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創新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事情都可以讓孩子獲得靈感,感悟創新。做為家長,一定要知道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對孩子教育的作用,讓他(她)們在生活的點滴中產生創造的火花。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激發孩子的創新熱情
1.讓孩子熱愛生活
有些家庭以追蹤他們的家譜作為一種方式幫助他們的孩子們了解家族的過去,從而形成家庭認同感。作家海蒂·瓦茨,在她的文章《你還記得什麼時候嗎?》中描述了父母如何與孩子們圍坐在餐桌邊通過回想那些共同的美好的和糟糕的經曆創造一個鮮活的家庭史。其他一些家庭從他們珍視的家族傳統中提取他們的身份認同特征,有些曆經數代不變地代代相傳,有些則作些修改以適應新的生活方式。
但孩子想要有更多的時間跟他的朋友們待在一起也很自然。我們應該尊重這一點並且理解這背後的需要:在某個時期朋友給孩子良好的自我感覺,當時這些顯得十分重要。但我認為,少年時期的家庭生活不應該中斷。孩子們在他們的生活中繼續需要成年人,而且家庭仍然是重要的道德依靠和身份認同的根源。
你可能想知道,那些家庭認同感被破壞的孩子的情況又如何呢?比如,一位媽媽就這樣問:“加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們認同他們的父親,因為你不認為他是一個很好的角色典範,你該怎麼辦?”
另外一位女士說:
“我的父母在我6歲時離了婚。我媽媽對離婚理由諱莫如深。她會說:‘你爸爸是個極好的人,但他太虛弱。’我想我有我爸的秉性在我身上。隻要我媽對我生氣她就會說‘你就像你的爸爸’。”
我們中間很多人感到:在我們身上有父母的影子,父母也有同感。這些遺傳部分在於基因。比如,我們一生下來就帶有某種情感特質,而這種情感特質又構成了我們人格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努力糾正孩子身上的這類先天弱點,比如急脾氣,父母所能做的就是讓孩子了解這些,並且鼓勵他們彌補這些不足的習慣。
不過,我不太讚成對另外一些父母的否定。我們不應該把別的父母說得一無是處而破壞那種建立良好關係的可能性。如果你感到有必要說起某家不在場的父母的某些短處,比如說,抱怨他們離婚的方式,我覺得最好保證總體上的公平並且盡量以那些肯定的方麵加以平衡。
在我們身上存在一些道德方麵的不足之處,我的確認為跟孩子們坦率地談論我們知道他們從我們身上看到的這些不足是很重要的。比如說:“你媽媽和我最近一段時間處得不太好,我們彼此說一些很可怕的事情。我希望讓你知道我對此感覺很糟糕。”“最近工作壓力相當大,我想那就是我時常衝你們叫喊的原因。對不起!”“自從上個月失業後我壓力很大,我又開始喝酒了。我不是以此榮,我當然希望你不要認為喝酒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尤其是在少年階段,孩子們在我們沒有踐行我們自己教導他們的那些內容時會成為非常苛刻的法官。我認為跟孩子們開誠布公談論我們不合乎我們自己的道德標準的一次經曆,將會保持他們對我們的尊重。正如一位博學的主教所說:我帶有人類的弱點但仍能夠是我們孩子們的好榜樣。他們需要看到不是某個完美無瑕的人,而是不斷努力奮進的人。
2.鼓勵孩子對新的事物提問
對於教育孩子來說,如何使孩子對學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是家長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如何能行之有效呢?
●維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們對新奇事物會表現出很大興趣,而這些事物很可能是家長們習以為常、見怪不怪的東西。
孩子的奇思怪想,這中間往往蘊藏著不可預測的潛能。父母對孩子的提問、質疑、探索甚至不同意見,應給以支持和鼓勵,將為孩子表現好奇心和滿足好奇心提供更好的機會。
為了使今天的孩子明天成為獨立而有創造性的人才,父母們必須維護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讓他們在滿足好奇心的過程上獲取知識,把世界變得越來越好。
●與孩子一起學習
父母僅僅告訴孩子學業很重要是不夠的,他們應當讓孩子明白:學習不應隨著某些學分或文憑的獲得而結束——學習是一種生活方式。
知識經濟時代,人人需要終身學習。當父母們以自身激勵孩子,共同學習,那將會有良好的效果。
父母的學習熱情將是孩子的學習欲望的最佳催化劑。
●角色換位法
有些家長采取壓製的方法,逼迫孩子多念書,往往適得其反;家長應該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設法使他們由被動變主動。
“我要學”,將會成為學習的真正原動力。
“角色轉換法”,還可以用在數學、計算機、語文等不同的科目裏,同時,除了上課的方式以外,還可以采取讓孩子出考題、改試卷、作業等方式。
讓孩子由學生變為老師,讓孩子教大人,這種學習方法孩子一定感到新奇、有趣。同時這種做法有利於孩子自信心的形成,它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自我表現的機會,對形成孩子良好的個性也是有好處的。
●寓教於玩法
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當家長將孩子的學習融於娛樂之中,必然會事半功倍。孩子在快樂的同時,最易於放開思維,吸取新東西。
寓教於樂,已成為了一種學習的時尚,但有些家長還沒有足夠的耐心和合適的方式。
熱愛學習的孩子,首先是熱愛生活的。家長不妨多采取一些寓教於樂,寓樂於教的方式,讓孩子多元化地吸取新知識。
●發現閃光點
3.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父母的鼓勵、關注、微笑、擁抱、拍肩以及表揚對孩子本人以及加強其行為都是非常重要的。下麵將教給您各種獎勵孩子的方法以增進孩子的良好行為。
獎勵良好行為是重要的,避免獎勵不良行為也同樣很重要。當您看到孩子做出您不希望再發生的行為時,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故意忽視它。
故意忽視是指將注意力從孩子的不良行為上移開。故意忽視主要是保證您並沒有無意中用注意來獎勵孩子的不良行為。這種管教孩子的方法對於減少學前兒童發脾氣行為尤其有效。孩子發脾氣時,若您加以責備或給予注意,則您無意中可能獎勵了這種不良行為。試著應用故意忽視來減少孩子發脾氣的行為。如果孩子是在一個安全的地方,那麼您可以離開那個房間,直到他停止發脾氣再回來。或者您轉過身去,假裝專注於其他事情。當他的不良行為終止時,給予他充分的關注。但一定不要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妥協而給予物質獎勵或活動獎勵。
怎樣應用故意忽視呢?
●轉移對孩子的所有的注意。
●拒絕爭辯、責備或交談。
●將頭轉開並避免目光接觸。
●不要顯示出生氣的樣子。
●假裝專注於其他事情或離開房間。
孩子對事物是充滿好奇心的,例如,對大人來說,一個紅玻璃杯子並沒有什麼出奇的地方,但在幼兒眼裏看來,卻是一個無頭緒的、不可思議的紅塊塊,他擺弄過來擺弄過去,認為是一個好玩的、很有趣的東西。
對大人來說,當遇見曾未見過的東西時,也會產生與幼兒相似的感覺,用好奇的眼光注視著,想知道它究竟是什麼東西。
那其實就是生命與本身事物的相遇。幼兒對杯子是沒有絲毫先入之見的。他沒有大人們在日常生活感覺中的對杯子的看法,而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紅塊塊、圓形的奇怪東西。這對幼兒來說,算得上是激動人心的奇遇了。
一般說來,周圍的一切事物對幼兒來說都是新鮮的、令人激動的東西。在日常生活中,幼兒逐漸熟悉了這些東西,知道了它們在生活中的應有狀態,因而也就不再是他們感興趣的東西了。
因此,幼兒好奇心的範圍在不斷擴大,在外界許多事物的刺激下,好奇心不斷增強。大人如過於考慮安全問題,讓孩子躲開有危險性的東西,就等於掐掉了好奇心的幼芽,壓製了孩子能力的增長。
例如爬樹,不能說一點危險也沒有,若因此而禁止爬樹,就會奪去孩子廣泛深入地了解樹木以及樹木與他身體關係的機會。好奇心決不能“用不該限製而加以限製”的方法去培養。
當你的孩子正在疊一架紙飛機;當你的孩子正在拆家裏的小收音機;當你的孩子不停地向你提出種種幼稚而可笑的問題時,你一定要認真去對待,千萬不能訓斥,因為這很有可能熄滅一簇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
有一次,中國的教育學家陶行知的一位朋友來找他,告訴他一件自以為很痛惜的事:他的孩子在玩耍中,調皮地把他的金表壞了。
“您怎麼處理這件事的呢?”陶行知正埋頭在實驗室裏做實驗,聽完了朋友的話,扶了扶自己的眼鏡,邊問邊站了起來。
朋友回答道:“我把孩子痛打了一頓,他討饒了!”說這話的時候,朋友顯得有點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