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民國時期(14)(3 / 3)

民國三十二年,她去大同、張家口一帶演出,博覽名家技藝,眼界大開,立誌改工小旦,刻苦鑽研,廣采博收,精心鑽研,藝術又有了長足的進步。回晉以後,以《鳳儀亭》、《打金枝》、《百花亭》等戲一舉轟動太原、晉中,成為當時頗受觀眾喜愛的年輕坤伶。解放後,她又先後主演了《情探》、《孔雀東南飛》、《張羽煮海》、《春香傳》及《小女婿》、《小二黑結婚》等大批劇目,使她在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方麵大幅度提高,藝術更趨出神入化,終於成為三晉劇壇上風雲一時的小旦新秀。現在她已年逾五旬,正在為培養晉劇接班人操勞盡力,並已培養出吳愛卿、詹俊芬等青年新秀。

馬兆林 小名根子,工須生、老生,藝名根根紅,山西文水伯魚村人。其父行醫早亡,母嫁,他六七歲即流浪鄉間以演唱“蓮花落”度日。九歲遇介休同盛園班內名淨大麻黑,拜門入室,初工醜角,學得《煙鬼歎》、《拾金》、《下四川》等幾出小戲。苦學四年長足進步。為了開拓戲路,征得師傅同意,他搭太穀二錦霓園,師承老馬師傅轉工須生,潛心學習,唱腔漸達字正腔圓,使其亢亮的歌喉得以發揮,十七歲即在觀眾中小有名氣。

出科後,他應邀入福義園,領銜主演,走村串鄉廣泛實踐。一次外台演出,因房屋倒塌幾致喪命,嗓音黯啞。他決心東山再起,每日喊嗓、練功,寒暑不輟;廣覽名家技藝,加以融化吸收,終使嗓音好轉,做功更顯精進。

1919年,他搭盂縣瑞梨園,以《捉放曹》、《失空斬》、《撫琴》等戲中韻味十足的唱腔和舒展細膩的做派,以及揮灑自如的身段、髯口等技藝在平定一帶稱譽一時。輾轉十餘年。1941年,攜侄女馬秋仙(小果子)、長女馬福仙(十七生)、次女馬玉仙(青衣)來到太原,進新華劇園與丁果仙、郭鳳英、喬國瑞等同台演出。他頗受丁果仙賞識,丁常與他切磋藝術,請他配戲。

之後,他偕已初露頭角的馬秋仙、馬福仙東上陽泉,又應邀赴張垣、豐鎮、大同等地演出數年。師徒竭盡全力嚴謹治藝,一路又獲好評。而後涉足北京入三晉劇團,與名伶水上漂(王玉山)、牛桂英、筱桂桃等一齊共事,此時女馬玉仙與新徒董雲仙等也都登台,馬門桃李更見繁茂。

全國解放後,他全家回到太原,入人民劇團,新排《逼上梁山》、《三打祝家莊》等劇。後協助振興霍金鳳劇團,後改太原市晉劇三團。馬遂將主要精力用於培養弟子,也常登台演出,在省城觀眾中享有較高的聲望。

他從藝近七十年,多演配角,但卻使小角色放出了光彩。扮相蒼健大度,做戲逼真維妙,唱念剛柔相濟,身段、髯口尤為精到。

其傳徒采用“一出戲成才之法”,穩紮根基,反複實踐,頗見成效。高徒馬秋仙曾獲“小果子”、“金嗓子”等美譽,五六十年代風靡三晉;李月仙唱做俱佳,文武皆精,今正雄踞舞台。老人於八十高齡時抱病整理出了七十多個行將失傳的劇本,給我們留下了一筆珍貴的藝術財富,不幸於1983年逝世,享年八十四歲。

夜明珠(王豔鳳)小名翠蘭,女,工小旦,孝義兌鎮人。身材修長健美,不胖不瘦,體形十分勻稱,小小的圓臉上配一張櫻桃小口,鑲一雙又黑又亮又大的眼睛,容顏十分嬌美,扮起戲來絕色絕豔,亭亭玉立,嫵媚俊俏,誰看了都說美。人稱夜明珠並不誇張。

她嗓音不甚出奇,音量不足,唱腔卻很委婉纏綿,鶯聲燕語,別有一番滋味,非常優美動聽;表演更是絕才絕藝,無與倫比。其基本功紮實,腰肢靈活,身段矯健柔美,動作活潑利落,做戲俏皮風流,攻微伐隱,頗多蘊藉,常有出人意料的絕妙表演。

其拿手戲很多,常演的有《雙巧配》、《挑菜》、《女寫狀》、《藏舟》、《焰火棍》、《花田錯》、《紅霞關》、《破洪州》等戲。早期,她曾踩過蹺子,功夫亦很可觀。她擅演一路做功戲、動彈戲,以表演取勝。所演角色都有鮮明的人物個性,毫不雷同,演啥像啥。《八件衣》和《九件衣》中的“刀子旦”潑辣激情,《女寫狀》中的李桂枝,《雙巧配》中的謝金蓮嫻淑文靜,演來各盡其妙,頗俱神采。她當時在晉中一帶確實紅極一時,直至今天她的藝術和藝名仍為人們津津樂道。

她出身貧苦,自幼被賣於鑲牙師傅武宏恩(還有另一位藝伶明月生),並給三兒生度了徒弟。三兒生也著實給她下了不少功夫,加之她敏悟好學,刻苦鑽研,因此使她有了一身好本事。她還曾被賣給過太原府一家姓王的(王殿元),王家特請刀馬名旦劉貴給她傳藝,自然又使她的藝術得以豐富提高。

可借這樣一位性情溫柔,品行端正,絕才絕藝的女伶,在那黑暗的時代也染上了嗜好,身體日見消瘦,終至成疾。以後她參加了呂梁劇社,1948年病逝於原籍,僅僅活了二十多歲。

從本世紀二三十年代,以大牛牛、二牛牛、大女則、二女則、丁果仙、丁巧雲、劉少貞等為代表的一代女伶的崛起,到三四十年代筱金梅、筱金枝、筱桂桃、牛桂英、郭鳳英、張美琴、程玉英、劉芝蘭、冀美蓮、冀蘭香、喬金仙、夜明珠、吉鳳貞等一大批傑出坤伶的脫穎而出,雄踞舞台,晉劇經曆了一個劃時代的轉折,產生了一個質的飛躍。徹底打破了百多年來男演員一統天下的局麵,並且以壓倒的優勢統治了舞台,來了一個徹底的顛倒,女伶一舉壟斷和主宰了晉劇藝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