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去看心理醫生才知道了他的病因。原來,他上小學時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他的母親不僅以此為榮,還不住地在外人麵前誇獎他,同時不停地告誡他不許有半點退步。母親的強化引導,加上旁人的過譽之辭和周圍孩子的仰視,使他逐漸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個性特點。他認為自己是一個完美的人,比其他同齡人都強得多,理應得到誇獎和寵愛。那次班會上同學們突如其來的哄笑聲,一下子摧毀了他的心靈城堡,他由此變得性格內向、沉默寡言了。此時,母親一方麵仍對他嗬護有加,許多事情都包辦代替;另一方麵又因“恨鐵不成鋼”而對他橫加指責,罵聲不斷。這一切使他越來越壓抑,越來越自卑。長期的心理壓力導致他產生了嚴重的認知錯誤,對自己本來不錯的相貌越來越感到不滿意,並由此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社交恐懼”現象。
其實這種“視線恐怖”是可以通過心理調試進行治療的,對於本案例中的那位男士,心理醫生通過對他的心理進行調節,使他又恢複了正常的人際交往。
首先,心理醫生幫他找出具體的刺激源並進行“心理認知”治療。心理醫生認為,由於他對自己相貌的判斷和對社會反應的判斷出現了認知錯誤,才引起心理上的嚴重失衡。接著,心理醫生又幫他分析了自己的相貌特點,結論是中等偏上,出現在任何場合都不會顯得遜色,更不必為此煩惱悲觀。
其次,心理醫生告訴他,一個人的相貌在社交活動中的作用是有限的,即使其貌不揚也照樣能成為社交場合和工作事業等方麵的佼佼者。在古今中外的偉人中,這樣的先例不勝枚舉。一個人應該如何客觀看待自己的外貌,如何正確認識外在美與內在美,平時將自己的主要精力和興奮點集中在什麼地方,這對一個人的心理狀態和精神狀態是有直接影響的。
最後,心理醫生對他說:“一個人如果僅以貌取人並希望人人都讚美自己、仰視自己、容不得自身有絲毫瑕疵的話,常常會造成心理失衡。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往往就會認為自己比誰都強,別人都要聽從自己、佩服自己、追隨自己,這種不正確的思維本身就會給人帶來無盡的煩惱;如果再遇到一點挫折,產生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礙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了。隻有拋棄不切實際的幻想和狹隘的思維模式,擺正自己的位置,認可自己是一個普通人,在工作和事業中盡自己的力量去攀登自己的高峰,才能做出成績,贏得人們的尊重。”
戰勝表情恐怖症
患有表情恐怖症這種心理問題的人對自己的表情十分關注,總擔心自己的麵部表情會引起別人的反感,或被人看不起,對此慌恐不安。表情恐怖多與眼神有關。患者認為自己眼神令其他人生畏,或認為自己的眼神毫無光彩等。
其實,要戰勝這種恐怖症,還主要靠自己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專家提出了兩點建議:
提高自信是根本心理學家分析,表情恐懼症往往緣於過於自卑,以致無法做出正常的社會應對。一位心理學教授就曾這樣指出:“表情恐怖症者對自己太過於專注,所以必須停止考慮自己而將注意力轉向對方。”
心理專家從研究中發現,許多患有表情恐怖症的人,他們在社會交往中的實際表現,要比他們自認為的要好。為此心理專家錄下了一些患表情恐怖症的人與他人的談話過程,然後讓別人評判。在眾人眼中,都認為表情恐怖症者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可當心理專家問及表情恐怖症者本人表現如何時,這些人卻異口同聲地說自己表現得太差了。所以表情恐怖症患者往往是嚴重的自卑者,是自己最嚴酷的批評者。他們由於自己看不起自己,因而在社會交往中,總在意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總擔心別人會看不起自己,這樣就背上了心理包袱,言行舉止放不開,結果更讓自己緊張和自卑不已。
可見,對於表情恐怖症患者來說,一定要樹立自信,認識自己的優勢,在交往中積極地鼓勵和暗示自己。隻有自己先接納自己,才能在交往中自然大方,揮灑自如。
循序漸進,一步步改變患有表情恐怖症的人害怕與人交往,因而也就逃避一切與人交往的機會。其實對於表情恐怖症患者來說,你不可能在一夜之間,就能在公眾場合談笑自如。事實上你的內心深處仍感到恐懼、焦慮、害羞。但是隻要你不斷和人們溝通,努力去克服,那麼你就不會被生活拒之門外。表情恐怖症患者必須意識到,封閉自我、不與人交往比被人嘲笑要可怕得多,逃避交往就是逃避現實,就是讓自己從生活中出局。要把表情恐怖當成是一項工程,也是一場我們一定能夠打贏的戰鬥。每一個勝利都是真實可見的,隻要我們去做。
戰勝異性恐怖症
異性恐怖症的主要症狀與前幾種情況大致相同,隻是患者在與異性或者自己的上級領導接觸時,症狀尤其嚴重,感到極大的壓迫感,不知所措,甚至連話也說不出來。與自己熟識的同性及一般同事交往則不存在多大問題。
異性恐怖症並不可怕,完全可以通過自我調節來克服,具體可采取如下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