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都會多多少少,程度不同地依賴他人,依賴社會,依賴一種價值觀,絕對不依賴的人是很少見的,適當的依賴是正常的。
必須肯定一定程度上的適當依賴有利於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發展。一個人生活中沒有依賴就不可能獲得心理安全感與行為的自信;一個人長期得不到社會人群的心理支持,甚至會引起心理病態,或者導致生理上的某些機製變化,最終出現心理疾病。有些學者研究證實,許多癌症患者在過去的生活中,長期缺乏社會心理支持,這是致癌的重要原因之一。
依賴他人的人隨著時間的變化,年齡的增長不斷變化。幼兒生活心理上依賴父母可以獲得安全感,有利於健全個性的形成;兒童則開始從依賴家庭走向依賴同伴,這樣可以獲得心理上的認同,有利於個性的社會化過程,青少年則開始完全脫離家庭,走向自立和依賴朋友的階段;一個人成年以後,開始完全獨立與依賴婚姻配偶,工作同事、事業興趣愛好等。這樣我們可以看出,一個有健全個性的人,其依賴程度和依賴對象是隨年齡的成長而不斷變化的。心理不成熟的人停留在幼)L)L童依賴父母的水平上,就好比一個人仍未斷乳一樣。
依賴他人還有一個程度問題,有的完全依賴家庭,有的某些方麵依賴家庭,很難確定是正常還是不正常的依賴關係,很難用一個絕對的界限分開,但有一個相對的操作標準。
這種相互依賴的表現:
有沒有妨礙雙方或一方心理發育與成熟?
有沒有使任何一方產生社會適應問題?
使任何一方相對他的心理年齡發育停滯倒退?
使任何一方相對他的社會環境,約定俗成的習慣習俗,不能承擔相應的社會角色?
這種依賴關係包括物質上的和精神上的依賴有沒有使任何一方產生心理痛苦?繼續、發展這種依賴關係是否會引起』心理痛苦或身心疾病?如果你的回答大部分是肯定的話,那麼,你的依賴程度就是太深,已經不適當了。
人們的依賴心理,相互間的依賴關係我們可以粗分為物質上依賴和精神上的依賴。在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是物質上的依賴,這種依賴關係是最為原始的,屬生理、生存內容,主要體現在家庭成員間。精神上的依賴最木易為人們所發現,這種依賴關係多是為了榮譽、地位、獎賞、羨慕等虛榮內容,也可能是僅僅停留在一種原始的愛和自尊心的滿足上,或依賴一種所謂的價值觀念而已。
無論物質上的依賴,還是精神上的依賴,如果這種依賴過分強烈,或僅僅停留在某一幼小年齡的依賴內容上,這種依賴關係就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成熟,妨礙一個人的心理健康。
現實生活中的這種精神上的依賴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精神上的依賴長期存在下去會轉化為物質上的依賴,或為一些依賴者的借口。過分依賴他人的人很難有健康的心理。
依賴關係的有害性表現在:
在幼兒時期,母親過分讓兒童依賴,成為日後社會適應不良的根源。在兒童期則表現為,父母親及家庭給予小孩過分依賴則會導致兒童的體弱,自信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差等。尤其需要提出的是:當這種依賴關係自然中止時,如上幼兒園、上學等情形時,小孩會出現一些心理反應有時是小孩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關於心理反應主要是情緒上的,而生理反應主要表現在:身體的某種不適,如頭痛、腹痛、哮喘等。這種有意無意的方式會吸引父母特別關注地,而這種關注又會強化小孩的以上不良行為,因為小孩能從中得到好處,於是依賴關係便開始形成。
給予小孩過分依賴的機會,會導致小孩的能力萎縮。人的能力是在日常生活中慢慢通過實踐發展起來的,而所有的過分依賴,最大的就是使小孩缺乏日常現實生活的實踐機會,當小孩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時,一般的父母親又會以此為理由,繼續給予小孩生活上的幫助與依賴,於是依賴的雙向關係便形成了。
長期不正常的依賴關係,會使依賴者心理發育停滯甚至倒退!常見的是自理能力差、缺乏信心,不能承擔成人角色。對於男性可能出現“窩囊廢”,對於女性則可能是“長不大的女孩”。
需要提出的是:長期形成的依賴關係所產生的最大問題可能是未來的婚姻。這種婚姻的形態常常是:
婚姻戀愛難以成功,婚姻成功後有一方難以承擔角色;不正常的婚姻居多,最常見的是雙方年齡差距較大,利益型的居多。
以上方法解決了家庭關係中的依賴關係,隻是解決了本質上的依賴,至於社會工作、人際關係上的依賴更多的屬於精神上的依賴,你應主動打破一些精神枷鎖,當然也是比較困難的。但還不至於使人喪失信心。
你確實有必要向你的父母宣布你已經是大人了!
你不妨試著依靠他人的意思,自己決定實施一件事!
你先自己決定做一件事,自己承擔一切後果!多次的實踐你會產生自信與心理能力的承受。
擺脫一份依賴,你就多了一份自主,也就又向自由的生活邁進了一步。
4.讓孩子從實例中獲得創新的樂趣
社會公益勞動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諸如幫助清潔衛生、植樹造林、修理服務等等,一些相關的對社會群眾利益有幫助的勞動都是社會公益勞動。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的人包括社會各方麵的熱心人士,其中有不少是在校的學生。對孩子參加公益勞動,家長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認為公眾的事,你不去做也有人關心,又何必多此一舉;有人認為公益勞動是義務的,沒有報酬,吃虧的還是自己;還有人認為孩子連讀書時間都不夠,哪有那麼多時間參加,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參加社會公益勞動是一項十分有意義的活動,它不僅可以使孩子學到知識和勞動技能,而且對於培養與勞動人民的情感,提高道德修養水平都有著重要的作用。所以,作為家長應該積極引導孩子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為了做好這項工作,家長首先要向孩子講明參加社會公益勞動的意義,使孩子深刻認識到這種工作的社會作用,澄清各種糊塗觀念。要讓孩子從小事做起,從家務勞動做起,使孩子在家裏就樹立起勞動觀點,培養勞動習慣,學到勞動技能。這需要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學習一些勞動技能,如打掃衛生、修理技術、理發等等,這樣,當社會需要時就有了為公眾服務的本領。
為了盡早發揮孩子的能力,怎樣對孩子進行教育呢?很簡單,如果嬰兒已感到了你的關心和愛撫,這就說明你已經在教育他了。這種教育訓練是細小而繁瑣的。孩子渴了要給他喝水,孩子餓了要給他喂奶,孩子尿布濕了要馬上更換……父母要隨時隨地解除孩子的不愉快,以最敏銳的感覺去感知孩子的需要。能夠成功地感知孩子的需要,便是父母成功的開始。這是父母和孩子建立起來的第一條成功的紐帶,它會為今後的教育和訓練提供良好的感情基礎。
我們可從孩子四個月時起,在吃母乳前,先給他點蜜柑汁,後來又添加香蕉泥、蘋果泥、胡蘿卜泥、青菜粥等等。再過一段,開始給他喂湯,吃煮熟的雞蛋、馬鈴薯等。大多數孩子愛吃穀類食物,這是他們的最好食物。
德國有句諺語,意思是“人的性格取決於食物”。看來,食物同人的性格確有關係。曾經有人主張“菜食療法”,他們說選擇不同的食物,就能使孩子形成不同的性格。比如:給孩子多吃胡蘿卜,牙齒和皮膚就會美麗;吃馬鈴薯就能提高孩子的推理能力;吃菜豆就能發展孩子的美術興趣;吃洋白菜和花菜會使孩子思想簡單,成為平凡的人;吃青豆易形成輕率的性格。因此,可以讓厭惡數學的孩子多吃馬鈴薯,讓缺乏美術興趣的孩子多吃菜豆,沒常性的孩子禁食豌豆,粗暴的孩子禁食洋白萊。
在孩子出生後的頭半個月,我們堅持定時給他喂奶,喂水,使他的生物鍾一開始就形成規律。直到他能吃飯後,兩頓飯之間仍然隻許喝水不許吃別的,免得他的胃老是得不到休息,血液也老是在胃部工作而不是集中在大腦。如果讓孩子的精力隻用於消化,那麼大腦就不會得到很好的發展。另外,吃得過多除了阻礙腦部發育,也有害於孩子的健康,容易患上胃腸疾病。有人曾說過:“不同的胃,可以使人成為樂天派或是厭世者。”胃病會使孩子憂悶,不愉快、不幸福,胃弱者絕對享受不到健康者的幸福。因此我嚴禁兒子隨便吃點心、零食,即使為了給他加強營養,也規定有固定的吃點心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