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上班族“精英症”
社會精英是指那種社會地位比較高,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現代社會還有一個大家都普遍認同的標準:那說法是他們創造的價值大,得到的物質收入也高。這個人群的特征明顯:一、事業心強,有成就感。二、有強烈的工作動機,勤奮甚至玩兒命工作。三、能量充足,似乎永遠不知疲倦,有連續工作能力。四、很看重自我聲望,對自己要求嚴格,有很強的曆史使命感,大多有舍我其誰的想法。
五、他們總是處於一種應激狀態。
由於精英人群所具備的這些特征,對其工作生活帶來了嚴重的負麵影響:
首先,生存壓力很大。很多男士肩負著養家口的重任,看到別人有車有房,如果自己不擁有的話,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而這就容易形成一種玩兒命工作的狀態,體力嚴重透支。為了改善生活,解決生存壓力,他們拚命工作,改變個人地位以及提高在親戚朋友中的威望。這樣不斷自我加碼,最後就容易引發生命危機。由於精英人群總是時時、處處、事事表現能量充足,他們往往對體力透支、工作壓力超過體能極限的危機狀態渾然不覺。心理疾病又不是很快能表現出來的,它是隱藏在突然聚變中的潛在殺手。
許多成功人士,在事業向頂峰靠近的時候,卻患上一種“精英症”:由於壓力大,工作勤奮,總處於一種應激狀態,由此導致各種心身疾病。如:抑鬱焦慮、高血壓、心髒病、頭痛、腰痛、關節炎、哮喘、支氣管炎、癌症等。這些都值得上班族們引以為戒。
其次,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群往往普遍比較敏感。當前社會大眾所擁有的相對剝奪感,這個群體也在所難免。相對剝奪感是人們在比較中所產生的一種心理失衡狀態。當他們實際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間、自己得到的和他人得到的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時,就會產生相對剝奪感。有相對剝奪感的人容易憤怒,發無名之火。有時這種憤怒就會轉化為侵犯。好在這個群體一般都受過良好教育,會把這種相對剝奪感壓抑在心裏。從心身健康的角度講,這會進一步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影響他們的身體健康。
再次,根據研究,長期處於壓力狀態下的人會經過“警覺”、“反抗”和“耗盡”三個階段。這就是說應激精神狀態可以導致身體疾病。這種疾病被稱作心身疾病,即不是由生理原因所產生的疾病,而是由心理原因所導致的疾病。這種心身疾病最典型的是高血壓、心髒病,還有皮膚病、頭痛、腰痛、關節炎、哮喘、支氣管炎、癌症等。
上班族“精英症”的現狀
有很多的心理疾病患者,在最初的診斷中都以為是生理疾病,通常經過一到兩年的折騰,才會去找心理醫生。對於很多上班族來說,除了有關知識的欠缺之外,更多的是不願也不敢承認自己有心理問題。
在中國,精神疾患還是個相當隱蔽的殺手。通常最初的反應是會感覺到疲倦和累,抑鬱乏力,甚至會出現心悸頭疼,或者胃潰瘍出血或者發生器質性的改變,表麵上看是某種慢性病,實際上是長期的緊張、壓力、抑鬱等心理因素所致。
根據心理學的規律:遇到困難把原因歸結為別人的人多患有焦慮症;遇到困難先責備自己的人多產生抑鬱症。而焦慮和抑鬱與追求和願望成正比,與自信心成反比。職位越高、收入越高、壓力越大。壓力越大,抑鬱焦慮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當今社會,心理疾病作為“精英症”的一部分,已經成為困擾中年成功人士的一大頑症。
其實心理疾病隻是“精英症”的一部分而已。那麼,當代我們的社會精英,在各個行業中起著中堅作用的成功人士的身心健康現狀又是如何呢?四組來自四個不同方麵的數據進一步說明了“精英症”。
第一組數據來自北京零點市場調查有限責任公司,它是針對北京大公司的社會精英的。
零點公司采用專門的心理學測評工具“枯竭量表”,對415位北京“社會精英”做調查,以評估他們的心理疲勞程度。如果達到三級就意味著心理疲勞非常嚴重,身心健康正在受到嚴重的威脅。而最終結果顯示心理疲勞程度在等級三級及以上的人數比例達到了614%。心理疲勞的表現是:易疲倦;缺乏精力;易生病,臉色不好;與家人或朋友的溝通越來越少;容易忘事;容易憂慮、發愁;有迷失感,難以開心快樂,易急躁、發脾氣。
第二組數據來自美國《財富》雜誌(中文版)和北京易普斯企業谘詢服務中心的調查。它是針對中國高級經理人的。有1576位高級經理人參與了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的壓力狀態(包括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心理衰竭水平、壓力來源、壓力應對方式以及對心理調適的看法等等。結果是70%的接受調查者感覺到壓力的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