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心中充滿責任感(1 / 3)

讓孩子心中充滿責任感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便會感到迷惘,從而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因此責任感的培養對孩子至關重要。西方國家尚不發達時期,孩子們更多地參與家庭的生活籌劃,幫助父母持家守業,照顧兄弟姐妹,知道父母維生之不易,自己必須為父母承擔一部分責任,盡自己的義務包括照顧弟妹,省吃儉用為家裏減少生活負擔,看見父母為照顧一家生活而辛苦勞作,感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希望有一天能夠為父母解憂去煩,這一切都使孩子從小看到自己生活的意義,看到自己的行為能為他人帶來的影響,感到自己是為人所屬的,是有用處的,從此而生自豪感和責任心。當然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與社會接觸麵的擴大,這種責任心與自豪感的內容也會增長、擴大,不隻局限於自己的小家庭,但從小家庭中培養出來的這種感覺卻是未來責任感的基礎,家庭沒有這種基礎,對社會對人類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便不知從何而來。

讓孩子充當一些社會角色

一個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在家庭和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他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美國的心理專家在研究本國青少年犯罪問題時發現,這些孩子中的許多人來自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他們之所以走上歧途,就是因為太能輕易地獲得一切,——以至在他們沒有“界限”的概念,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在他們的頭腦中缺乏清醒的分寸。

由此可見界限的概念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的重要意義。不僅如此,責任感、條理性等種種理性觀念的培養,對於塑造孩子成為一個堅定、理智和值得依賴的人,不僅僅限於道德的範疇,同時也是人生成功的關鍵因素。試想一個人如果意誌薄弱、不會節製自己以掌握主動權、責任心不強、處理事情亂七八糟沒有條理,這本身已經構成了他前進途中的最大障礙。

2.在這方麵,德國孩子對於事物的理性反映能力在各國的同齡人當中顯得非常突出。一位久居德國的美國教育工作者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和實踐,也對此予以確認。例如麵對雨過天晴窗外的迷人景色,正在讀書學習的一位德國少女和一位美國學生的反應會截然不同。典型的美國孩子式的作法是:情不自禁地起身跑到外麵玩上一會;而德國孩子很可能就會想到:我應該先做完作業再去玩。熱愛玩耍是每個孩子的天性,但為什麼德國的孩子會有如此強烈的意識來約束自己,是與他們所受到的教育分不開的。

幫助孩子培養理性的品質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這也像種樹一樣,需要對其悉心栽培,需要有適宜生長的土壤,在某些時間甚至還需要綁縛以實行限製。我們知道德國的孩子在學校裏可以有較自由充分的空間來發展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但在另一方麵,他們也有必須嚴格遵守的準則。

曾有人問過德國學生關於逃學的問題,那些孩子的回答是:“學生不上學?除非不想活!”在這一點上德國人的看法是一致的:隻要有一個孩子不接受教育,社會將來就會多一個禍根。所以萬一真有孩子逃學,成年人看到後會對其嚴厲嗬斥,警察會將他扣留,社會、學校和家庭對此的態度非常嚴格,會令孩子馬上返校,而家長還要受到罰款或加稅的處分。所有這些都是讓孩子意識到,在上不上學的問題上是沒有商量的餘地的。

德國人的教育也異常關注孩子的文明修養,他們認為孩子在行為舉止上遵守規範,不僅可以促進他們具備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德,為其日後的成功打下堅固的基石,也能為全社會創造一種團結合作的美好的人際關係,——這在德國引起了全民的重視,報名參加專門的禮儀講座、禮儀講習班的做法已經蔚然成風。

而家長更是從細微之處起就開始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每個德國孩子在餐桌上都會受到嚴格的教育,盛入自己盤中的食物一定要吃光,使孩子樹立勤儉節約的觀念意識,同時這又是一種磨煉。比如德國人在午餐後有吃一些冰淇淋、巧克力和水果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很具有誘惑力,但這時父母更不會通融,前提是必須先吃完飯菜。

隨著父母對正確行為的反複訓練和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思想教育,時間一長成為自然,孩子就會把遵守這些規則當作自己的本分。於是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孩子,都把維護公共紀律,愛護公共環境,在各種場合講究文明和秩序看成不可置疑的事情。在德國常可以看到人們在耐心地排隊等候,或是為他人、為公眾著想的舉動,全社會形成一種高度自覺、井然有序的文明道德風尚。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夠確立“界限”的概念,從而塑造他們誠實、守信、準時等優秀品質,這也要求家長在教育的過程中把握明確而堅決的分寸,身體力行地樹立起榜樣。比如家長如果要求孩子不說謊話,他本身在教育時也不能采取欺騙嚇唬的手段;而一些事先與孩子定好的措施製度,家長更是要認真對待。

家長的言行一致、賞罰分明,甚至包括公是公、私是私的處事待人原則,都會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效果。對此身為中學教師的賽裏希先生有一些深刻的體驗,“也許每個孩子都曾試圖用父母中的一方的所說所為反對另一方以實現自己的目的,所以父母首先要就教導孩子的立場和方法達成協議,這種態度的一致性才會使每一次管教真正行之有效。父母在孩子麵前的爭執會讓他們覺得無所適從,甚至是為他們提供了乘機取巧的機會。如果孩子無意中發現父母有不同的意見,一定要當著孩子的麵解決好,以表示關於教育的矛盾已經化解,父母彼此仍然立場一致,相互支持。”

對於孩子的獎懲,賽裏希先生的建議是,“盡管獎與罰都不宜太頻繁,但它們確實起著重要的作用。我知道有一些家長常用物質獎賞來激勵孩子獲得好的成績,或是以此讓孩子做些家務事。但是這樣會使孩子前進的動力僅停留在外部獎賞上,而體會不到奮鬥與創造的真正喜悅;同時他們也會產生錯覺,以為不論主動幹點什麼都能得到錢的報酬。孩子必須懂得上學讀書、品學優良是為他自己,而家務活本身也是每個家庭成員必須履行的職責。當然如果孩子有相當出色的表現,或是作出了如清理花園、油漆房屋等分外的貢獻時,也應當享受獎賞的快樂。可以給他們發獎金,也可以帶孩子去一個他很向往的地方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