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民國時期(14)(2 / 3)

1984年,她以五十五歲高齡參加了晉、冀、蒙、陝四省市振興晉劇調演,示範演出了她的代表作《三上轎》,依然豐姿綽約,風韻猶存。唱腔更顯遒勁圓熟,深沉委婉;做戲,更加細膩逼真,真摯感人,受到全體代表的一致讚賞。顯示了她藝術的精湛和成熟。

花豔君從藝四十多年,經過許多名家指點,又能大膽吸收兄弟劇種的藝術優長,加以融化提高,為我所用。終於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表演風格,在晉劇青衣行當中自成一派。

她的扮相雍容莊重,頗有風度;做戲規範認真,一絲不苟,深沉感人。特別是她精心塑造的眾多古代悲劇婦女形象,更是震撼人心,催人下淚。崔秀英、劉蘭芝、孟薑女、秦香蓮、穆桂英等勤勞、善良、堅貞、不屈不撓的人物形象,在晉劇藝苑中是閃閃發光的。

特別是她的唱腔,是有相當的藝術特色和感染力。她抓住以字帶腔,以聲傳情,字正腔圓,剛柔相濟這樣幾個要領,結合人物的性格、心情、情緒,合理運用,加以誇張,造成一種特殊的氣氛和效果,確實強烈感人。尤其悲劇唱腔,唱到激情時如天崩石驚,響遏行雲,一瀉千裏,酣暢淋漓,痛快極了!唱到淒苦哀怨時,如遊絲飄渺,如泣如訴,似吟似唱,九轉三回,確有餘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如此強弱有致、跌宕鹹宜的唱腔,往往使聽者觸動真情,掩麵垂首,熱淚交流。人物感情油然而生,人物性格突兀而出!她的念白也十分講究,噴吐有力,字字清晰,大段念白說來抑揚頓挫,一氣嗬成,最後一排的觀眾仍能聽得清清楚楚。這都是他幼年奠定了紮實的基本功。

近年來,她壯心不已,一麵堅持練嗓練功,間或為觀眾演出,一麵著力為晉劇藝壇培養後繼人才。跋山涉水,不辭辛勞,悉心傳授,終於培養出張翠英、劉秀琴以及胡嫦娥、朱建華、張誌萍、白銀芳、張金金等新秀。這些弟子都已嶄露頭角,在群眾中有了一定影響,“花派”藝術將永葆藝術青春。

30、新華劇團

1937年,丁果仙和獅子黑在太原新華舞台(今開化市內,亦稱“三院”)承起了戲班,一直辦到解放。

班主:丁果仙、獅子黑。

主要演職人員有:

須生:丁果仙、段玉明、馬兆林、馬秋仙。

花臉:獅子黑。

正旦:劉俊英、梁小雲、筱桂花、筱金梅。

小旦:任玉貞、冀美蓮、毛毛旦、筱金枝。

生角:郭鳳英、劉文才。

老旦:大珠珠旦。

三花臉:大愛成、閻愛成。

武場:白晉山、申天福等。

冀美蓮 女,花旦,文水人。中等身材,鴨蛋形臉,雙目顧盼有神,體形苗條秀麗,扮起戲來嫵媚迷人,活潑伶俐,十分招人喜愛。

其出身貧寒,幼時家中無力供讀,十三歲步入梨園,拜名旦王有福(一點紅)為師,苦學花旦技藝。她天賦聰穎,敏悟好學,勤奮吃苦,不久就掌握了旦角的基本要領,打下堅實的底功,而後隨乃師輾轉晉中各地,開始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之後來到太原,嶄露頭角。

她嗓音不甚寬亮,但很會用嗓,善於揚長避短。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創造了一路委婉纏綿、俏麗脆氣、奴聲奴氣、甜潤婉轉的唱腔,使人聽後如嚼甘果,餘味無窮,越聽越愛聽。其做派輕盈嫵媚,舒展大方,身段、動作、手式、眼神、台步都能得到充分而恰當的運用;臉上有戲,目中含情,很有一股迷人的藝術魅力。

她戲路寬綽,能戲很多,花旦、刀馬兼工,文戲、武戲皆演,唱念都很精湛,做表更顯功力,技藝非常全麵。最拿手的戲有《梵王宮》、《百花亭》、《戲叔》、《魚腹山》、《炮烙柱》、《雙鎖山》、《七星廟》、《新四勸》等出。所演之含嫣、百花公主、潘金蓮、王蘭英、妲己、劉金定、佘賽花等巾幗英雄、閨閣少女形象活靈活現,各俱神采,給觀眾留下極深的印象。她尤其善於刻畫年輕、美貌,天真可愛的少女形象,生旦之類的愛情戲、耍耍戲演來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攻微伐隱,蘊藉頗多,都曾傾倒過無數觀眾,驚歎其“曲盡其妙”,未有出其右者。並將她與丁果仙、牛桂英、郭鳳英並譽為晉劇四大名角,其聲譽可謂極也!

冀美蓮為人和善,襟懷坦蕩,尊師愛徒,一生獻於藝術,不幸於1979年病逝於太原。有女冀萍繼承其衣缽,早於五六十年代名噪三晉,至今活躍在舞台上。

日寇侵占太原後,榆次群英舞台也讓日本人強占了,廣大藝人演出無場地,生活無著落,饑寒交迫,無可奈何,隻得流浪街頭,在樹林街、茶館裏打地攤買唱維持生活。那時牛桂英、劉仙玲都還是兩個小娃娃,卻已初露才華。

劉仙玲 女,小旦,河北束鹿縣人,從小被賣給河北人劉糊塗(劉桂英之父,仙玲稱其為老爺)方得姓名。她中等身材,長得千嬌百媚,十分秀麗,圓圓的臉上配一對又黑又亮的大眼睛,越發流露出天真和機靈。扮起戲來更增幾分嫵媚,一出場先已贏得觀眾的青睞,是一位難得的旦角人才。

其十一歲拜北田旦(王增山)為師,學唱小生。生就一副銀鈴般的歌喉,音色清澈明快,甘美甜潤,唱腔字正腔圓,爽然入耳,娓娓動聽;做戲文雅嫻靜,不溫不火,很有分寸。最初她扮《教子》中的英哥、《蘆花》中的英哥,幼稚調皮,活潑伶俐,很受觀眾歡迎。扮演《花亭》中的小生高文舉,一唱亂彈台下就紅火,人們很愛聽她的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