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民國時期(15)(2 / 2)

她演的《同惡報》、《永壽庵》、《二度梅》、《明公斷》、《忠保國》、《打金枝》、《回龍閣》等戲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所刻畫的古代婦女的勤勞、堅貞、善良、賢惠和不屈不撓等性格都比較成功,解放前夕她隨丈夫筱桂林去了張家口,依然成為當地人民喜愛和歡迎的名演員,演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好劇目,現年六十二歲。

這時期,還出了一位絕才絕藝的新秀,那就是以後名震晉劇藝壇的旦角翹楚牛桂英。

牛桂英 工正旦,女,1925年出生於榆次小張義村,因家境貧窮無法生活,六歲即被賣出做了童養媳,九歲涉足梨園,拜師梁柱(彈四弦)學藝三年,期滿後再求深造,從師晉劇早期名旦李庭柱(二牛旦),潛心向學,刻苦鑽研須生技藝,以《斬子》中的楊六郎、八千歲,《回荊州》中的諸葛亮引起了觀眾的注目。以後她又改工正旦,更加顯露出藝術才華,十多歲開始登台演出,不久就因扮相秀麗,表演生動優美,稚容可掬,唱腔委婉清利、娓娓動聽獲得小小名氣,在榆次、晉中一帶受到了觀眾的喜愛和讚賞。

那時,她年齡雖小,但因自幼學藝紮實,又加聰穎敏悟,演戲很開竅,故在榆次戲園子、竹林街一帶頻繁演出,受到了十四紅、毛毛旦等老前輩的指導和影響。毛毛旦與她合演《火焰駒》中的“賣水”一折,十四紅與她合演《九件衣》,有緣為名家配戲,她自是十分認真,得益匪淺,藝事突飛猛進。之後,她又闖蕩口外,在張家口與晉劇名家十二紅(劉寶山)、五月鮮(劉明山)、六月鮮(劉玉山)、水上漂(王玉山)、筱桂桃等同台演戲,並經常與名家搭檔配戲。這些前輩在張垣多年從藝,與京劇、河北梆子等名伶相濡以沫,在表演、唱腔、念白等方麵十分講究、規範。她深受啟發,虛心求教,廣采博蓄,又從前輩們身上吸收了豐富的藝術營養,學到了不少精湛技藝,拿來武裝充實了自己,使她的表演大幅度提高,終至名震張垣,贏得張垣廣大戲迷的讚賞。

1947年,她又涉足北平,在劇種雲集、名伶叢出的北平城,她一住四年,經常出演,不僅以出色的演唱和表演傾倒了觀眾,而且與京劇、評劇、河北梆子名宿馬連良、程硯秋、梅蘭芳、尚小雲、李子健等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往,通過學習探討,耳濡目染,她又吸收了兄弟劇種的許多藝術精華:諸如表演的瀟灑大方,身段的優美舒展,水袖的多種運用,特別是對唱腔的講究,她從學普通話入手,解決了發音和咬字的問題,根據人物以字行腔,做到了咬字準確,吐詞清晰,發音純正,字正腔圓。這使她的藝術達到了一個新的境界。回到山西以後,其表演和唱念已較內地演員顯然高出一籌了。解放初,她出演《小女婿》、《新四勸》,對唱腔和念白做了全新的處理,一舉轟動藝壇,受到了內外行的熱烈歡迎。

解放以後,她的藝術才華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示,與丁果仙、郭鳳英、冀美蓮等長期合作,同台配戲,塑造了許多光彩奪目,栩栩如生,具有獨待性格的舞台形象,創造了具有鮮明藝術特色的“牛派”表演風格,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深深愛戴。並與丁、郭、冀並譽為晉劇四大名角。

牛桂英一生演出過許多戲,影響最大的有《打金枝》、《百花點將》、《柳蔭記》、《走山》、《二進宮》、《回龍閣》、《斷橋》、《明公斷》、《孔雀東南飛》、《蝴蝶杯》、《贈劍》、《重台》、《金水橋》、《永壽庵》、《串龍珠》、《屈原》、《二堂舍子》、《小女婿》等,其中塑造的沈後、百花公主、祝英台、曹玉蓮、李豔妃、王寶釧、白素貞、秦香蓮、陳杏元、劉蘭芝、銀平公主、嬋娟、楊香草等形象可謂家喻戶曉、深入人心,因為她使觀眾看到了我國古代婦女溫順、善良、忠貞、賢惠、勤勞、智慧、堅毅、剛強、不屈不撓的優美品德。在晉劇近代旦角中,還沒有第二個人達到她這樣的成就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