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孩子想要一件沒有列入你的預算的玩具,你可以給孩子解釋說家裏沒那麼多錢來為他(她)買這件玩具,並詢問他(她)是否能試著找個活幹幹,自己來掙這筆錢。也許他(她)可以幫報社送送報紙,或幫公司發發廣告。如果你正在洗車,當然可以叫上孩子,讓他(她)幫你一把。孩子通過親自做些工作,方可知道隻有付出勞動,才能得到報酬,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天上也不會掉下來餡餅。在孩子幹活的時候,你可以提示他(她)如何才能把活幹得更漂亮;但無論怎樣,你都不能代勞,也不能當著他(她)的麵,吹噓你若要幹的話,能幹得多麼漂亮。“讓孩子做些工作的目的,”巴法利·弗雷德曼說,“就在於培養孩子勤勞的美德。”
理查德·列納是位著名的心理學家,他建議家長應當設法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理財中來,這樣做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組織能力,而且有助於讓孩子及早養成節儉的良好習慣。
讓孩子主動地從事積極有益的活動
瑪麗婭·克洛伊建議家長限製孩子看電視及玩電腦遊戲的時間。她說,這類活動隻是讓孩子被動地接受東西,不需要孩子的首創精神。倘若家長能夠很快解決這一問題,那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會積極、主動地參加一些豐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活動。
如何拓寬孩子的視野
倘若你不讓孩子接觸到外麵的充滿奧秘、多姿多彩的世界,你也就很難發現孩子有什麼特別的興趣和愛好,而孩子也難以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得克薩斯州肯尼代爾的男童子軍團長唐·雷爾十分善於組織童子軍活動,他把男童子軍的功勳徽章活動,看作是讓孩子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拓寬孩子視野的最佳方式。男童子軍的功勳徽章活動設置了多種項目,參加者在成人專家的幫助和指導下,一個接一個地參與到這些項目中。“他們不會對每個項目都比較擅長,”唐·雷爾說,“但一旦我們發現哪位孩子對某一個活動項目特別感興趣,我們就鼓勵他堅持下去。”
及早發現孩子的特長與愛好
瑪麗婭·科羅伊是一位老師,她對如何教育孩子進行過長期研究。一談到教育孩子這個話題,她便深有感觸地說:“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別愛好,而在發現孩子的特別愛好方麵,父母占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琳達·曼森在丈夫不幸病逝之後,獨自撫養三個孩子,經濟上比較拮據。她最小的兒子馬克患上了氣喘,很多時間都是坐在長凳上度過的,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卻渴望參加體育運動。作為母親,琳達·曼森不但沒有反對馬克參加體育運動,反而鼓勵他堅持鍛煉身體,並且為了能給馬克買運動服,寧可省吃儉用。“如果孩子天生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那倒是我求之不得的。”琳達·曼森深情地說。到馬克上高中的時候,他的身體已鍛煉得很強壯,成了所在運動隊的主力隊員。如今,他和他的兩位姐姐都已大學畢業,走上了各自的工作崗位,過著幸福、充實的生活。
給孩子做個好榜樣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對孩子來說,也是如此。“馬克與貝爾·斯卡夫認為,你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給孩子做個好榜樣。當斯卡夫一家搬遷到亞特蘭大後,馬克與貝爾·斯卡夫這兩位作父母的,便常常帶上他們年少的孩子米歇爾與埃米,前去參加當地社區舉辦的各種公益活動。幾年之後,當馬克患上心髒病時,貝爾成了婦女心髒病協會的一名會員,該協會隸屬於美國心髒病協會。不久之後,由年僅17歲的女兒埃米倡議的全美第一個青年心髒病協會宣布成立。在該協會成立的第一年中,其會員就達到了137位,比婦女心髒病協會的會員還多。
作家費爾多曼稱,孩子的可塑性最強,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大都喜歡模仿周圍人們的言行舉止。她總共撫養了10個孩子,當這些孩子們在一個積極的環境中長大成人之時,他們發現了參與的價值。
誰都希望在自己孩子的身上,看到獨立、創新、進取等優秀品質。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之後,能夠成為一個富於進取、樂於助人、勤奮節儉、有益社會的人,那麼現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變為現實的種子的最佳時機。
不要給孩子貼“標簽”
隻要稍微注意一下自己對孩子的言談,就會發現很多下定義的反麵詞語:
“你怎麼這樣自私?”“你真是太懶了。”“你從來就不會照顧好自己的物品。”“你總是馬馬虎虎。”……孩子們有沒有這些毛病呢?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並非捕風捉影。但這樣說有沒有好的效果呢?沒有,相反隻能起負作用,尤其當父母經常地將這些“負”定義扔到孩子頭上時,負作用就更大。其中最主要的負作用就是損傷孩子的自信心。
激發一個孩子改善自己行為的最終目的是鼓勵他認為自己可以成為一個好孩子,在這一基礎上,我們才能要求他摒棄不良行為,力求上進。如果我們急於給他下結論,使他相信自己不可救藥,又怎麼能夠振作孩子的上進精神,改善他的行為呢?父母在與孩子交談時,一定要注意到自己的話可能對孩子產生的效果,看看是否有負效果。
“快點,布魯斯,再不穿好衣服就要遲到了。”
“你給我穿,我不會。”
“你當然會穿,隻是太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