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心中充滿責任感(3 / 3)

一個沒有責任感、沒有價值感的孩子,因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會中的地位與重要性,便會感到迷惘,而失去創造成就的動力,而容易為其它一些物質性的、輕浮的事物而吸引,沉溺其中。我們今天的新一代享受著前所未有的物質文明等一切便利條件,獨生子女優越的生活條件使兒童的自我為中心的傾向加重。雖然我們不斷地教育孩子,自己的成長關係著國家的命運、民族的長盛不衰,要為祖國而學,為人類進步而學,但由於沒有用更現實可能的目標與體會來鼓舞、激勵他們,這些長遠的目標就顯得空洞,缺乏實際意義,需要父母與社會教育工作者一同找出途徑與手段,來彌補成長中的孩子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所缺乏的重要一課,找出對孩子們成長有根本意義的家庭社會因素。

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我們做父母的同樣麵臨著新的社會環境對我們的挑戰,許多東西是我們所不熟悉、甚至沒有見過的。隨著社會進步我們的觀念也需不斷變化,在以往的傳統教育中,不可能找到現成的答案。要靠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借鑒與學習。

在此方麵我們可以從美國社會的經驗中得到一些啟發與教益。美國自二戰以來,經濟驟然膨脹,人口分布從以鄉村和小城鎮為主轉入以大城市為主,家庭成份也從家庭聚居變為父母加孩子的小家庭模式,而且由於職業變更,家庭遷徙,往往小家庭獨處一地,與家庭的其它成員相距甚遠,切斷了兒童與大家庭成員之間的聯係,失去了家族成員互相關照的這層屏蔽,以往表兄表妹、叔叔嬸嬸、爺爺奶奶所能給予的陪伴與啟蒙也隨之遠去。每個人都直接麵對社會,所能依賴的隻是自己的父母,而學校是給予孩子們社會和生活經驗的紐帶。最具根本性的變化是二戰後經濟的騰躍,使一般家庭的生活水平直線上升,水準越來越高,各類電器進入普通家庭,電腦的普遍使用,也將孩子參與家務勞動的義務解除掉。在這一時期出生的兒童是第一代不需為家庭的溫飽分擔任何責任的人,他們從家長那裏得到的信息是:“別惹麻煩,好好讀書,照父母和老師講的去做,感激我們為你做的一切。”而非像從前一代人那樣,孩童時代從生活中領會到的是:“我對整個家庭的生活好壞起著重要作用,我的父母及家庭需要我。

社會的變化給年輕人帶來了很被動的性格基調,責任心的消弱決定了他們在上進心、紀律性及榮譽感上普遍弱化,這一代人認為無論他們的學習或行為如何出色都不會對周圍的人與事發生影響,他們對別人也不會有什麼幫助,而他們的一生都已被別人規劃好,隻是照此實現而已。表明他們體現價值的唯一方式是滿足別人為他們設定的目標,而不管他們的個性與特殊性會不會為社會所接受。

這種社會環境變化所帶來的兒童社會地位的變化影響是深遠的。第一批新兒童1963年走出高中校門,與當時的其它社會問題——種族歧視、越南戰爭相結合,新青年們卷入了社會問題的旋渦,不知如何是好,美國看到了前所未有的青年問題:暴力、酗酒、毒品、早孕、自殺等。全社會都麵臨著來自一代人的挑戰。在這曆史性的困難麵前,美國社會開始反思,生活的富裕為青年們帶來的究竟是什麼,在對青年的培養中,美國學校的教學大綱,究竟遺失了什麼。對家庭教育的深思熟慮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關於青少年的家庭教育的研究逐漸被重視起來。

在眾多專家的意見與建議中,有許多是針對現代教育環境的根本缺陷而發的,即在現代社會中如何提高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如何鼓勵孩子的自信心及訓練孩子的紀律性。

一個對培養孩子的責任心與榮譽感非常有幫助的建議是:無論在家庭和學校,都要讓孩子充當一些有意義的角色,使他們感到自己的行為對集體所產生的重要性,同時也培養他們戰勝自己弱點、增長各種能力的信心。在美國從幼兒園開始,孩子們就輪流擔任老師的助手,幫助老師組織各種活動,以鍛煉他們的責任感和能力,孩子們都很願意參與,並為自己日漸增長的能力感到自豪。

如果我們的家長能夠向孩子多敞開一些交流的大門,向他們講一講成年人的苦惱,家事的繁瑣,工作的困惑,使孩子從小就懂得父母之不易,生活之艱辛。產生為父母分擔憂慮的念頭,而父母應捕捉住孩子的心願,對他們的理解與分憂的願望表示欣賞,並且為有這樣懂事的孩子感到驕傲。聆聽他們的意見,采納他們任何有價值的建議,欣賞他們任何幫助父母和家境的舉動,這些都激發孩子的責任心和能對家庭有所助益的自豪感。讓孩子對父母的工作經曆及家庭的日常事物進行了解與分析,也是孩子洞察世事、了解生活的好途徑,鍛煉他們的分析、判斷與處理事物的能力,為孩子將來走上社會打好基礎。

一般來講,與中國父母相比,美國家庭中父母與孩子的關係要更加平等,有更多的夥伴成份在內,那種過分嚴格的家長製式家庭相對少些。孩子對父母的工作比較清楚,對他們工作中的一些項目也有所了解,而對家庭中所發生的事情與活動也有更多的參與。

美國家庭教育機構鼓勵家長們定期舉行家庭會議,提供一個對家庭事物及與孩子有關各項事情各抒已見的機會。這種形式的活動,增強了孩子的主人翁感,提高他們的責任心,是培養健康、平等、融合的家庭關係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