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視力

眼睛首先受到傷害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是信息來源的通道,良好的視力是學生健康學習的先決條件。學生時期是長身體學知識的時期,因學習而忽視健康,眼睛首先受到傷害,是會經常發生的,因此,預防視力低下與近視眼,是學生時期的第一健康。保護眼睛不受到傷害的措施,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所不同。兒童視力的發育,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完善。在10歲以後視力低下率會隨著逐年增加,在12歲左右增加得較快,因此做好中小學生的視力保護工作更是極其重要的。

視力低下與近視不能混為一談。近視眼是指眼球在調節放鬆狀態下,一般認為來自5m以外平行光線,經眼球屈光係統後聚焦在視網膜之前,產生遠距視物模糊感。一般來說裸眼視力低於5.0的為視力不良或視力低下。近視、遠視、散光等各種屈光不正,弱視和其他眼病均可造成視力低下。在小學和中學,近視的發生率分別為20%至25%和50%至60%。因此,預防近視對於保護學生的視力是極其重要的。

兒童少年近視眼主要有以下兩種情況:一種被稱為屈折性近視,這種眼疾是由於眼軸長度正常而晶狀體屈折力過強造成的。另一種被稱為軸性近視,這種眼疾是由於晶狀體屈折力雖正常但眼軸長度過長引起的。所以,兒童少年近視眼主要是由於眼對光的屈折力與眼軸長度不相適應造成的。

此外,習慣上還有稱之為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的,剛開始學習(讀寫)的兒童,為了看清書本習慣上會讓眼睛與書本距離近些,如果兒童這種學習寫字的姿勢不加以糾正,加上讀寫持續時間過長以及因光照條件不良等原因,眼經常處在高度調節緊張狀態,長期下去會導致晶狀體凸度增大,屈折力過強,再看遠處時也不能放鬆。這種因視近工作過度而形成的近視,習慣上叫做“假性近視”,也有人稱為近視的前期階段,屬於屈折性近視。一般認為,如果此調節緊張狀況持續下去,會影響眼內部組織代謝的正常進行,眼球壁彈性降低,加上眼肌的壓迫和眼內壓的變化等使眼軸變長,形成軸性近視,稱為真性近視。

嬰幼兒時期兒童的眼球較小,眼軸長度相對也稍短些。在該時期的兒童絕大部分是遠視,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眼軸長度也會逐漸增加,在3歲以後眼軸每年約增加0.1cm,到了14至16歲時平均眼軸長度大約為23.5至24mm,最終的發育男性的眼軸要比女性眼軸長。眼的屈光狀態也會隨年齡增長逐漸由遠視變為正視,這一點不用擔心。但也會有一部分兒童仍然為遠視,與此相反也會有另一部分兒童形成近視眼,形成近視眼的人群主要是由於如工作過長、藥物的影響、工作環境的光照條件不良、以及平時不注意用眼衛生或遺傳因素等。

先天因素和後天因素

眼睛專家對近視眼發生原因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過大量的調查,提出過不少觀點。一種強調後天因素,另一種強調先天遺傳因素。另外,體質、生長發育、營養和健康狀況等也可成為發病的誘因。目前多數學者認為,近視的發生和發展是遺傳因素和環境綜合作用的結果。

先天及遺傳因素。據調查表明,學生近視眼的發生與直係親屬有無近視有密切關係。近視眼的種族影響因素也很明顯,不同種族之間有近視率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遺傳因素的作用。但同時也不能忽視後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在我國高度近視約占總人口的2%,它基本上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大多數病例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因此便提示父母或家族中患有近視的兒童更應該作好保護視力的工作。

後天環境因素。大量調查資料表明,視力低下率隨學習階段的上升而增加。在學生人群中,視近工作強度越大、時間越長、視力低下率和近視率越高。引起學生視力下降的原因,首先是視近工作時間長,睡眠時間短;其次是躺著看書,有躺著看書習慣的12至14歲學生近視率約為60%,無躺著看書習慣的為30%;最後是父母有無近視。農村學校學生視力比城市學生好,近視率和視力低下率也較低。原因是郊區學生戶外活動和田間勞動的時間比城區多,而城區學生經常連續看小說的人多些。此外,農村地域開闊,可以使眼睛望遠休息,這對兒童少年視覺器官得到正常發育、保護良好視力是極其重要的。

營養和健康因素。兒童少年健康狀況、體質和營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近視眼的發生發展或成為誘發近視的原因。專家研究指出,低體重兒和早產兒與近視的發生有關,原因是他們體質、營養差,韌性不足、眼球壁發育不良、以致眼軸容易變長。近年來國內外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兒童少年近視眼與糖、蛋白質,鈣質攝入量以及體內缺乏某種微量元素如鉻、鋅、銅、鈉等,或與體內微量元素量失去平衡有關。科學合理的飲食,對保護視力有很大的作用,常吃魚類、糧食、柑桔類水果以及紅色果實,對防止視力衰退有很好的效果。近視患者還應盡量少吃甜食和全脂奶酪,這些食物如果吃的太多,會使近視度數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