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1.將平底鍋內放少許植物油,油熱後,把雞肉末和青菜末放入鍋內炒,並放入少許鹽,炒熟後倒出待用。

2.將雞蛋調勻,平底鍋內放少許油,將雞蛋倒入攤成圓片狀,待雞蛋半熟時,將炒好的雞肉和青菜倒在雞蛋片的一側,將另一側折疊重合,即成蛋餃。

青菜肉餅

【原料】肉末2大匙,青菜末2大匙,酒、糖、醬油、植物油少許。

【做法】1.將肉末放鍋內,加2小匙水,放火上用微火煮熟時加入少許醬油、糖、酒調勻。

2.鍋內放植物油,油熱後肉末倒入,炒片刻後,將青菜末倒入一起炒,炒熟即可。

蒸魚丸

【原料】魚茸2大匙,胡蘿卜、扁豆各2大匙,肉湯、醬油、澱粉、蛋清各少許。

【做法】1.將魚茸加入澱粉和蛋清攪拌均勻並做成魚丸子,然後把魚丸子放在蒸鍋中蒸。

2.將胡蘿卜切成小方塊,扁豆切成細絲,放入肉湯中,加少許醬油煮。

3.胡蘿卜煮熟後加入澱粉勾芡,澆在蒸熟的魚丸子上。

肉湯燜魚

【原料】小魚1條,蔥頭、西紅柿各1大匙,扁豆2~3根,肉湯、植物油、鹽、麵粉各適量。

【做法】1.把小魚切成小塊,塗上薄薄的一層麵粉。

2.在平底鍋內放植物油,燒熱後把魚放入煎好備用。

3.把切碎的蔬菜放入鍋內炒,並加入肉湯,再把煎好的魚放入鍋內一起煮,熟時加入少許鹽,使其具有淡淡的鹹味。

太陽豆腐

【原料】豆腐1/6塊,雞蛋1個,鹽、香油少許。

【做法】1.將豆腐在開水中煮後,去除水分,研碎。

2.雞蛋的蛋清、蛋黃分開,將蛋清與碎豆腐混合後加入少量水,向一個方向反複攪拌,加入少許鹽,將整個蛋黃放在中間,上鍋蒸約7~8分鍾,再滴上幾滴香油即可。

什錦豆腐糊

【原料】豆腐1/6塊,煮後切碎的胡蘿卜綠葉菜各1大匙,雞肉或其它肉末1/2大匙,調勻的雞蛋、肉湯各3大匙,白糖、醬油少許。

【做法】1.將豆腐放在開水中煮好後去掉水分,切成小方塊。

2.將肉放入鍋內,加入肉湯、白糖,醬油,再把豆腐和切碎的蔬菜放入鍋內,煮至收湯為止。

3.將調勻的雞蛋倒入,並不斷攪抖,使菜成糊狀即可。

豆腐

【原料】豆腐2大匙,調好的雞蛋1個,青菜末、鹽、香油少許。

【做法】1.將豆腐放在開水中煮後控去水分,研成末。

2.與調好的雞蛋混合,放少許鹽和水,微火蒸7~8分鍾,蒸好後撒上青菜末,滴幾滴香油。

拌茄泥

【原料】小個兒茄子半個,芹菜末1小匙,香油、鹽少許。

【做法】茄子切成幾塊,蒸熟後研成茄泥,涼後放入芹菜末、少許鹽及香油拌勻即可。

牛奶糊

【原料】牛奶2/3杯,麵粉5克,黃酒5克,肉湯1/3杯。

【做法】1.在較厚的鍋內放入黃油使其溶化,再放入麵粉,用微火炒10分鍾(注意不要炒糊)。

2.停火後加入肉湯和牛奶,攪拌混合均勻,再上火煮至水比較少為止。

鮮橘汁

【原料】白糖、鮮橘子適量,溫開水各適量。

【做法】將鮮橘子洗淨,切開成兩半,放在果汁機上壓出橘汁,加入溫開水和白糖即成。

南瓜湯

【原料】南瓜50克,牛奶5克,黃油、肉湯各適量。

【做法】1.把南瓜削去皮,除去籽後煮爛並過濾。

2.然後加入牛奶和肉湯上火煮,開鍋後用微火煮至粘稠狀,熟時加入香油並使其均勻混合。

鮮檸檬汁

【原料】鮮檸檬100克,白糖50克。

【做法】1.將檸檬洗淨去皮,壓榨取汁,加入白糖即可飲用。

2.亦可將檸檬洗淨,在沸水中浸漬15分鍾後,切成薄片,放入經煮沸消毒過的玻璃瓶內,放一層檸檬片,其上鋪一層白糖,浸漬1周後即可用來泡開水喂嬰兒。

水果奶酪

【原料】酸奶酪10克,切碎的水果5克,蜂蜜少許。

【做法】1.取水果(桃、楊梅、桔子等,無論哪一種),切碎後放容器內用勺子背研碎。

2.加入酸奶酪進行攪拌,混合均勻後再加入少許蜂蜜。二、疾病預防

預防嬰兒貧血的方法

嬰兒出生6個月之後,從母體得來的造血物質基本用完,若補充不及時,就易發生貧血。6個月孩子最常見的是缺鐵性貧血和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

缺鐵性貧血是由於體內貯存的鐵缺乏,使血紅蛋白合成減少。常見的缺鐵原因有以下幾種:

先天性儲鐵不足

由於胎兒儲鐵以產前3個月最多,所以早產、雙胎、母親貧血嚴重時,都會使新生兒儲鐵減少。

生長發育過快

生長發育越快,體重增加越多,身體缺血量也就越多,對造血原料鐵的需要也就增多。因而生長發育過快的孩子容易發生缺鐵現象。

飲食中鐵缺乏

因為人奶、牛奶含鐵很少,不夠小兒生長發育的需要,所以,單純喂奶而不增加輔食的小兒特別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

疾病的影響

孩子患某些疾病可造成身體缺鐵。如孩子消化道畸形,長期腹瀉,鐵便不能很好地被吸收,易發生貧血。再如腸息肉、美克爾憩室、鉤蟲病等由於腸道經常少量失血,也會引起貧血。

家長了解了貧血的原因,就會認識合理喂養的重要性,及時給孩子添加輔食,多吃動物肝、瘦肉、雞蛋、綠色蔬菜等來防治貧血。

當孩子精神不好,食欲差,經常疲乏無力時,應觀察孩子麵色、口唇、甲床,皮膚粘膜是否蒼白,若是,應想到小兒貧血,及時到醫院檢查。一經證實,就要堅持耐心按醫囑服藥。

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是由於缺乏維生素B12和葉酸這些造血物質而引起的疾病。

維生素B12,在動物瘦肉、肝、腎中含量較多,在奶類、蛋類中含最較少。葉酸在新鮮綠葉菜、酵母、肝、腎中含量較多。

人工喂養、單純母乳喂養不添加輔食或小兒飲食單調,缺乏肉類和各種蔬菜,容易發生營養性大細胞性貧血。

不管是什麼性質的貧血,都會引起孩子肝、脾、淋巴結腫大,心髒擴大,重者還會發生心髒功能不全,貧血還嚴重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所以,必須認真防治孩子貧血。

及時預防接種

孩子6個月時應到所屬地段醫院保健科、街道保健站、農村衛生院注射麻疹預防針。

麻疹是由一種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發病時可有高燒、眼結膜充血、流淚、流鼻涕、打噴嚏等症狀,3~5天後,全身出現皮疹。出麻疹的孩子全身抵抗力降低,這時若護理不好,或環境衛生不良,很容易發生合並症。最多見的是麻疹合並肺炎、喉炎、腦炎或心肌損害,嚴重者可以死亡。得過麻疹的人可獲終身免疫。

注射麻疹預防針的目的是提高小兒血中抗麻疹病毒的抗體水平,使之對麻疹產生免疫力,避免發病。個別情況即使發病也很輕微,不至於危及生命。

齲齒的預防方法

對齲齒早期及時的治療十分重要,然而,預防齲齒的產生更為重要。目前齲病的發病率很高,可以說沒有哪種疾病的發病率比齲病的發病率更高,我們國家大約有40%以上的人患有齲病,有的地方發病率高達93%。學齡前兒童的發病數字也很驚人,齲齒的發病率可達70%以上。那麼,預防齲齒應注意些什麼呢?

保持口腔衛生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早晚刷牙,飯後漱口,可以及時清除口腔內積存的食物殘渣和細菌。孩子從5、6歲起就應該養成早晚刷牙、飯後漱口的好習慣。睡覺前不要吃糖,尤其要戒除含著糖塊睡覺的壞習慣。因為糖液積存在口腔,可以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為齲齒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合理使用牙膏

利用氟防止齲病的發生已經得到肯定。目前,世界上已有24個國家近3億人飲用加氟的自來水,有79個國家允許在牙膏中加氟,占世界多數的低氟區的人們都在用各種方法利用氟來防止齲病。實踐證明這是一種有效的防齲方法。

利用氟防齲的方法可以分為全身用氟和局部用氟。自來水中加氟是一種全身用氟的方法。而使用含氟牙膏則是屬於局部用氟。據調查發現,長期使用質量有保證的含氟牙膏,齲病的發病率可降低20%~30%。但是氟離子在牙膏中不穩定,如果不能保證質量,牙膏到用戶手上時氟離子已經大部分消失了,達不到預防齲齒的作用。

我們國家現有的牙膏種類很多,大致可以分為普通型牙膏和治療型牙膏。治療型牙膏除了有普通牙膏的成分以外,還含有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中草藥、西藥、氟化物等。長期使用藥物牙膏,可能打亂口腔中細菌的生態平衡,致使口腔菌群失調。因此,使用牙膏是應注意的。如果沒有口腔疾患,在一般情況下,可以將含氟牙膏和普通牙膏隔月交替使用。如果有齲齒的牙疼表現,應該首選的是含氟牙膏,孩子首選的是兒童牙膏。

飲食多樣化

孩子應該不挑食,才能得到豐富的營養,保持良好的身體素質。有關調查證明,凡是患有嚴重齲病的兒童大多數都有偏愛甜食的習慣。在牙齒發育時期多吃甜食可以增加牙齒對齲病的敏感性。適當吃些較硬的食物,可以促使頜骨和牙齒的發育生長,而且通過牙齒的摩擦作用,能達到牙齒自潔的目的。

牙齒的健康生長需要各種營養物質。如果在牙齒生長發育期間,孩子偏食、挑食,使身體缺乏磷、鈣和維生素D,影響了牙齒的鈣化,牙齒鈣化不良,抗齲能力也就減弱了。

對於位置不正的牙齒或吃東西塞牙的牙齒,要及時治療矯正。

做口腔檢查

有條件的孩子可以定期到醫院做口腔檢查,及時發現齲齒,及時治療。

齲齒的防治方法

齲齒容易發生在牙齒表麵的窩溝和兩個牙齒之間的鄰麵,因為這些部位容易有食物殘渣滯留,而且不容易被清除。

早期的齲齒不痛,隻能看到牙齒被侵蝕的部位表麵粗糙,呈黃褐色,一般不容易被發現,大部分早期患齲齒的人是在體檢時才被大夫查出的。齲齒進一步發展就出現一個明顯的黑洞,吃酸、甜的食物就疼,如果在這一階段仍然未得到治療,齲齒繼續向深部擴散,這時冷、熱的刺激都會引起牙疼,甚至食物嵌在齲洞裏也會產生疼痛。

發現齲齒要早期治療,及時將齲洞修補起來並不影響牙齒的咀嚼功能。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齲齒發展到晚期就會破壞牙冠、牙根,最後引起根尖炎症,導致拔牙的結果。牙洞雖小,危害很大,必須注意防治。

小孩的乳牙發生齲齒也要積極治療,否則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營養不良等病症。當然,恒牙的齲齒更應引起警惕。

嬰幼兒營養不良症的防治方法

嬰幼兒營養不良是一種慢性營養缺乏症,多見於3歲以下的嬰幼兒,主要表現為體重減輕,逐漸消瘦,嚴重時伴有各器官的功能減退。

發病原因

(1)多為長期飲食不足,人乳不足,喂養的質量優劣,飲食習慣不良等,或長期缺乏蛋白質。

(2)急、慢性疾病:如遷延性肺炎、長期腹瀉、結核等。

(3)先天營養不良。

(4)多胎兒、雙胎、未成熟兒、先天不足,出生後需要營養高,但消化力薄弱,造成營養不良。

病狀表現

營養不良的診斷:根據體重減輕程度和皮下脂肪消失程度,分為三度。脂肪減少有一定順序:首先是腹部,然後是軀幹、四肢和臀部,最後是麵部。所以有的孩子身上很瘦,而麵部還是胖乎乎的,就是這個道理。

1.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平均值15%~25%,僅腹部皮下脂肪減少;2.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平均值25%~40%,腹部皮下脂肪近於消失,軀幹、四肢皮下脂肪明顯減少,麵部皮下脂肪也減少;3.度營養不良,體重低於平均值40%以上,全身各處的皮下脂肪近於消失,明顯消瘦呈皮包骨狀,皮膚彈性消失,多皺褶,似老人樣麵容。其他方麵表現為皮膚幹燥、鬆軟、蒼白、運動功能差,嚴重者影響智力發育。容易並發營養不良性水腫、貧血、各種維生素缺乏、易患感冒、肺炎及消化不良等。

預防與治療

嬰幼兒營養不良是完全可以預防的。首先,母乳是嬰兒最好的食品,所以要提倡母乳喂養,如果母乳不足或無母乳,應采取合理混合喂養或人工喂養,動物乳類以牛乳或羊乳為佳,不應單獨以米糊糊喂養。隨著小兒年齡的增長,必須添加各種輔助食品,以滿足小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各種營養物質。及時治療原有疾病。

嬰幼兒營養不良的治療,應注意尋找病因,積極處理。調整飲食,補充營養要根據不同年齡、病情輕重、原有飲食習慣等,由少到多逐漸調整和增加,選擇適合患兒消化能力及符合營養需要的食物,並給予足量維生素,例如:單純用乳兒糕喂養而發生營養不良的嬰兒,治療時應先加少量牛乳代替一部分乳兒糕,逐步增加牛奶量,減少乳兒糕量,避免突然改變食物的質或量而引起腹瀉。因疾病引起營養不良的小兒,應首先治療原有疾病,疾病控製後,營養不良才有可能逐漸恢複。同時還應注意促進消化和代謝功能,例如:捏脊、割治療法及口服消化酶等。

嬰幼兒肥胖症的防治方法

小兒肥胖症是由於食欲旺盛,日常進食的營養超過了生長發育所需,致使多餘的營養轉變成脂肪組織貯藏在體內,形成肥胖。

本症患兒大多自嬰兒期就食欲很好,容易接受添加的輔食品。長大了,愛吃葷菜、甜食及油膩的食物。三餐之外,還吃較多的零食,如糕餅、點心、巧克力。在幼兒時,小兒長得比同年的孩子高、胖。但由於較胖,孩子行動不夠靈活,往往避免參加有競爭性的遊戲或體育活動。平時活動也較少,減少了運動的消耗,就相對地增加了營養的累積,使肥胖更加重。所以多吃與少動是引起肥胖的原因,而二者又是相輔相成的。現代醫學認為成年人的血管硬化、冠心病等疾病與脂肪代謝障礙有關,而肥胖者的發病率則顯著增高,所以早期預防及控製肥胖症很有必要,可降低成年後的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控製小兒體重超常應從飲食調整及增加活動著手。肥胖的小兒一向食欲旺盛,故應從改變食物種類入手,避免多吃高營養、高熱量的食物,即含脂肪、澱粉類豐富的食物,如肥肉、甜食、糕餅、土豆、山芋、油炸的食物、巧克力等。而多吃些含熱量較低,富蛋白質的食物如瘦肉、魚、豆製品、粗糧。多吃些蔬菜和水果。使孩子每餐食後仍有飽足感。並要鼓勵孩子多參加各種活動,以增加體力消耗。但也不要一下子劇烈運動,往往大量運動後,反而肚子很餓,吃得更多,而適得其反。一般孩子進入少年期後,自己多能感到肥胖不美和不方便,而會自覺限製飲食,增加鍛煉,使體態恢複正常。

小兒肥胖絕大多數是良性的。但如在較短時間內出現肥胖,而脂肪的分布不均勻呈“向心性”,即麵部及頸背、胸、腹肥胖,而四肢卻相對較瘦。並伴有多毛、高血壓等,或表現性征不發育,則應疑有腎上腺或腦下垂體等內分泌功能疾病,必須去醫院確診。

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防治方法

佝僂病是因缺乏維生素D而引起的一種常見的營養缺乏症。維生素D缺乏時,人體中鈣磷代謝異常,腸道攝取鈣、磷的能力降低,同時,腎髒排磷增加。

骨的主要成分是鈣鹽和磷鹽,當血液中鈣磷含量不足時,特別是磷降低時,骨樣組織鈣化受到影響,骨骼生長緩慢,嚴重時發生骨骼畸形。

人體內維生素D有兩個來源,一是內源性,經日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能合成維生素D;另一個是外源性,即從食物或藥物得到維生素D。

發病原因

引起佝僂病的主要原因是嬰幼兒戶外活動少,攝取紫外線不足,尤其在北方,家長怕孩子著涼,常常整個冬天悶在屋裏,不見太陽,所以活動性佝僂病秋天開始增多,到第2年3~4月發病最多。其次由於食物中鈣、磷不足,或鈣、磷比例不合適,例如母奶中鈣、磷比例合適(2∶1)易吸收。牛奶中鈣雖比母奶多,但鈣與磷比例為1.2:1不易吸收。嬰幼兒時期生長發育迅速,如維生素D和鈣補充不夠就容易患佝僂病。維生素D和鈣的吸收利用下降而較易發生佝僂病。

病狀表現

骨骼改變是佝僂病的主要表現,此外,還有神經精神症狀和肌肉鬆弛等。佝僂病活動早期主要表現神經精神症狀,小兒愛急躁、出汗多、睡眠不安、睡驚、夜哭、枕禿。活動期主要是骨骼改變:

(1)頭部。顱骨軟化多見於6個月以內的小嬰兒,用手指輕按枕、頂部,有按乒乓球樣感覺。前顱和骨縫邊緣也有軟化現象,但在3月以上的嬰兒才有診斷意義。頭顱變形多見於8~9月以上患兒,最早見方顱,嚴重者可見馬鞍形或十字形。患兒前顱閉合晚(1歲半仍未閉全)。出牙晚,10個月後才出牙,或見出牙順序顛倒,牙質缺乏釉質而患齲齒。

(2)胸部骨骼改變。有肋骨串珠(前胸脅骨一部分像算珠子鼓起);肋緣外翻、嚴重的可見雞胸(胸骨向外突出)、漏鬥胸(胸骨下部凹陷)。

(3)四肢。手鐲和腳鐲多見於6個月以上。患兒手腕和足踝部成鈍圓形環狀隆起。到小兒會站立開始走路後因骨質軟化及肌肉關節鬆弛在身體重力影響下造成下肢彎曲。出現羅圈腿(兩足跟靠攏時以膝向外彎曲)和“X”形腿(雙膝靠攏時雙足分開向外)。其他骨骼變化還有脊柱彎曲、骨盆扁平等。活動期佝僂病還有全身肌肉鬆弛,表現頸部無力,坐、站、走較正常孩子晚,腹肌無力使腹部膨隆如青蛙肚子。佝僂病患兒血液化驗則有血鈣、磷、堿性磷酸酶含量的變化,骨骼X線檢查也有特異的改變,結合臨床表現可確定佝僂病的診斷。

治療方法

佝僂病患兒用維生素D和鈣治療。應根據病情輕重和活動狀況決定用量和給藥方法。還要多帶孩子到戶外散步,多受到日光照射,多吃含鈣豐富的食物。中醫以補腎、壯骨、健脾、益氣為主,治佝僂病常用龍骨、牡蠣等藥。

佝僂病的預防應從孕婦做起。孕期和哺乳期婦女要多曬太陽。每天最好有2小時戶外活動,或服維生素D每天5千至1萬單位,同時口服鈣劑,每天應攝入鈣800mg~1000mg。目前有高效鈣如“益鈣靈”、“腎骨散”,療效高且便於服用。要提倡母乳喂養、戶外活動。嬰幼兒維生素D預防用量每天400單位。早產兒頭3個月用量加倍,要同時注意鈣的補充。目前有補骨液,鈣含量高,且易於吸收,補鈣效果較好。

維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的防治方法

本症又稱嬰兒性手足搐搦症,多數見於嬰兒時期,主要是因維生素D缺乏而引起血清鈣低落,神經肌肉興奮性增強,出現驚厥和手足搐搦等症狀。

本病常發於初春季節,可伴有不同程度的佝僂病症狀。1歲以內患兒,常表現突然四肢抽動,麵部肌肉顫動,兩眼上翻,可暫時失去知覺,一般不發熱。每次發作時可數秒鍾、數分鍾或更長,發作次數也多少不定,可數日發作一次,或一日多次。發作緩解後多入睡,醒後神誌、吃奶皆正常。

少數嬰兒表現為喉痙攣,吸氣困難,吸氣時可有喉鳴,嚴重者可引起死亡。幼兒及兒童發作時神誌清楚,僅表現為手足痙攣,手痙攣時大拇指貼近掌心,其他四指向掌心方向伸直,腕關節稍屈,足痙攣時踝關節伸直,足趾下屈,足底略彎,發作時神誌清楚。

發作時如有驚厥及喉痙攣症狀則兆示病情危急,必須急救處理,可以針刺人中、印堂。喉痙攣較重者,應立即將患兒舌拉出,進行人工呼吸,即刻將患兒送往醫院,迅速控製驚厥或解除喉痙攣。

本病主要原因是血鈣過低,因此,治療首先是用鈣劑而不是用維生素D,一般用10%葡萄糖酸鈣靜脈緩慢注射。驚厥、喉痙攣控製後,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鈣劑,鈣劑勿混在牛奶中或喂乳前後服用,因會產生奶塊,影響鈣的吸收。經鈣劑治療,低血鈣症狀控製一周後,即可加用維生素D治療。

維生素A缺乏症的防治方法

本症一般見於3歲以下的小兒,多由於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所引起。可影響全身皮膚,以眼部表現最為顯著。

引起維生素A缺乏的原因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喂養不當,較長期缺乏富含維生素A或胡蘿卜素的食物。另一種原因是某些疾病的影響,如慢性腹瀉,使維生素A和胡蘿卜素的吸收不良,肝或膽道的一些病也會影響維生素A吸收、貯存及胡蘿卜素轉變為維生素A。

眼部症狀出現最早,症狀可有夜盲、眼幹燥、畏光,接近角膜的眼球上可有灰白色皺斑(結膜幹燥斑)。角膜混濁,繼之可有角膜軟化、潰瘍等穿孔以致失明。皮膚症狀可出現皮膚幹燥、脫屑、角化增生,摸上去如雞皮疙瘩。皮膚症狀多見於年齡較大的小兒。毛發幹脆容易脫落,指甲多紋缺少光澤。容易發生反複呼吸道感染,亦容易發生泌尿道感染。嬰幼兒常見體格發育遲緩,營養不良,或伴有其他維生素缺乏症。

預防本病,首先應充分供給維生素A含量豐富的食物,提倡母乳喂養,若母乳量不足則添加牛乳或羊乳,及時添加富有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的輔食。早產兒應及早給予含維生素A製劑,每日3000~50000國際單位,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兒,應積極治療,並及早補充維生素A。不要盲目忌嘴,例如麻疹時忌嘴、封眼會引起角膜軟化、潰瘍,甚至失明。孕婦應多吃含維生素A及胡蘿卜素的食物。

治療主要以調整飲食為主,並適量補充維生素A及治療原發病。一般給予維生素A2.5萬~5萬國際單位/日,分2~3次口服(濃維生素A膠丸每丸含維生素A2.5萬國際單位),眼部症狀數天內即可見效。重症應根據醫囑可先用維生素AD注射劑,待病情好轉後改為口服魚肝油或維生素A膠丸,症狀消失後,繼續口服預防量。眼部治療可用抗生素眼藥水滴眼或局部塗入抗生素眼膏(如0.25%氯黴素眼藥水,0.5%紅黴素眼膏,0.5%金黴素眼膏等),防止繼發感染。如有角膜潰瘍,可用消毒魚肝油及抗生素眼藥水每1/2~1小時交替滴眼一次,並用1%阿托品擴瞳。注意切勿壓迫眼球,防止角膜潰瘍穿孔。

嬰幼兒不能亂用退燒藥

孩子發熱,在未經醫生診治之前,不要隨便給孩子服用退熱藥。

(1)亂用退熱藥可使病情出現假象。未經醫生診斷,用了退熱藥,醫生觀察到的病情就不是真實的病情,使醫生判斷錯誤,耽誤治療。

(2)兒童使用藥量與成人不同,亂用退熱藥,使孩子出汗過多,可出現虛脫。

(3)退熱藥隻是降低體溫,不能消除發熱的病因。隻服用退熱藥,體溫降下來,誤以為病轉好,耽誤了治療機會。

(4)服用退熱藥,對病人有副作用。

什麼情況可使用退熱藥呢?一是高熱,物理降溫不起作用時;二是為預防高熱驚厥時;三是按醫生囑咐應用。

斜視的預防方法

斜視也能預防,但是與其他疾病的預防不一樣的是在於及早發現,並且要及早治療,才能得到較好的預後效果。細心的媽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多觀察孩子。

(1)在嬰幼兒時期患感冒發熱,有出疹性疾病時,可能會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疾病,此時也應觀察眼睛是否有異常變化。

(2)有家族斜視史的孩子,家長要特別注意,即使從外觀上看無異常,也要在2周歲時到醫院檢查一下視力。

(3)一般情況下,孩子在3歲時應到醫院進行一次眼睛的全麵檢查,以便早發現問題,達到早治療的目的。

弱視的治療方法

遮蓋法

把視力好的一隻眼睛遮蓋住,強迫用弱視的那隻眼睛看事物。經一段時間的強迫刺激,弱視眼的視力可有提高。也可用交替遮蓋法(健眼與弱視眼交替遮蓋),此法簡便易行。如每周遮蓋健眼5~6天,遮蓋弱視眼1~2天,效果是較好的。

後像療法

在強光刺激下視物10秒鍾後,閉上眼睛仍感覺該物呈現在眼前,這個影像醫學上叫後像。醫學上利用這種後像的原理,用後像鏡的強光刺激(一般照射20秒至l分鍾),使視網膜產生後像,從而提高黃斑中心凹的視功能,起到治療弱視的目的。

紅色濾光鏡治療

用600~640納米波長光線的紅鏡戴在弱視眼前,同時完全遮住健眼,練習寫字、畫圖等作業,每天1~2次,每次10~15分鍾,逐漸延長時間至數小時,能夠達到治療弱視的目的。

治療弱視的方法很多,到底哪種最好,這要根據每個孩子弱視的性質、程度、年齡及視力屈光度來選擇,並注意在7歲前抓緊時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