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在生活中創新(2 / 3)

陶行知聽罷此言,不禁一拍桌子,大聲地驚歎道:“恐怕中國的愛迪生被你槍斃掉了!”

朋友被陶行知的驚人之語嚇呆了,直挺挺地站在那裏,一時不知說什麼好。

過了一會兒,等朋友平靜下來後,陶行知建議他說:“不過,補救的辦法還是有的,請你把孩子和金表一塊送到鍾表鋪去,修表師傅要多少錢就給多少錢,附帶條件是讓孩子在旁邊看如何修理。這樣,修表鋪成了課堂,修表匠成了先生,孩子成了學生,修理費成了學費,孩子的好奇心也可以得到滿足了。你說呢?”

對孩子的好奇心的教養,日本人是下了一番工夫的。他們在對待孩子的好奇心上,絕不會像陶行知的這位朋友那樣無知。如果一個日本人恰巧碰見了陶行知這位朋友同樣的事情,他們又該會怎樣做呢?

他們當然會像陶行知所說的那樣,把孩子和金表一塊送到鍾表鋪去,讓修表師傅把表修好,讓孩子在一邊看著修表師傅是怎樣把責修好的。

對孩子的獨立性的培養上,日本人也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

自孩子唄叭墜地的那一刻起,媽媽的懷抱便成了小家夥“避難”的港灣。例如孩子的眼睛能夠跟著你的手指頭轉動時,隻要有一點小小的驚動,孩子的第一舉動便是把頭埋進媽媽的懷抱。正是媽媽無私的細微的關愛贏得了孩子的心。而這種母子間的舔犢情感很可能影響孩子的一生。

如果說幼年的孩子在情感上對母親的依賴更甚的話,那麼童年的孩子卻給了當爸爸的一個同孩子建立親情的黃金階段。當孩子離開媽媽的懷抱開始下地走路之後,如何滿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便成了當父親的首要職責。這個階段爸爸也會在此階段給孩子講無數個童話故事,孩子與爸爸的情感之間的聯係日益密切。這時候總能聽到孩子們在一起相互讚美自己的父親,在這一階段體現得最為深刻。一個小小的童話能使小孩子初步樹立基本的是非以及善惡標準,可以為孩子日後的良好修養打下堅實的基礎。

孩子離開媽媽懷抱,走出爸爸的童話世界後,便開始了自治自立人生的第一步,正式走入課堂,去學習前人留下的智慧結晶——知識。從孩子入學的第一天起,到孩子小學畢業的這個階段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在此階段,孩子情感上最為依賴的人是傳道、授業、解惑的教師。許多家長發現,孩子上學後變了許多,發現孩子對老師的信任甚至超過了對父母的信任,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許多朋友之間的真摯的友誼就建立在這個階段。得不到成人們認可的孩子們就這樣在同齡人之間找到了情感依賴的歸宿。

在生理學上把人生的這個階段稱之為青春期,有的人說這是個非常危險的階段。因為無論從生理上還是從心理上來看,這都是一個過渡期,稍有不慎都有可能走錯路。可惜的是許多家長與中學教師對這一階段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有人認為應該從生理角度來教育孩子,有人認為應從心理上誘導。殊不知他們都有很大的片麵性。假如在此階段能多給孩子以認可,讓孩子情感依賴的對象不至於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我想孩子是不會在心理上故意同成人拉開距離的。當然,我的意思也不是要家長采取完全認可的態度,這樣孩子便會沒有自己的思想。無論在情感上還是在其他方麵完全依賴家長,這樣的孩子永遠隻能是長不大的孩子,有的甚至還會釀成極大的悲劇。

青年階段是最渴望情感有依賴和歸宿的人生階段,但同時又是苦苦找不到依賴的對象和歸宿的人生階段。由於自己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社會中,渴望立足又心裏沒底。在這種心理的影響下,有人加入了某種小的團體,有的人甚至信了宗教,還有的人像沒頭的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在經曆過劇烈的痛苦之後,有的人不得不接受一個現實:必須使自己從情感依賴走向情感獨立。有的人還是不死心,繼續為情感尋求依賴的歸宿,比如像那些信了宗教的人以及加入某些小團體的人大抵都是如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年階段是人從情感依賴走向情感獨立的分水嶺,跨過這道坎的人便具備了營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條件,而他們之中大多數人的確達到了自治自立的人生。跨不過去的那部分人仍然處於一種惴惴不安的狀態中,繼續著他們漫漫的情感依賴過程,有許多人甚至終其一生。

帶著漂泊不定的情感,那部分感情上過分依賴他人的人到了中年。人到中年,事業大概也就那樣啦,老婆孩子也有了。有家的感覺可真好,這大概是大多數中年人的同感。兒時的夢想大都被現實的冷雨打得支離破碎,這一生好多遺憾看來是注定了。怎麼辦?就這樣完了嗎?想想還真是不死心,看看自己的孩子,忽然之間茅塞頓開,為何不讓孩子去實現自己的夢想。於是乎,中年人情感回歸便成了堂而皇之的事情了。於是乎便把自己的好多想法一股腦兒的強加給孩子,可悲的是又一個惡性循環在延續。當然自治自立人生的人也會同自己的孩子產生感情上的互相依賴關係,可後者是一種健康的良性互相依賴,起碼使孩子有一個良好的開端,為以後營造自治自立的人生打下了堅實而良好的基礎。

沒能實現情感獨立的人生基本上是失敗的人生,到了老年,感情終於無所依賴,於是便對日益臨近的死亡產生了極度的恐慌。而情感獨立的人基本上營造了成功的人生,他再也沒有什麼值得特別遺憾的事情了。他們對死亡看得很淡,把死亡看成是回到大自然的懷抱,看成一種情感真正意義上的歸宿,因而死亡顯得靜謐而美好。

通過對人一生中的情感依賴的對象的簡單回顧,我們初步了解了什麼叫情感依賴。事實上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我們不能把所有的情感依賴都一棍子打死,比方說青年之前的人生各階段,那時候的情感依賴是每一個人健康人格發展的必由之路。假如無緣無故的剝奪了他的這種依賴的權利,便會導致其人格上或情感上的障礙。我們要教育的對象是青年階段以後的人生階段,或者說比青年時期稍稍早一點的“同學少年”。

依賴,使一個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獨立自主性,依賴的人不能獨立思考,缺乏創業的勇氣,其肯定性較差,會陷入猜疑不決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別人鼓勵和支持,借助別人扶助和判斷。這就是很明顯的不能自主、自決,一個人如果不能在最大程度上自己做應由自己決策的事情,那他還有什麼自由可言呢?

依賴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必須經過的一個不可逾越的階段。每一個人在一定時期都依賴父母的撫育、教導和保護,在這依賴過程中漸漸成長,自我功能及體力逐漸增加,便要開始學習獨立。但在社會中許多父母卻過分保護孩子,反而剝奪了他們學習獨立的機會。孩子不做家務事,不勞而獲地用錢,會使得這些“小皇帝”無從了解生活真實的一麵。父母不讓孩子做一些應該做但他們不願意做的工作,不僅會使他們更加依賴父母,自我生存的能力減弱,還會使他們覺得坐享其成,貪圖享樂是理所當然的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對夫婦晚年得子,視子為掌上明珠,百般憐愛,養成了獨生寶貝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習慣,什麼事也不沾邊,十幾歲時連自己的衣服也不會穿,老夫婦想這樣下去也不是辦法,於是讓兒子外出去學點本事。臨走時,老婦給他烙了串大餅;中間挖了個洞,套在兒子的脖子上,以便他能“就近取食”。哪曉得,這個寶貝兒子吃完了脖子前麵的餅,竟不肯費神轉一轉,結果脖子後麵還掛著餅,卻餓得兩眼昏花,嗚呼哀哉了。

這個故事聽起來似乎荒誕不經,但卻能千古流傳,經久不衰,就絕非是偶然了。它告訴我們,依賴往往會使人喪失自謀生計的能力,一旦離開了過去所依賴的“靠山”,人生的支柱就會倒塌。

首先,我們必須認識依賴之害,自立之利。“自古英雄多磨難,從來紈絝少偉男”。古時候,那些高門望族的子弟依賴祖輩的高官厚祿,過著奢侈荒淫、優裕閑暇的寄生生活,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有的坐吃山空,傾家蕩產;有的昏庸到老,遊手好閑,大都是沒有什麼出息的。人生在世,理應是幼則仰食父母,長則反哺雙親,這樣才能顯示出一個人的尊嚴和價值。我們知道,人身依賴關係是封建土壤上的產物,是以喪失自我的個性和創造性為代價的。隨著封建關係的解體,隨著時代浪潮的衝擊,依賴的觀念和性格也越來越沒有市場,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鄙視。況且,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社會裏,一個缺乏自我獨立精神的人,將無立足之地。時代呼喚著獨立精神,社會將越來越崇尚獨立人格。

其次,我們必須養成自立的習慣。這必須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著手。衣服髒了自己動手洗,肚子餓了自己動手做飯,不要事事讓家人代勞。戀愛結婚,添置必需的家具用品也是應該的,但不必由父母包下一切。要知道,隻有通過自己的勞動掙來的錢花起來心裏才舒服,才會激發自己的勞動熱情;靠自己創造的財富,才能使自己成為財富的主人,而不被財富所奴役。生活中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發生種種不順心的事,也不要急於求助於別人,先試試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克服,去解決,如果克服了,解決了,你就會有攻克難關,像登山運動員征服高峰一樣的欣喜感,你就會逐漸樹立自信心。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幸福觀正在出現巨大的變化。據調查,自強、自主乃是這些變化著的觀念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家再1以依賴父母為榮,而以自我獨立為目標,這也確實是變革時代的要求。社會在加速運轉,人員要廣泛流動,人們隻有靠自己才能適應社會要求,隻能依靠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使自己的精神充實。全我們明白了這一時代的要求後,我們就更可以理直氣壯、更可以義無反顧地和依賴告別了。讓我們重複一遍教育家陶知行的警言井灌注新的內容吧: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自己幹,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