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的作用及補充方法

鐵對嬰兒極為重要,是嬰兒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一種重要鹽類,也是造血原料之一。它是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各組織的氧氣運輸亦離不開鐵。嬰幼兒處在生長發育時期,對鐵的需要量較成人高,10歲以下嬰幼兒每日供給量規定為10毫克。

嬰兒出生後由母體獲得的鐵在體內貯存,可供生後3~4個月之需。乳類所含的鐵遠遠不能滿足嬰兒的要求。如果4個月後不及時補充含鐵豐富的食品,則會出現營養性缺鐵性貧血。據調查,6歲以下缺鐵性貧血的發病率約為30%左右。

患兒一般皮膚蒼白、精神不佳,或有營養不良性水腫。嚴重者可出現心髒略擴大,生長發育障礙。因此嬰幼兒膳食中應補充肝、蛋類、肉類、綠葉蔬菜和水果等含鐵豐富的食物。動物肝髒中及蛋黃中含鐵尤多。4個月以後的嬰兒應從食物中攝取鐵,如從蛋黃糊、豬肝泥、什錦豬肉菜末、豆豉牛肉末等中取得。l歲左右的患兒每日可補充蛋黃1個,肝末20克左右。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應給嬰幼兒適當補充避免因缺乏維生素C而致鐵的缺乏。

鋅的作用及補充方法

鋅雖為微量元素,但參與很多的重要的生理活動,與蛋白質、核酸及50多種酶的合成有關。嬰兒期每日需鋅3~5毫克,人乳中鋅的含量高於牛乳,初乳含量尤高,魚、肉、蝦等動物性食物也含鋅豐富,故一般不易發生鋅缺乏。哺母營養不足和未給嬰兒按時增加輔助食品等均可造成鋅缺乏。小兒正處在不斷的生長發育過程中,因此缺鋅必然會給孩子的生長帶來一係列不良的影響。缺鋅影響嬰幼兒生長發育,挑食的嬰兒常可因鋅缺乏而出現食欲減退,生長停滯。缺鋅的嬰幼兒一般表現食欲差、生長慢、容易感冒,不少孩子還有反複的口腔潰瘍和脂肪瀉。在味覺敏感度的測定中發現鋅缺乏的孩子,一半以上對甜、酸、苦、鹹4種基本味覺都很不敏感。缺鋅還會給免疫功能帶來不良影響,因此缺鋅的孩子容易發生咳嗽、發燒、腹瀉、頭癤等疾病。

預防缺鋅的關鍵是合理安排膳食。乳品一般鋅含量不足,孕婦、哺乳母親應注意營養的全麵攝入以及按時為嬰兒添加輔食,是預防嬰兒缺鋅的主要措施。要保證肉、魚、蛋類動物性食物與粗糧及蔬菜的供給。發酵食品,如饅頭、麵包等能促進鋅吸收,要鼓勵孩子食用。嬰兒在4個月後可添加番茄、魚、蝦肉泥,黃魚小餡餅等,這些食物均含豐富的鋅。鈣與磷的比例及補充方法

足夠的鈣磷能促進骨骼、牙齒的生長和堅硬。嬰兒體內的鈣約占體重的0.8%,到了成年以後達到1.5%,嬰兒每日約需鈣600毫克、磷400毫克。嬰兒缺乏鈣磷,可患佝僂病及牙齒發育不良、心律不齊和手足抽搐、血凝不正常、易於流血不止等症。

鈣與磷攝入的比例是1:1.5較為相宜。鈣與磷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其吸收。母乳這個比例較為適當,故母乳喂養的嬰兒患營養不良的佝僂病者明顯少於人工喂養。

我國嬰幼兒的膳食容易缺鈣,而磷不缺乏。嬰兒6個月後添加輔助食物時應多選用大豆製品、牛乳粉、蛋類、蝦皮、綠葉蔬菜等,用這些原料製成的食物如牛奶大米糊、牛奶玉米粥、雞蛋麵條、豆豉牛肉末、豆腐糕、雞蛋羹、莧菜水等,均是良好的鈣、磷來源。

碘、銅、硒等微量元素的補充方法

碘缺乏時可引起甲狀腺腫大,引起“大脖子病”。孕婦缺碘會使胎兒生長遲緩,造成智力低下或癡呆,甚至發生克汀病(呆小病)。一般來說,碘來自海產品,海帶和紫菜中含碘豐富。現在用碘強化食鹽,發病率大大降低,成人每日約需碘100~200微克,孕婦、乳母、嬰幼兒應適當增加碘的攝入量。

銅與造血、嬰幼兒發育有關。嬰兒大約每天每千克體重需0.05~0.1毫克銅。一般來說,銅來自肝、牡蠣、肉、魚、豆類、有殼果等中,大多數動物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含有銅。長期腹瀉、腸吸收不良以及因病不能進食采用腸道外供給營養時可發生銅缺乏症。缺銅的嬰兒主要表現為白細胞減少、貧血、麵色蒼白、厭食、腹瀉、肝脾腫大及生長發育停滯。可口服1%硫酸銅液,每天1~2毫升。

硒是動物性食物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功能在於組成穀耽甘肽過氧化物酶,參與代謝,先天性愚型、克汀病、心肌病患兒中硒含量降低,而小兒糖尿病硒含量升高。有報告說硒對致癌物起抑製作用。

多吃有利於保護孩子眼睛的食物

要多吃點養肝明目的食物

(1)山藥。常食之,既可粥食,又可做菜,還能蒸吃。

(2)豬肝。能補肝、養血、明目,每l00克豬肝含維生素A8700國際單位。可用豬肝100克,枸杞子50克,共煮熟,食肝喝湯。

(3)羊肝。味甘苦,性涼,能益血、補肝、明目,尤以青色山羊肝最佳。可用羊肝做羹,肝熟入菠菜,打入雞蛋,食之。

(4)青魚。魚中佳品,滋腎益肝,對視物模糊效果較佳,可常做菜食之。

(5)蚌肉。味甘鹹,性寒,滋陰、養血、明目,可炒食或煮湯。

(6)鮑魚。雖稱作魚,其實乃是一種單殼貝類,其營養和藥用價值都非比一般,其殼稱“石決明”,有平肝明目之效。用時研末,同豬肝共煎,有益於眼。

常食富含胡蘿卜素的食品

胡蘿卜素是維生素A的前身,在人體內能轉變成維生素A。維生素A有維持眼睛角膜正常,不使角膜幹燥、退化以及增強在無光中視物能力等作用,此類食品主要有青豆、南瓜、西紅柿、胡蘿卜、綠色蔬菜等。

富含維生素B2的食物亦應多吃

維生素B2能保證視網膜和角膜的正常代謝,若缺乏,則易出現流淚和眼發紅、發癢等症狀。一般來說,瘦肉、扁豆、綠葉蔬菜含維生素B2較多,應多吃一點。

更要常吃富含維生素A的食品

因為維生素A缺乏,可致角膜幹燥、怕光,流淚,重者眼睛結膜變厚,甚至夜盲或失明。雞蛋黃、羊奶、牛奶、黃油、豬油、各種魚類肝髒含維生素A較多,可多食之。

上述一些食品對保護小兒眼睛非常有效,要多吃一點,尤其是眼功能差時,更要注意。而辛辣、太熱、肥膩之食,不利於眼睛,最好少食。二、疾病預防

及時預防接種

孩子在2個月時已經服用了小兒麻痹糖丸(脊髓灰質炎三價混合疫苗)的第一丸,3個月時要繼續服用第二丸。

從本月開始,要給孩子注射三聯針(百日咳菌苗、白喉類毒素、破傷風類毒素混合劑)。這種預防針要打3次,每次間隔30天,在3個月內連續注射完畢,才能達到預防的目的。為什麼這種針要連續打3次呢?因為注射一次產生的抗體維持的時間較短,必須連續注射,才能使機體產生一定的抗體,達到足夠的抗病能力。注射三聯針後,大部分孩子都有輕度的發熱反應,這沒關係。如果體溫超過38.5℃,可服一次阿魯退熱藥,1~2日後體溫可恢複正常。什麼情況不能注射三聯針呢?孩子發熱不適的情況下暫時不能注射,待病愈後再注射。另外,有過敏體質的孩子。腦神經係統發育不正常的孩子、腦炎後遺症或癲癇的孩子均不能接種,以免發生抽風等意外情況。

預防早期肥胖症的方法

在人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和各種營養品不斷誕生的今天,一些家長往往不注意孩子營養的均衡,因而“小胖子”也越來越多。這些肥胖的小兒到成年後各種疾病的隱患也就越多。

什麼樣程度才叫肥胖呢?醫學上通常把超過同齡同身高正常體重20%的兒童稱為肥胖症。過多的脂肪不僅對機體是一個沉重負擔,對心理也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損害。

肥胖的小兒不愛戶外活動,在小兒群體中易成為同伴們取笑的對象。隨著年齡的增長,容易在心理上產生壓力,出現自卑感,形成孤僻的不良性格特征。到成年後還會給生理健康帶來許多隱患。如高血壓、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肝膽疾患及其一係列與之密切相關的疾患。

肥胖小兒由於脂肪組織過多,皮膚皺褶加深,若護理不當容易因局部潮濕引起皮膚糜爛或產生癤腫。

小兒肥胖並不是健康的表征。在嬰兒期尤其是從胎兒第30周至出生後l歲末,是脂肪細胞增殖活躍期,若此時營養過盛,可使過多脂肪細胞一直留在體內,因為這些脂肪細胞體積大,基數過大,引起的肥胖症難以治愈。因此肥胖症應早期預防。

此外,小兒肥胖與遺傳有關。父母中l人肥胖,孩子出現肥胖率約為40%。若父母雙方均肥胖者,小兒肥胖可達70%。預防肥胖對有肥胖家族史的孩子尤其重要。

預防方法主要有:

(1)堅持母乳喂養至少4個月。

(2)最好6個月前不喂固體食物。

(3)合理喂養。營養品種多樣化,均衡熱量攝入應按照月齡需要喂養,保證正常生長發育為好。

(4)1~3歲期間飲食需要有規律,不要用哺喂的方法製止非饑餓性的哭鬧。

(5)小兒生長發育階段需要大量蛋白質供應,對於肥胖孩子要控製其動物性脂肪和糖類的攝入,注意及早鍛煉身體,多活動。

預防碘缺乏症的方法

碘是人體中所不可缺少的元素,缺少了碘不僅能使甲狀腺腫大,而且還會影響大腦的發育,碘缺乏症在我國非常常見,全國約有81%的縣水源中缺乏碘,由於當地的糧食、蔬菜中也嚴重缺碘,人群體內也因此而缺碘,每年因缺碘引起的癡呆兒約有80萬人,其中有的人到了青年,還不會數數,不會認字,不會說出自己的名字,嚴重的人連生活也不能自理。

應讓寶寶在飲食上攝入充足的含碘食物,多吃海帶、紫菜等。海帶紫菜要泡發好,切碎煮爛,以利寶寶食用。

使用碘鹽是解決碘缺乏的好辦法,碘鹽即在食鹽中加入微量的碘。在實際使用中要注意,因為碘鹽中加入了碘和鹽結合得並不是很緊,在敞開存放的情況下,放置一定時間後,碘就會自行揮發,使碘鹽中含碘量降低。碘鹽應該隨買隨用。在食物做好後再放碘鹽,以保證碘鹽的正常吸收。

將海藻中的有機碘製成的有機碘糖片,在服用後比單純補充碘鹽更容易被吸收和利用。

另外,孕婦嚴重缺碘的話可以出現死胎、早產和胎兒神經係統畸形,孩子在降生後會出現呆傻、智力障礙、身體矮小和沒有自理生活的能力,成為智力殘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