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現代社會,強迫症已經成為現代人的時尚病。
強迫症究竟是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強迫症是以反複出現強迫觀念和強迫動作為基本特征的一種神經症障礙。患者體驗到衝動和觀念來自於自我,意識到強迫症狀是異常的,但又無法擺脫。
對於強迫症的誘因,一般認為精神因素為主要發病原因。現代社會具有壓力大、競爭激烈、淘汰率高的特點。在這種環境下,內心脆弱、急躁、自製能力差或具有偏執性人格或完美主義人格的人很容易產生強迫心理,從而引發強迫症。其中完美主義人格者表現得尤為突出。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他們會製訂一些不切合實際的目標,過度強迫自己和周圍的人去達到這個目標,但總會在現實與目標的差距中掙紮。此外,自幼膽小怕事、對自己缺乏信心,遇事謹慎的人在長期的緊張壓抑中會焦慮恐懼,易出現強迫症行為。
需要指出的是像反複檢查門鎖這種強迫心理現象在大多數人身上都曾發生過,如果強迫行為隻是輕微的或暫時性的,當事人不覺痛苦,也不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就不算病態,也不需要治療。如果強迫行為每天出現數次,且幹擾了正常工作和生活就可能是患了強迫症,需要治療了。
專家介紹,強迫症(非病態程度)並不可怕,關鍵在於患者能否勇敢理智地麵對它、戰勝它。自我心理療法可以幫助人緩解壓力和緊張情緒造成的強迫心理,預防強迫症的發生。
順其自然法任何事情順其自然,做完就不再想不再評價。特別是完美主義人格者,要學會肯定自己,少與他人攀比,要認識到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人和事。
宣泄療法對家人和朋友說出心理創傷和緊張恐懼心理,把內心的痛苦發泄出來。
轉移注意力盡可能地把時間安排得緊湊,使自己沒有時間去實施諸如反複檢查門鎖等強迫行為。同時可以選擇運動鍛煉和戶外活動來充實生活,減輕強迫心理的幹擾。對於少數強迫症(病態程度)可以用心理治療也可以用藥物治療,但應在專科醫生指導下進行。
解讀強迫症
在我國過去醫生認為強迫症並不多見,主要是因為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是一種可治療的疾病。20世紀80年代早期,美國國立衛生研究所通過大規模的調查驚訝地發現強迫症甚至比常見的情感障礙、驚恐障礙的患病率還要高,每年因強迫症要花費84億美元。強迫症與抑鬱症一起,被列入嚴重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四大精神障礙之一,成為21世紀精神性疾病研究的重點。近幾年,強迫症患者的職業和年齡都出現了明顯變化,年輕的白領階層發病率越來越高。值得關注的是他們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自加壓力的完美主義追求者或一意孤行的偏執狂,往往是在不經意中為自己設下了強迫症的精神陷阱。
何謂強迫症
強迫症是神經症的一種特殊類型,表現形式多樣。不僅反複想,而且反複做。如:反複洗手、洗衣被、計數、關煤氣、鎖門、整理物品等。有的反複糾纏於一些毫無意義的或無法解決的問題。如“太陽為什麼從東方升起”,“一加一為什麼等於二”,“人為什麼不長角”。有的出現做下流不道德行為的念頭,或怕自己做出傷人害己的行為(但這些行為都沒有發生)。如:看到剪刀就出現要刺某人喉嚨的念頭,並害怕真的會幹出這種事。有的腦中總出現與耳聞目睹相對立的話語和景物。如:聽到說“好”,腦中就想到“壞”,見到紅色,腦中卻要想到黑色。
強迫症持續時間長,發生次數頻繁,自知不合理卻又無法擺脫,給自身帶來嚴重的痛苦,使日常生活行為遭到幹擾和破壞。所以一旦得病,不能輕視,要及時進行心理谘詢和藥物治療。綜合性治療如心理治療、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能幫助解除痛苦。
強迫症的表現
強迫症的症狀五花八門,無奇不有。概括而言,大體可劃分為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和強迫行為三種類型。
強迫觀念可以表現為不自主呈現的某種想法、某種事情或某句話。如腦子裏反複出現“我是一個俊姑娘”,“苗條身材”,“春風又綠江南岸”,等等;還可以表現為強迫懷疑,如鎖了門後又反複懷疑是否真把門鎖好了,投信後又懷疑自己是否真把信封好了、投對了,等等;還可以表現為強迫聯想,如看到樹葉、草地便想到有許多蟲子或野獸;還可以表現為強迫性窮思竭慮,如為什麼人要長兩隻眼睛?為什麼一加一等於二?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強迫觀念主要表現有以下五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