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於兒童中期的孩子,一般在它們身體、認知和情感發展的不同階段會經曆不同類型的恐懼。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最經常碰到的恐懼如下所示:

6~7歲

●陌生的、巨大的或者突然的噪音(比如動物的噪音、電話鈴或者警鈴、風雷聲)

●幽靈、巫婆或者其它“超自然的”東西

●身體受傷

●和父母分離和迷路

●晚上獨自一人(做惡夢或者“惡魔”的拜訪)

●上學(所謂的“上學恐怖症”)

●學校某個特定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或者排斥

7~8歲

●黑暗和黑暗的地方(比如壁櫥、閣樓和地下室)

●電視、電影和書籍提到的真實生活中的大災難(比如綁架、洪水、開火、原子彈的攻擊)

●不被喜歡

●上學遲到,或者被學校和家庭排除在外

●學校某個特定的人對自己身體的傷害或者排斥

8~9歲

●個人丟臉

●在學校或遊戲中失敗

●撒謊或者犯錯

●成為身體暴力的犧牲品(或者來自熟人或者來自陌生人,或者是有意的或者是無意的)

●父母打架、分居或者受傷

9~11歲

●在學校或運動中失敗

●生病

●特殊的動物(尤其是比人類大的動物,或者那些曾經襲擊過他們的動物)

●懼高或者“暈頭轉向”的感覺(比如頭暈眼花)

●惡人(比如殺人者或者騷擾他人的人)

11~13歲

●在學校、運動或社會聲望中的失敗

●看起來或表現得很“古怪”

●死亡或者對威脅生命的疾病

●性(吸引他人、拒絕他人、被攻擊)

●被愚弄或者“被洗腦”

●丟東西,被搶劫

拒絕承認恐懼使孩子自卑

鼓勵孩子成為勇敢、樂觀的人是我們做家長的願望。但在實施時,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特點,不能硬性督促,使孩子一方麵為自己的“膽小”、恐懼感到羞愧,一方麵又經曆著更深刻的驚慌,因為他不再敢向父母吐露自己的感受,得不到應有的庇護。這樣做對孩子是一種摧殘。

媽媽在吉米很小時,就將他放在滑梯上、秋千中,讓他享受下滑的快樂,上下搖動的驚險。那時吉米很開心,不時地叫“還要、還要。”吉米從一能行走就開始向門外衝,攔都攔不住,表現得十分勇敢。現在吉米3歲了,忽然變得很畏縮、膽怯起來。在滑梯上躊躇不前,要媽媽不斷地鼓勵、催促才肯滑下來;到陌生的地方去也很不情願,口裏不斷會冒出“我怕!”“有什麼好怕的呢?你以前不是這樣玩得很好嗎?這有什麼好怕的。過去你不是這樣膽小的呀?”

孩子是變得膽小了嗎?為什麼他忽然會怕起來?孩子的確變得膽小了,因為他開始懂得害怕。3歲的孩子已經會為自己做很多事了,在學習做事的過程中,他更深入地接觸到事物,對外界也有了更寬廣的視野。在自己的能力與視野增強的同時,他們也開始懂得有許多事情是自己所不能控製的,許多事情的後果是可怕的。於是在這一階段,恐懼在慢慢增長,原來毫無顧忌地伸手去做的事,現在卻恐於去做,原來視為新奇、有趣的事,現在卻罩上了可怕的陰影。人們會對許多事物感到恐懼:動物、電影的某些鏡頭、聲音、有缺陷的人體等。

孩子在這一階段的恐懼是根深蒂固的,盡管表現會有所不同。有些孩子坦白地表露出這種恐懼,處處必言“害怕”,全麵退縮;有些孩子卻恰好相反,一種異乎尋常的強悍,無所畏懼。下麵的例子生動地反映了這一表現的特性:

4歲的傑克隨母親到動物園去玩,走到蛇類館時,看見一條大蟒盤在玻璃籠中,傑克頓時大叫起來:“我要狠狠地踢你的屁股,看誰凶!”一邊高叫著,一邊上上下下地跳著,表現得十分激烈。媽媽奇怪地盯著傑克,問道:“你不是害怕這條蛇吧?它沒什麼可怕的,你沒看見它在籠子裏。”但傑克仍無休無止地大叫大喊,媽媽牽他走也不肯。這時,另一位陌生的阿姨對傑克說:“這真是條大蛇,比我都大得多呢,看起來真可怕。是不是?”傑克安靜下來,低聲說:“我很怕這條蛇。”“是的,許多人怕蛇,我就不大喜歡它們。幸虧它們都被關在籠子裏,不然可真危險呢,是嗎?”傑克舒了一口氣,點點頭,表示同意,然後隨媽媽安靜地向另一個展室走去。在下麵的觀遊中,傑克不再大吵大叫了。

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呢?傑克先前的喊叫是為了掩飾自己的恐懼,他大概認為表現出恐懼是丟人的事,但大蟒的確令他驚慌不安。於是他采取相反的行為來發泄自己的恐懼心情,用激烈的行為與內心的恐懼爭鬥。媽媽說沒有什麼可怕的,這使得傑克更不願暴露自己的真實感受,於是繼續喊叫。當聽到另一位阿姨說出了傑克想說而沒有說的話時,傑克找到了自己感覺的認同:既然那位阿姨都怕這條蛇,我的害怕就沒有什麼可笑了,問題一旦擺在了桌麵上,也就沒有那麼可怕了。

孩子們需要我們幫助他們克服恐懼,但幫助的方式不是對他們講“這沒有什麼可怕的”。而是表示對他們的感受的理解。有些孩子表現出更多的恐懼,這常常使父母不安,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什麼弱點。孩子們從父母的話語中意識到他們的這種擔憂,這使孩子更為緊張,他們需要時間和理解來度過這一“恐懼”階段。

傑西卡小時可以很從容地跟著媽媽上下階梯式電梯,毫無畏懼,那時媽媽很為兒子驕傲,認為他是一個勇敢的孩子。可是到了3歲,傑西卡忽然害怕起來,要媽媽抱著他上下電梯。

“那是為什麼,你可以自己走麼。”

“不,我不敢。”

“就這樣邁步。”媽媽開始帶著傑西卡上上下下地練,希望這樣能幫助他。不料幾次之後,傑西卡幹脆不肯坐電梯了,寧肯自己爬樓梯。媽媽隻好放棄,不懂兒子為什麼會這樣膽小。不過媽媽沒有再催促傑西卡,隻是順其自然。

有一天,媽媽忽然發現傑西卡發明了一個很怪的乘電梯的姿勢:一隻腳踏上電梯,另一隻腳高高翹起,象是在跳芭蕾舞。

“你在幹什麼?”

“這樣我就不害怕了。”

“這又是為什麼?”

“沒什麼。”

媽媽想不出這樣做為什麼就安全,不過兒子既然這樣認為,也就隨他去了。這種舞蹈姿勢持續了一段時間後,兒子慢慢地腳複原位,又開始坦然地上下階梯式電梯了。這一次他是很自信了。

孩子們的這種恐懼心理隨著對環境的進一步認識和自理能力的不斷增長,會逐漸減弱,而自信心則不斷地增強。我們應當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時間,而不是用不滿的眼光盯著他們,甚至說孩子膽小,使他們在自我意識中增添對自己的蔑視。

孩子對恐懼的認識和克服所經曆的時間是因人而異的,這與天性無關。有些人生來謹慎,不敢冒風險,所以克服恐懼的時間就要長一些,他會很細心地去探索,一點一點排除危險,直到很有把握了,才坦然地跨出這一步,就如上例中的傑西卡。他是不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呢?正確地說,他是一個謹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