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籃球培訓班結業時的比賽中,我的孩子在場上發揮十分出色,為他們這一方贏得勝利做出了很大貢獻。“你可以想像,他在那場比賽結束後,真是一副豪情萬丈的樣子,”他的媽媽滿臉驕傲地說,“他現在認識到,假若沒有當初的堅持不懈,他就永遠也無法體味到那種成功的喜悅與自豪。”
通過挫折教育磨煉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挫折就是這種困難或者失敗在心理上的感受。當然這種感覺是不好過的,因為客使你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或者難以得到滿足,然而對不同的人而言。確切地說是對意誌品質不同的人來說,挫折的意義卻是極不相同的。
從人才成長的一般規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礪意誌,順境當然可出人才,逆境也可出人才。而且逆境中經過挫折的千錘百煉成長出來的人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強的競爭力。其一,他們既有失敗的教訓又有成功的經驗,更趨成熟;其二,他們把挫折看成是一種財富,深諳隻有失敗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敗財富”基礎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對挫折”、“迎難而上”的風範;其三,“天生我才勝挫折”,不管是生物意義上而言的“用進廢退”的自然法則,還是“奮鬥為成功之父,失敗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類身上都體現出意誌的努力。
孩子必須能夠接受失敗,否則無法養成持之以恒的性格。托馬斯·愛迪生為找一根燈絲失敗過1000次,喬納斯·索爾克為了找到脊髓灰質炎疫苗,98%的時間都花在不成功的實驗上。本世紀初,保爾·埃爾利西把自己發現的藥物梅毒命名為606號,意味著前605次試驗都失敗了。這些例子數不勝數,但我們卻很少給孩子們講。失敗給人們帶來的感覺非常複雜,包括焦慮、悲哀等等,但孩子必須學會忍受這些情感,這樣才能成功,正如馬丁·塞利格曼在《樂觀兒童》中所寫:“孩子要想成功,必須要學會接受失敗,感覺痛苦,然後不斷努力直至成功來臨。每一個過程都不能回避。失敗和痛苦感是構成最終成功和喜悅的最基本元素。正如中國人所言:失敗乃成功之母。”
實際上,西方孩子也並不是一開始就學會如何忍受失敗帶來的負麵情感。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認為,孩子到了13歲後,被看成“愚笨”比麵對失敗更讓他們痛苦。
一位教育專家以孩子們為避免答不出老師提問引起的尷尬而最常用的方法為例對此作了說明:
13歲的比利又沒有完成家庭作業。前天下午,他一直在玩“轉身跳射擊”,晚上又把《終結者》看了第三遍。他跟父母說,家庭作業已經做完。現在麵對七年級曆史老師斯蒂文斯夫人,報應的時間到了。
“誰來說說大蕭條的原因?”老師提問後隻有3個總是很積極的學生舉起了手,而其他25名學生沉默不動。
為了避免讓老師叫到,比利本能地就把鉛筆丟到了地上,然後彎腰去揀,試圖使老師注意不到他。盡管他故意磨磨蹭蹭,在揀到鉛筆後,局勢仍未好轉。斯蒂文斯夫人還沒有找到人回答問題。比利又很快有了第二招,使勁揉眼睛,仿佛眼睛裏進了什麼東西。但是老師仍然盯著他所在的方向。最後眼睛疼了,不能再揉了,比利便“緊盯著書本”,仿佛他突然從模糊和忙亂中發現了生活的意義似的。
坐在比利後邊的艾倫反應較比利有過之無不及。她雙手托腮,一臉疑惑的神情,好像在告訴老師:“我真想回答你的問題,但我還在考慮生活的意義。”她自以為老師會理解她的疑惑,並且知道,一旦喊她回答問題便會打斷她的沉思。另一個同學托米的鎮靜是出了名的。他對問題的答案一無所知,甚至根本沒有聽懂老師的提問,但他決定利用“逆反”心理。他把手舉得高高的,不停地揮舞,因為他想老師不會叫太積極的學生回答問題的。
斯蒂文斯夫人最終還是叫了比利。他慢慢站起來,反問了一句:“你問的是大蕭條的原因嗎?”
“是的,比利。”斯蒂文斯夫人耐心地回答。
“是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嗎?”比利又反問一句,似乎在表明,他至少知道這一點。
“是的,30年代的大蕭條的原因。”斯蒂文斯夫人很清楚這個“老鼠和貓”的遊戲,這是學生們不知道答案時慣用的伎倆。她把聲音提高了一點,不容爭辯地問道:“比利,你究竟知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
比利垂著腦袋,什麼也不說,最終還是求助於人類與生俱來的智慧:沉默或許會被視為傻瓜,但也比開口證明自己就是傻瓜要強得多。
這位教育專家認為,我們大多數人都用過上麵提到的伎倆,來遮人耳目,讓老師看不出來自己不懂或沒有做準備,有的學生直接從百科全書上抄答案,在大考當天假裝肚子疼或發燒,更嚴重的甚至幹脆放棄,因為他們有一個錯誤的邏輯,放棄就不會失敗。所有這些辦法,無非就是不成功者自己戰敗自己。
有的學生也因為擔心失敗,而采取拖延戰術。拖延的方法和花樣多多。迷戀於拖延戰術者,表麵裝出很忙很努力的樣子,實際上什麼也沒幹。比如,給讀後感找封麵的時間比寫一篇的時間還要長,或者不斷重複文章的開頭一句話,腦子裏卻對要寫什麼全然沒數。
為避免失敗而逃避工作,是那些劣等生性格中最頑固不化的部分。根據考文頓所言,“長期劣等生們會通過拒絕參加來逃避考試,越是這樣,自卑心理就越膨脹。為了給自己這種自欺欺人的想法找出正當的理由,他們往往會自我美言,貶低有己不願意幹的事,或攻擊勤奮虛偽、愚蠢無知等,他們會自我安慰,失敗標誌著獨樹一幟,標誌著個性強等,借此給自己創造一份虛假的自豪感。”
大一點的孩子會玩一些小把戲,以免被別人看出不懂。父母可以教育他們讓他們明白一個道理:犯錯誤,甚至失敗都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關鍵是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
有些愛走極端的孩子,甚至用自殘來避免在學校的失敗,他們因為害怕不能滿足父母、老師、同伴的期望而焦慮甚至恐懼。少年時代,掩蓋對失敗的恐懼感的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吸毒和酗酒。酗酒和吸毒都是孩子們到了最在乎別人對自己看法的年齡後才開始的。這並非巧合。
自殘是逃避失敗的最不幸方式,它會導致對大人期望的不滿及不負責任行為的惡性循環。
問題是,我們如何來幫助孩子們解決這些問題。西方的教育又是如何麵對這一難題的呢?
美國教師在培養學生勇敢、堅強、自主靈活地處理問題、克服挫折方麵,更多地是采用理解、信任、鼓勵、談心的方法,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一位舊金山小學的教師遇到這樣一件事:她負責的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凱倫好幾天鬱鬱寡歡,愁眉不展。這位教師反複詢問,可小凱倫就是不肯把原委講出來。麵對僵局,老師不急不躁。利用一天下午放學的機會,她熱情邀請這個學生到自己家裏做客,向小凱倫講老師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所采取的辦法和態度。氣氛到了非常融洽的時候,這位教師顯得並不十分在意地問凱倫:“莫非出什麼事啦?”聲音柔和,神態安詳。老師繼續鼓勵自己的學生:“說出來吧,我看得出有事在煩惱著你,你要相信,我是會盡力幫助你的,不管那是什麼。”
一種強烈的被信任的感覺襲上小凱倫心頭,她感到老師是多麼地關心她,於是,她就把煩惱著她的整個事情盡情傾訴。
那是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小凱倫沿著街道正朝朋友家走去。
“喂!”
灌木叢後麵傳來的喊聲使她停住了腳,她感到麻煩找上門來了。
又是一聲“喂”的喊聲,使她嚇得脊梁骨直冒涼氣。
灌木叢後是兩個高中生吉姆和彼得,小凱倫認得他們,因為聽人講過他們結夥在學校販毒,知道他們不幹正事,小凱倫不想跟這些人打交道,於是,沒理他們,一人繼續往前走。
彼得先開了口:“嘿,你想要大麻嗎?”
“不,謝謝。”回答完他的問話,凱倫使出全身的勁兒,一口氣跑到朋友家裏。
然而,事情並沒有結束。第二天,小凱倫正坐在自家門前的台階上,那兩個高中生又來了,她轉身想進去,不料門已被鎖上了。急中生智,凱倫撒開腿往後跑,但沒等跑開彼得就攔住了去路。
“讓我走!”小凱倫聲嘶力竭地大喊。
但這兩個高中生隻管把種類不同的毒品拿出來給她看。
接著是吉姆挑釁的聲音:“你改變主意了嗎?”
“不!”
彼得接著說:“也許你想反應不那麼強烈,像喝些啤酒什麼的。你也知道,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