子,發現他蜷成一團,被子蓋得嚴嚴的不知道為什麼那麼臃腫。“喂,這樣蜷著睡不累嗎?把腿伸伸直。”一邊講,我一邊將他的腳拉一拉。腿是直了,可是被子裏還是那麼鼓。“咦,怎麼回事啊?”我看見兒子臉上詭譎的笑容,伸手拍了一下被子,聽見“嘭嘭”的空洞聲。啊,我恍然大悟,掀開被子一看,一隻紅氣球藏在被子裏。我笑了:“這是幹什麼?為什麼把球藏在被子裏?不難受嗎?”兒子一臉得意地也笑了:“這樣姐姐就看不見了。”噢,我真是哭笑不得。為了這隻氣球,下午時,姐弟倆有了一點爭執,因為我從中化解,很快就平息了。我告訴兒子說:“這是姐姐的氣球,如果她不想給你玩,應當還給她。”兒子當時很快地將氣球扔了回去,事後也沒有再提,沒想到卻演出了這一幕。

孩子們這樣經常地為“你的”“我的”而爭吵,在家裏如此,到外麵與小朋友也是常常發生爭執。使做母親的十分氣惱。

傑西卡還沒有上幼兒園,母親自己照顧他。盡管母親十分盡職,不斷想出遊戲來與他玩,帶他去公園,但傑西卡還是需要小朋友的陪伴,隻與父母玩仍不能盡興。為了滿足傑西卡的需要,母親不斷邀請一些小朋友到家裏來玩。因為他們剛剛搬到這個地方不久,沒有很多熟識的朋友,母親要很用心地去交結新朋友,尤其是帶著小孩的母親,看看是否有合適的可以請到家裏來玩。漸漸地他們有了一些來訪者,一天,露西的母親帶著她來訪,媽媽將遊戲室布置好,精心地安排孩子們相熟,小客人漸漸適應了一些,向玩具走過去,但露西手到之處,都會引起傑卡的反應,他不客氣地抓過玩具:“你不能動這個,這是我的。”這樣反複了幾次,調解無效,露西同母親隻好離開。

母親們不明白孩子們為什麼會如此固執,一屋子的玩具仍不能使他分散注意力,還是為一件小東西與小朋友爭吵,最終失去與朋友遊戲的機會。

是不是今天的孩子們變得自私了?小氣了?他們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占有欲呢?這裏麵有一些道理。

首先,我們應懂得與別人分享玩具或其他物品並非與生俱來的品質,對於孩子們來說擁有很強的占有觀念,認為手之所及都是“我的”,不願意與別人分享並非表明孩子很自私或被寵壞了,這種表現事實上體現了孩子的與生俱來的不安全感。他們需要獲得一種歸屬感,希望能有效地融入自己周圍這一日益擴大的社會氛圍。他們試圖用各種方法來達到自己占一席之地的目的。用各種違規行為吸引注意力是其中一條途徑,這一點我們在上一本《美國人的家庭教育——自信陪伴孩子成長》中有詳細論述,而申明自己對玩具或其他物品的所有權也是這種嚐試的一個方式。

對於很幼小的孩子,擁有物件對他有更重要的意義,這是他本身的一種延伸。一件小小的玩具、寵物對大人算不了什麼,對孩子卻有非常的意義,似乎這種占有給了孩子更有利的地位與歸屬感。因此在這種心理引導下,他們不可能接受我們的勸誘。當兩個孩子爭奪一件玩具不可開交時,父母一般會怎樣勸解呢?“親愛的,兩個人輪流玩這個玩具好不好,那樣大家都很高興,下回小朋友還會來找你玩。”大多數情況下,這種勸解對小孩子是不起作用的,因為玩具對他有不同的意義和價值。如果父母這時再責備他:“你這麼自私不好,應當學會同別人分享玩具。”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孩子憤怒起來,完全拒絕退讓,或者丟下玩具,大哭而去。這樣的結局是令人氣惱的。怎麼辦?隨其自然嗎?當然不行,這樣會使孩子日後很難與社會相適應,變得難以合群。

喬治去參加小朋友的生日Party回來,對母親說:“我覺得湯姆不好,他的玩具有很多,可是卻不讓我玩兒。”“他讓別的小朋友玩兒嗎?”“……嗯,沒注意。”“上次你也是一樣的啊,別人玩了你的一些玩具你還發脾氣,記得嗎?”喬治不好意思地笑了。“不過湯姆如果不想讓你們玩那些玩具,就應把它們收好,免得請小朋友到家玩,卻又不肯和他們分享玩具,搞得別人不開心,你說是不是呢?”這話媽媽以前對傑克說過,但他不大聽得進去,這次倒是似有所悟地點點頭。

懂得占有權對孩子的意義可以幫助家長更好地處理類似的問題。孩子應當逐步樹立起與他人分享玩具的概念,這是毫無疑異的,但要有階段性,逐漸引導,尊重他對自己玩具的擁有權。

如何贏得孩子的合作

父母在要求孩子做某事時,最先要考慮如何做才會使孩子心甘情願。假如孩子並沒有從心裏懂得父母要求他們的意圖,方法就不能適得其所。例如孩子的房間很亂,需要收拾一下。這時父母會說,自己的房間自己收拾,按邏輯,孩子應義不容辭地去收拾自己的房間了,但現實往往不是這樣。孩子可能在收拾房間的過程中又發現什麼有趣的事,幹到一半就開始玩,把房間搞得比沒收拾前還要亂。這樣一來父母有些不高興了,就開始訓斥,孩子不聽,就會抓過來打一巴掌,然後逼迫他把自己房間的玩具收拾好,裝到盒子裏,把枕巾擺整齊等等。孩子剛才玩得興致很高,被父母這麼生氣地幹涉後,從內心裏很不情願,結果產生逆反心理。他也許會躲在牆角,任你千呼萬喚就是不理睬,甚至頂撞,對父母做鬼臉,就是不去按父母的要求做。對發生的這種情況,建議由家長另找時間和孩子進行探討。問題症結何在,從孩子的本質來講,他們願意幫助父母幹事情,因為這樣做證明他們有能力。父母應該和藹地告訴自己的孩子,對他們為父母做的每一件事,父母都表示關注,認為孩子已經長大了,懂得幫父母的忙,是件值得慶幸的事。這會使孩子很高興,會更積極地進行配合。

當孩子們認為你懂得他們的想法時,要贏得他們的合作變得容易得多,一旦他們感到被理解,便會願意聽取你的意見,共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向孩子講出你懂得他此刻的感受,要保證讓孩子認可你的理解是正確的;

●用自己的經驗故事與孩子分享,你也會曾有過類似的感覺;

●在上麵兩步驟成功地完成後,孩子準備好傾聽你的意見了,此時家長可以問他是否願意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問他是否有不同想法,將來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的問題。這完全是以探討的口吻將孩子與大人的身份公平對待,孩子一般會合作,如果沒有效果,父母可提出一些建議和尋找共識。因為,一種友善、關心及尊敬的態度是取得孩子合作的基本需要。

馬丁太太講了一個有關的經驗。

她的女兒琳達放學回家後抱怨今天老師當著全班的麵向她大聲斥責。馬丁太太聽後把腰一叉,用質問的口氣說:“你是幹什麼壞事了?”琳達瞪起眼,很生氣地說:“我什麼也沒幹。”“不會吧,老師不會無緣無故地斥責學生。”琳達重重地坐在椅子上,一副不開心的樣子盯著媽媽。馬丁太太繼續責問:“那麼你打算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琳達倔強地說:“什麼也不做。”如果這樣再問下去,母女之間一定會對立起來,什麼問題起也解決不了。此時,馬丁太太記起了三步驟,改變了她的態度,用一種友好的語調說:“我肯定你當時覺得很尷尬,因為老師在全班同學麵前斥責你。”琳達有些懷疑地抬頭看了媽媽一眼,媽媽接著講:“記得我上四年級時,同樣的事發生在我身上,其實我隻是在算術考試時站起來借了一隻鉛筆,老師就讓我下不了台,我感到十分尷尬,也很氣憤。”琳達露出輕鬆的樣子,現在很感興趣了:“真的?我也隻是在上課時要求借一支鉛筆,因為我沒有足夠的鉛筆,我真的覺得為這麼簡單的事,老師教訓我,不公平。”“是這樣。但你能不能想出辦法,今後可以避免這種尷尬的局麵呢?”“我可以多準備一支鉛筆,那就不用打斷老師講課向別人去借。”“這個主意不錯。”

馬丁太太的目的是讓琳達不重複使老師生氣的行為。她開始用講述自己經曆的方法,造成了她與琳達情感上的溝通。當馬丁太太改變了自己的態度與方式,很快贏得了琳達的合作,願意討論問題,找出將來能對她有利的解決方法。這裏麵最大的秘密在於,媽媽能夠站在琳達的位置,分享她的感覺,使琳達不需要把自己放在自衛的狀態,隨時準備對付媽媽的辦法。

也有的家長對孩子過分疼愛,他們太在意孩子,不忍心加以約束,結果也會不盡人意。5歲的羅莎總是在媽媽打電話時進行幹擾,一會兒用手摸媽媽的頭發,一會兒抓抓電話線,要麼就在母親懷裏鑽來鑽去。母親開始時總是搞不明白羅莎究竟是怎麼回事,玩得好好的,一看到母親在電話裏和別人講話,就要過來搗亂。其實羅莎的心理很簡單,她想讓母親多花時間注意她。她在心裏認為,媽媽和別人說那麼多話是不應該的,應該時時關注自己才對。這也暴露出母親平時對孩子過分注意,而對她講得道理少有關。事後,媽媽應將她抱在懷裏,親切又語氣堅定地說,媽媽打電話是在辦一件更重要的事,孩子是不能隨便打擾的,孩子沒有這個權利。當然這種情況發生時也要注意避免互相製服,采取生硬的強製態度,導致孩子與家長之間互相展示權力與權威,誰也不讓誰。假如父母過分地聽從孩子,孩子要怎樣就怎樣,證明家長已處在服從地位。孩子就有可能不去聽家長的話,也不願滿足家長的任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