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夏季熱是兒科的常見病,本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常在春夏之交或夏季發病,好發於幼弱兒童,發病原因多為小兒體質嬌嫩,脾胃虛弱,在夏季炎熱的環境中,感受濕熱之氣而致。
本病特征
夏季持續發熱(體溫39℃~40℃),口渴、尿多、汗少、肢體無力、胸悶不適、懶於說話、食欲差、大便溏薄、舌尖赤、苔白膩、脈滑數,治宜清暑解熱,健脾化濕。起病緩慢,有夜熱早涼的,也有早熱暮涼的,部分病例喜伏地而臥。每年6~8月多發生在我國南方省份。本病在秋涼後多能自愈,有的到了第2年夏天可再度發病。患兒因持久發熱,機體抵抗力降低,往往容易導致合並感染,故應引起醫務人員的重視,積極予以治療。
處方
荷梗、蕩荷、連翹、藿香、神曲、青蒿各6克,金銀花、六一散各10克,水煎服。
小兒夏季熱多發生於體質嬌弱的兒童,為預防本病的發生,在炎熱夏季,體弱小兒宜居涼爽通風之地,並常飲西瓜汁或金銀花露。
嬰幼兒濕肺症的防治方法
濕肺症又名新生兒暫時性呼吸增快:較多發生於足月兒或過期產兒。出生時有窒息史或剖腹產的小兒較易發病。
小兒在出生後2~5小時出現呼吸急促:呼吸60次/分以上,有時伴青紫和呻吟,但一般情況尚佳。本病為一自限性疾病,一般在2~4天內恢複正常,有氣急、青紫時可給氧氣吸入並及時住院治療。
嬰幼兒出血症的防治方法
本病又稱為新生兒低凝血酶原血症,是由於維生素K依賴凝血因子顯著缺乏所致的一種自限性疾病。多在出生後2~4天發病,以消化道出血為最常見症狀。一般病情較輕,嚴重者可引起死亡。
病因
(1)新生兒初生時腸道無菌,奶量不足,影響維生素K的合成。
(2)肝酶係統不成熟。
(3)母親缺乏維生素K及胎兒肝內維生素K貯存不足。
(4)膽酸含量低: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膽汁中膽酸的含量較低,影響維生素K的吸收。
臨床表現
本病可發生於正常的新生兒,多在出生後2~4天內發病,出血很少,發生在生後20小時以內或5天以後,但早產兒可晚至生後2周發病。如母親服用藥物(雙香豆素、苯妥英鈉等)則多在生後第1天發病。出血可急可緩,或自然出現或經輕傷引起。程度可不同,輕微滲血常被忽略而自愈,嚴重者較少見,但也可發生致命性大出血。最常見的是胃腸道處,可吐血及便血,吐出物呈棕色,便血輕者隻有2~3次黑便,重者有黑便或鮮血便,甚可導致貧血、休克、死亡。其次是皮膚出血;也可自取血及注射部位、輕度的外傷及術後傷口等處滲血不止。臍部出血與臍帶結紮無關,輕者為滲血,重者則出血不止。
本病一般預後良好,多於生後10天內止血,不再複發。但如出血過多,治療不及時可致死。
防治措施
維生素K的最小需要量是每公斤體重0.5~1毫克。新生兒出生後早期喂牛奶也有預防作用。
如遇出血過多時,應輸血10~30毫升/公斤/次,輕者可輸庫存血漿以補充凝血因子。早產兒因肝功能不成熟,最好輸新鮮血或庫存血漿。
嬰幼兒敗血症的防治方法
本症是嚴重的全身性的細菌感染。由於細菌進入血液循環,不斷繁殖及產生毒素而致病,也可以同時停留在某些髒器上,發生轉移病灶。
病因
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一方麵因經過分娩過程時有感染機會,另一方麵新生兒本身免疫能力差,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等,所以細菌比較容易進入血液循環,尤其當臍部未愈合或發炎時,更易導致細菌侵入。
臨床表現
未成熟兒表現為厭食、拒奶、溢奶、虛弱、麵色蒼白、口周發青、體重不增長。體溫不恒定,可以發熱、正常或不升高。
足月兒(生後2~4周)多表現發熱、精神反應差、吃奶不好、煩躁不安、皮膚老化等。
重症患者可出現不規則的體溫,甚至高熱,有明顯中毒症狀,麵色蒼白、發青或發灰。安靜時出現心律增快、黃疸加重、可發生高膽紅素血症。新生兒敗血症常並發肺炎,可見呼吸增快、不規律、嗆咳、嗆奶,並伴有腹脹、腹瀉和嘔吐。有時可發生彌漫性血管內凝血,引起嘔血、便血或因肺出血而死亡。早期病例往往局部病灶不明顯,隻表現為全身症狀。因此,當局部症狀不重,難以解釋全身中毒症狀時,應考慮敗血症。
防治措施
雖然新生兒容易發生敗血症,但了解了細菌入侵途徑後,還是可以預防的。
孕母要做好產前檢查,保證孕期健康和接生時無菌操作。對出生嬰兒應每日清潔全身皮膚,大小便後清潔臀部,臍帶未脫落前,要防止大小便汙染,包臍帶的紗布應消毒,臍部如有少許滲出或膿性分泌物可用3%雙氧水清潔臍部後塗1%龍膽紫,如處理無效應到醫院就診。避免用布擦口而損傷口腔粘膜。室內需保持空氣新鮮。孕母如有感冒,喂奶時須戴口罩。嬰兒如有皮膚感染、感冒、腹瀉等,須及時治療。
嬰幼兒破傷風綜合征
本病是由破傷風杆菌感染傷口所致。破傷風杆菌廣泛地生存於泥土、塵埃、水、人類和畜類糞便中。
新生兒破傷風可通過臍部傷口感染而得,主要是在接生斷臍時消毒不徹底,通過接生員的手,或各種用具(包括剪刀、紗布和繃帶等),將破傷風杆菌帶到新生兒的臍部傷口,細菌在臍部傷口繁殖生長,不斷放出毒素,毒素和神經結合後,通過神經傳到腦部和脊髓。
新生兒破傷風的起病時間多在嬰兒出生後第4~6天,所以俗稱“四六風”。發病時間越早,病情越重,則預後越差。早期症狀有哭鬧、煩躁、張口困難、不會吸吮奶頭等。進一步發展,便可出現新生兒破傷風的典型表現,如“苦笑麵容”,表現為牙關緊閉,麵部肌肉痙攣,眉毛上抬,額紋明顯,口角向外牽引,一張似笑非笑,似哭非哭的痛苦麵容,全身肌肉呈強直性抽動。此外,外界刺激如微不足道的聲、光、輕觸、喂水、換尿布等,都能誘發患兒抽動。所以,要使周圍環境安靜,並立即送醫院治療。
嬰幼兒硬腫症的預防方法
本病主要表現為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隻硬不腫者稱新生兒皮脂硬化症。單純由於受寒所致者,稱之為新生兒寒冷損傷綜合征。
新生兒由於體溫調節及代謝功能尚不完善,皮膚表麵積相對較大,皮膚嫩薄,皮下血管豐富,致使身體的熱量容易散失,尤其剛生下時,身體表麵潮濕,周圍環境溫度遠遠低於母親體內溫度,更容易使熱量喪失。此外,因新生兒具有特殊產熱功能的棕色脂肪在早產兒體內含量少,如再伴有其他疾病或饑餓等,將更能抑製產生熱量,如此造成新生兒體溫很低。因新生兒脂肪成分在體溫下降時易凝固,因此易發生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
新生兒硬腫症多發生在寒冷季節,但由於早產、感染等因素引起者亦可見於夏季。絕大多數於生後不久或生後7~10天內發生。其症狀為體溫低至31℃~35℃,甚至26℃左右,哭聲低下或不哭,不能吸吮,少動作,皮膚暗紅色或伴黃疸,嚴重者蒼白或青紫。四肢或全身冰冷,脈弱。皮膚和皮下組織變硬,嚴重者似硬橡皮樣,可伴有水腫。常先發生在小腿、大腿外側,以後整個下肢、臀部、麵頰、上肢也受累,甚至波及全身,因胸腹硬腫而發生呼吸困難。心率常先快,以後變慢。尿少甚至尿閉。可伴酸中毒。終末時,肺部出現細濕囉音,以後口鼻流鮮血樣液體,發生肺出血。
如患兒反應正常,吸奶佳,硬腫範圍小而不發展,僅單純因受冷而引起的,病情容易恢複,但仍需采取保暖、喂養、藥物、輸血等綜合治療措施。
為預防本病,產前應做好孕母保健工作,盡量避免早產、難產等;產室做好保暖工作,準備好幹熱的軟毛毯,小兒一出生就給予包裹及擦幹身體;出生後盡量避免感染,注意保暖,對於體弱早產兒可與母親貼身同睡,以維持其身體熱量,此外還應早期開奶,避免饑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