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使用非速溶性代乳粉,因該乳品中含黃豆粉等,在調製成乳汁後,還要放到文火上加熱煮,且邊加熱邊攪拌,直至煮沸成糊狀為止,如不經煮沸,嬰兒食用後容易發生腹瀉。煮時不停地攪拌意在防止糊鍋。

嬰兒補充喂養的方法

雖然按要求進行母乳喂養,但有的情況下必須補充一些奶粉喂養。例如,乳頭很酸痛或輸乳管堵塞。如果這種情況確實出現,可先用未受影響的乳房喂他幾成飽,然後再用奶粉喂奶作補充。若出現任何喂養不足的情形,應該給予補充奶粉喂養,若按要求喂養的話,喂養不足是不可能發生的。

每當需用奶粉喂養時,必須把所有喂養用具進行消毒,並按配製奶方說明調奶。需用的奶方量可按奶粉罐上指示,根據嬰兒體重配製。

關於補充奶粉喂養是有某些缺點的,這是由於嬰兒習慣了吸啜乳頭而往往不喜歡塑料奶嘴。不幸的是,如果嬰兒拒絕奶粉的時候,而不知道他是否不喜歡奶嘴或者不餓。如果堅持這樣做下去,他最後會習慣奶粉的,特別在饑餓的時候,可是,到這個時候會發現他不想回複吸食母乳了。

嬰兒水分補充的方法

水的喂養

人體的重量大部分是水分,年齡越小,體內水分比例越高。滿一個月嬰兒體內水分約占體重的75%,早產兒占80%左右,成人占60%。由於新生兒體表麵積較大,每分鍾呼吸次數多,使水分蒸發量較多,而他們的腎髒為排泄代謝產物所需的液量也較多。因此,嬰兒按每公斤體重計算,所需液體較多,在第一周以後,新生兒每天需要液體量為每公斤120~150毫升。

人工喂養大多數是用牛奶,因為從牛奶的成分來說,牛奶中的礦物質即鈣、磷、鉀、氯等物質要比母乳中大3倍之多,這些礦物質吸收到體內後,多餘的礦物質就需要通過腎髒由尿中排泄。為了保證體內礦物質的供需平衡,就要求腎髒排泄多餘的礦物質。從嬰兒的腎髒功能來看,嬰兒的腎髒功能還沒有發育成熟,換句話說,要讓腎髒排出多餘礦物質,就需要一定量的水分才能保證完成任務。水分不足,腎髒就完不成任務,如果勉強完成,就會使腎髒受損。

所以,除了喂奶,千萬不要忘記喂水。用牛奶喂養者或炎熱夏季出生的新生兒,尤其要注意喂水。但喂水也不要過量,以免使嬰兒心髒、腎髒增加負擔。一般來說,母乳喂養的小兒,在4個月以內隻需少量喂一些水或果汁,而人工喂養的小兒則應在兩次喂奶之間喂一次水。到了炎熱的夏季,小兒最容易渴,除了喂奶外,還應多給一些水喝,使得寶寶獲得充足的水分。

喂養果汁

寶寶天生喜歡吃果汁,喜歡果汁的那種甜酸味,多吃果汁可以補充維生素C。還可以習慣各種味道,習慣用匙子吃東西。

開始時可用溫開水將果汁稀釋一倍,第一天每次隻喂1湯匙,第二天每次喂2湯匙,第三天每次喂3湯匙……這樣一天天逐漸增加,滿10湯匙時,也就是第10天開始,就可以用奶瓶喂,等寶寶習慣以後就可以不用溫開水稀釋了。

一天可喂3次,每次喂30~50毫升。喂奶前後不要喂,最好在洗澡、日光浴、散步以後喂。

喂養注意事項

寶寶不願吃或吃了就吐的,不要勉強喂,可以改變一下果汁種類和稀釋辦法,或稍加些糖再試試看。

腹瀉時可暫時中止喂果汁,等身體恢複以後再喂。

隻要孩子情緒正常,即使拉綠色大便也無妨,可以繼續喂果汁。

在水果中,蘋果和西紅柿有使大便變硬的作用,柑、桔、西瓜、桃子有使大便變軟的功能,因此,孩子有些腹瀉時,可喂蘋果汁和西紅柿汁,便秘可喂柑桔、西瓜、桃子等果汁,很有效。因為果汁都能使大便變成酸性,所以吃了果汁後大便會變綠,或吃了蘋果汁後大便會發黑。這些都不是病,請勿擔心。微量元素補充的方法

添加含鐵豐富的食物

嬰兒出生3~4個月後,體內貯存的微量元素基本消耗殆盡了,特別是鐵已基本耗盡,僅喂母乳或牛奶已滿足不了嬰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因此需要添加一些含鐵豐富的食物。雞蛋黃是比較理想的食品之一,它不僅含鐵多,還含有小兒需要的其他各種營養素,比較容易消化,添加起來也十分方便。

一般可采用下麵幾種方法給孩子添加蛋黃:

(1)取熟雞蛋黃1/4~1/2個,用小勺碾碎,直接加入煮沸的牛奶中,反複攪拌,牛奶稍涼後喂哺嬰兒。

(2)取1/4~1/2個生雞蛋黃,加入牛奶和肉湯各一大勺,混合均勻後,用小火蒸至凝固,稍涼後用小勺喂給嬰兒。

給嬰兒添加雞蛋黃要循序漸進,注意觀察嬰兒食用後的表現,可先試喂1/4個蛋黃。3~4天後,如果孩子消化很好,大便正常,無過敏現象,可加喂到1/2個,再觀察一段時間無不適情況,即可增加到1個。

攝取氨基酸和維生素

所有天然食物,幾乎沒有一種單純的食物能充分滿足人體全麵營養需求,不是缺少這種維生素就是缺少那種礦物質或氨基酸,因此合理的飲食應包括各種食物混合的食用,使各種食物互相補充,取長補短,但是限於種種條件無法達到目的,尤其是嬰兒的食物品種比較單調,更難達到這個目的。如果長期食用某一種或幾種食物,容易造成某種營養素的缺乏而影響健康,於是隻能根據營養的需要在食物中額外加入某一些營養素,以補充生理的需要。嬰兒強化食物就是哪些營養素普遍缺乏,就采取缺什麼補什麼的辦法製成的。在嬰兒常用的適宜的食物中添加所缺營養素予以強化,從而改善食物營養價值,這是現在常用的科學製品方法。例如大米中賴氨酸缺乏,在大米中強化0.3%賴氨酸後,可使大米中可利用的蛋白質由3.0%提高到5.1%。目前嬰兒食物中多數缺乏鐵、鈣和維生素A、D,所以就有鐵強化食物和鈣強化食物以及維生素A、D強化食物三種產品。這些常缺的營養素多數強化在嬰兒常用的食物如奶粉、米粉、麵粉或食鹽中,嬰兒通過食用強化食品,獲得了需要的營養素,所以強化食物對嬰兒是有好處的。但是,各種營養素都有一定適宜的需要量,任何營養素過量都會產生副作用,例如鐵、鈣、維生素A、D等過量都有毒性作用,所以不是任何食物都要強化,強化食品中的劑量也是有一定的限製,各地間標準也不一樣。當然能夠盡可能地采用不同品種的天然食物進行合理搭配,互補有無,同樣能提高食物的營養價值,例如大米缺乏賴氨酸,如果把米粉加入富含賴氨酸的牛奶中煮食,營養價值就大幅度提高了,同樣達到了強化食品的作用,達到合理調配生理機能的作用。

補充需要量一半的鈣

嬰兒在6個月以內,每日需要鈣600毫克,6個月以上的嬰兒每日需鈣800毫克。一般地說,嬰兒從食物中(母乳、牛奶等)隻能攝取到鈣需要量的一半。例如母乳喂養的小嬰兒,全部吃母乳,每100毫升母乳中含鈣34毫克,即使每天能吃進700毫升母乳,鈣的含量也不足250毫克。因此,為了滿足嬰兒骨骼、牙齒的正常發育和全身正常代謝的需要,還要另外補充寶寶需要量一半的鈣。那麼怎樣補充鈣呢?

給嬰兒補鈣有兩個途徑,一是在嬰兒食物中添加鈣,如市售的配方奶粉、嬰兒營養奶米粉、奶麥粉等都含有鈣,二是用鈣劑補充。後者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那麼選擇哪種鈣劑好呢?現在鈣製劑品種繁多,不下200餘種,補鈣成了一個熱門。選擇鈣劑時,一要看鈣劑的含鈣量;二要看鈣劑的溶解度,隻有易溶於水的鈣劑吸收才會好;三是安全無毒無副作用;四是價格適宜。醫療保健單位的醫生會根據原則幫助父母們選擇適宜的鈣劑。目前市售的一種用牡蠣殼煆燒後直接製成的“活性鈣”是不適宜給嬰兒用的。其含鈣量雖高,但溶解性差,所以吸收率低。還由於其堿性重,對寶寶的胃有刺激,長期喂服會使寶寶胃口差。此外由於近海汙染的緣故,牡蠣殼中含有對健康有害的重金屬元素如鉛、鋁、汞等,長期服用會產生蓄積中毒。所以給嬰兒補鈣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宜自行采購,也不要認為價格貴的就是好鈣劑。

補充鈣劑的同時應該補充維生素D,這樣鈣才能很好地吸收和利用,否則大部分喂進的鈣都由腸道排泄了,起不到應有的作用。

維生素D補充的方法

嬰兒的生長發育,尤其是骨骼的發育需要鈣,鈣由食物如母乳、牛乳中提供,但鈣的吸收和利用又需要維生素D的參與。如果寶寶的食物中提供了足夠的鈣而身體裏的維生素D缺乏或不足,鈣的吸收和利用就不好,同樣會導致缺鈣,缺鈣就會發生佝僂病(俗稱軟骨病)。可見維生素D對寶寶健康的重要性。寶寶每天需要獲得400u的維生素D才能保證體內鈣的吸收利用。但是嬰兒的食物中維生素D的含量一般遠遠不足,即使母乳很充足的母親每天分泌700毫升母乳,那麼也隻能供應寶寶70u的維生素D,遠遠不能滿足寶寶的需要;牛奶每100毫升僅含維生素D0.3~0.4u,一個雞蛋黃也隻含20~25u維生素D。因此,每個嬰兒都處在維生素D不足的條件下,如果不額外補充,勢必造成寶寶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既然食物不能滿足嬰兒對維生素D的需要,嬰兒還可從另外兩個途徑獲得維生素D:一是曬太陽,二是用維生素D製劑補充。太陽中的紫外線直接照射在皮膚上,可在皮膚中產生維生素D,但是由於紫外線穿透能力低,所以隔著衣服、玻璃、塑料薄膜曬太陽取暖並不能產生多少維生素D。再則,早晚日光照度差,紫外線量也不足;空氣汙染重也造成紫外線不足;冬春季由於氣候寒冷,寶寶穿衣多,日照普遍不夠,所以,對嬰兒來說,由陽光的紫外線照射獲得的維生素D也是很少的。那麼,隻有通過服用維生素D來補充了。目前維生素D製劑是維生素AD滴劑(俗稱魚肝油)。從寶寶出生後2周、早產兒從出生後一周開始,補充維生素AD,劑量是每天2~3滴,分1~2次喂服,要不間斷。即使患病時也要堅持喂服,這樣可避免患佝僂病。如果當地的牛奶或服用的配方奶粉中已強化了維生素D,可適當減少喂服維生素AD的量。這樣,嬰兒的骨骼才得到充分生長發育。

維生素C的補充方法

維生素C主要來源於新鮮蔬菜和水果,因嬰兒不能食入蔬菜,所以容易造成維生素C的缺乏。要注意給孩子增加一些綠葉菜汁、番茄汁、橘子汁和鮮水果泥等。這些食品中均含有較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在接觸氧、高溫、堿或銅器時,容易被破壞。因而給孩子製作這些食品要用新鮮水果蔬菜,現做現吃,既要注意衛生,又要避免過多地破壞維生素C。

維生素E的作用及補充

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機體為了對抗在運動時下肢持重線不正,下肢肌肉韌帶過度收縮和牽拉而導致局部血液循環障礙,便堆積了較多的代謝產物,如乳酸等。而在休息時,由於局部張力降低,血流量增多,有利於代謝產物的消除,並形成了一個相對的從缺血到再灌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組織內部產生了有高度活性的氧遊離基。這種遊離基的劇增,使細胞膜發生脂肪過氧化反應,而這一反應損害了細胞膜的完整性,因而引起局部疼痛。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它對氧遊離基發生作用,起到清除氧遊離基的作用,穩定了細胞,因而有治療生長痛的作用。維生素C也是一種抗氧化劑,適當應用也有裨益。維生素E劑量為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一般1~2個月後孩子不會再感到下肢疼痛。疼痛完全消失後再服用一段時間予以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