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學會應對挫折
哈佛專家稱,正確應對挫折,可能是你教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技能,它能使孩子受益終生。
提醒孩子,厄運不會長久
瑪莉給我們講了一個關於挫折的故事:
去年夏天,我的兩個孩子都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夏令營活動。在夏令營活動全部結束之後,組委會舉行了隆重的頒獎儀式。當最後一個獎項頒發完畢,負責人宣布頒獎結束時,我7歲的大兒子加斯已是淚流滿麵了。他的弟弟所參加的那個組,由於在整個夏令營活動期間表現突出,獲得了好多獎項,讓其他組的孩子們都十分羨慕。但加斯所參加的那個組,隻獲得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獎項——表揚該組在更衣室內遺留的雜物最少。
當其他的獲獎孩子們都在歡慶自己的成功時,加斯默默地坐在一邊,兩眼一直看著地,半天都沒抬一次頭。於是,我便走上前去,像其他的媽媽想讓自己的孩子高興起來時所做的那樣,擁抱了加斯一下,然後在他耳邊輕聲說道:“那些孩子們沒什麼了不起的,他們獲得的那些獎項也沒多大意義。”
我的出發點是好的,但事實證明,我的做法是錯誤的。“在孩子遭受挫折時,為了讓孩子感覺好點兒,靠給他或她說些諸如‘這沒什麼了不起的’之類的話,對孩子根本沒有什麼幫助,”布勞恩大學的心理學教授路易斯·裏普斯特說道,“它時常會讓孩子的情緒更低沉,而且它也沒教會孩子如何應對挫折。”
專家們稱,正確應對挫折,可能是你能教給孩子的最重要的技能。研究表明,無論是孩子麵臨小的挫折,如考試成績不好,和比較要好的夥伴分手等;或者經受大的不幸,如父親或母親意外死亡,父母離婚等,恢複力——一種擺脫困境、恢複活力的能力——可把他們分為兩類:重新振作的孩子與一蹶不振的孩子。
南希·裏佛特是明尼蘇達州明尼阿伯利斯研究院的一位科學家,兼任兒童與青少年問題研究小組組長,她強調說:“孩子們並不知道,當一些比較糟糕的事情——孩子們輸掉了一場重要比賽,或者他們最信任的朋友背叛了自己——發生時,它們並不意味著世界的末日到了。他們常常認為自己永遠擺脫不了消沉的情緒,或者一次失敗將摧毀一切。”
令人遺憾的是,孩子們的那種想法,將極大地挫傷他們的銳氣,使他們缺乏奮進的動力。美國兒童技能培訓中心一向以培訓兒童各方麵的能力而著稱,它隸屬於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家庭與學校研究院,該中心的主任多裏西·裏奇說:“如果一個孩子認為,致使他或她受挫的因素一直存在著,或者覺得他或她無論怎樣努力,都是徒勞無益,不會改變其所處困境的話,他或她繼續嚐試的能力就會被大大削弱。”任何時候,你都可以幫助孩子認識到:困境隻是暫時的(“你今天輸了,但你明天可以再做嚐試”);結局可以被扭轉(“如果你給瑪麗打電話道個歉,她就不會再嫉恨你了”);或者一種觀點並不能反映出事情真相(“那隻是本森夫人自己的看法,我倒不那麼看”)。通過上述努力,你就能夠給孩子以希望,並且為他或她增添了繼續前進的動力。
貝斯夫人家住新英格蘭,如今她已是兩個孩子的母親,一談起教育孩子,她感慨萬千:“我女兒凱茜8歲的時候,最喜愛的課目是藝術。但教她藝術課的那位老師隻對班上的一位學生大加表揚,對其他的學生們則不多理會。就在凱茜準備放棄藝術課時,我向她解釋說,‘永遠不要因為得不到一個人的表揚,就不思進取了。’”貝思不厭其煩地給女兒凱茜講述這個道理,最終女兒明白了媽媽所說的話是十分正確的,繼續努力學好藝術課。“凱茜今年已經12歲了,藝術課仍然是她的強項。”貝斯不無自豪地說道。
樹立孩子“我能做”的積極態度
解決問題能力是孩子需要掌握的一項重要技能。道理很簡單:行動是擺脫無能為力感的最佳途徑。例如,一個孩子因為沒能入選學校的樂隊而心情沮喪,但如果他能夠想出一種提高自己演奏技藝的方法,他就能夠很快走出失敗的陰影,恢複以前的活力,去實現自己的既定目標。
年幼的孩子們主要是通過自己的切身實踐,才逐步樹立“我能夠做”的態度。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況下,都要鼓勵你的孩子自己去確定他或她所處的境地。“大多數家長都想避免自己的孩子感受悲傷及壓力,”裏奇說道,“於是當問題出現時,他們便急切地站了出來,親自為孩子解決,連一個讓孩子去發現自己也有力量,使不利境況得以改善的機會都不給。”在我們一家從北卡羅萊納州搬到俄亥俄州後,我們的孩子加斯也經過自己的親身實踐,體驗到了這一點。全家剛剛到了一個新的居住環境,所接觸的人也都不認識,對我們還好一點,但對加斯來說,失去了沒搬家前的朋友,感到十分孤獨。有一次,我看見加斯一個人在他自己的房間內啜泣,我走過去問他到底怎麼了,他說他想念那些昔日的朋友,並且越想越感到孤獨。“我知道你會感到難過的,”我對他說道,“但你可以開動自己的腦筋,想出一個讓你感覺好些的辦法。”他想了一會兒,便問我他是否可以用家中的長途電話,問候一下原先的好朋友。
加斯與昔日好友在長途電話上隻聊了5分鍾,但他的情緒立刻高漲了。第二年,在我們把家搬到紐約後,他便對我說,他如果再感到孤獨,就給遠在他鄉的好朋友打長途電話。
給予孩子一定的指導
父母在有些時候應給孩子提供指導。貝思在女兒碰到問題時,便有同樣的感觸。“在我的女兒薩拉長到11歲的時候,在學校中開始和她的一幫朋友密切來往。而她的這幫朋友,盡管年齡還都很小,卻對男孩子們感起興趣了,”貝思說道,“薩拉平時把精力都集中在學習上了,她想在學業上取得優異的成績。她的這幫朋友開始取笑她隻會學習,別的什麼都不懂。她開始覺得自己受了傷害,而且內心深處感到十分迷惘。她把這幫朋友對她說過的話一一告訴了我,並稱自己對她們所說的是否正確把握不準。”
起初,貝思隻是認真地聽著女兒給她講。隨後她意識到女兒需要擺脫她的這幫朋友。“我鼓勵女兒去找與自己有著同樣的愛好與誌趣的女孩們交朋友。我們甚至在一起商量了如何去結識這樣的女孩們。”最終,薩拉如願以償地結識了新朋友。貝思稱:“多虧薩拉把她碰到的問題告訴了我,我才意識到情況的嚴重性;而且如果我未能及時為薩拉提供指導的話,我想她沒準會被原先那幫不學無術的朋友給帶壞了。”
家長想讓孩子對自己吐露心聲,那麼他們和孩子必須感情深厚,親密無間;而發展這種充滿親情、毫無隔閡的關係的最佳途徑,就是家長抱著支持的態度,來傾聽孩子詢問的問題。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表露出的支持態度——“當我處在你這個年齡的時候,也碰到過同樣的問題,所以你應該把心放寬些。再說有我在你身邊隨時提供幫助,你肯定能夠很快擺脫目前的困境,重新振作起來的。”——是孩子戰勝困難,走向成功的動力源泉。
訂立家庭規章
研究表明,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如果能夠訂立一些合理的家庭規章,並且一直較好地予以執行的話,那麼他們培養出的孩子,與那些疏於管教、或過於嚴厲的家長所培養出的孩子相比,將具有更遠大的誌向、更強的社交技能及更高的自力更生能力。
“孩子們需要成年人的指導,”泰姆普大學心理學教授勞倫斯·斯泰因伯格說,“但如果你給予過多的指導——最終發展到支配他們的地步——他們就無法學會在陷入逆境之後自己想方設法掙脫出來。”
讚美使之進取
家長的讚揚可以使孩子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及很快的恢複能力。他們常常能信心十足地對別人說:“別看我數學上不行,上次測試沒有取得理想的成績;但我在踢足球方麵比較擅長,每場比賽我都是主力隊員。”“如果我能登上舞台,麵對眾多陌生麵孔,不慌不忙地演奏小提琴的話,那麼我當然可以去競選班長了。”
如果家長能夠給孩子們機會,讓他們去發現自己擅長什麼,那麼他們都能充滿自信地對他人說出類似以上的話語。“課外活動、業餘愛好、體育,甚至校園勞動都有助於孩子們感受到他們自身的動機、價值及承諾。”拉菲特解釋說。
鼓勵孩子們勇於進取、積極嚐試,可以讓他們懂得,成功與艱苦的努力密不可分。“如果孩子們致力於學習打棒球、演奏樂器或應用計算機程序,而且最終他們都熟練地掌握或應用它們的話,他們會體驗到一種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感,”瑪斯頓說道,“與此同時,他們還認識到,甚至自己當初覺得根本沒能力去做的某些事情,如果堅持不懈地去努力的話,最終也可能取得成功。”
在這方麵,北卡羅萊納州的一位10歲男孩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當我的孩子當初出去參加籃球培訓班時,發現自己是班上水平最差的一個,他便想打退堂鼓,”他的媽媽說,“但我和他爸爸對他說,怎麼著也得把這個籃球培訓班上完。他的籃球教練也不想讓他放棄。那位教練安排他參加很多比賽,並不時地鼓勵他堅持練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