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高燒並伴有流涕、咽紅、咳嗽等和消化道症狀者多為上呼吸道感染高燒引發的抽風。燒退抽風可止。

若患中耳炎、淋巴結炎、肺炎、麻疹、猩紅熱多由發燒感染引發抽風,燒退則抽風止。

高燒退後仍有抽風,並有腦神經症狀者多為腦膜炎或腦炎。

若有新生兒難產及外傷史,抽風時出現嘔吐、窒息、陣陣青紫者,多為顱內出血引起抽風。

1歲以內的人工喂養兒,抽風並伴有佝僂病症狀者多為手足搦症引發抽風。

新生兒用舊法接生,或1~2周內有外傷史,抽風時多牙關緊閉或哭笑狀、全身出現陣發性強直痙攣者,多為破傷風。

突然發作,抽後一切如常,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者,可能為癲癇引發。

預防疾病傳播的方法

細菌病毒是非常微小的微粒子,它們可以任意漂浮在空氣中,伴隨著空氣被吸入人體內產生各類疾病。因此,應注意以下幾點:

避免孩子接觸刺激性氣味及煙霧。例如:屋內盡量少用蚊香、燃香、油漆、樟腦丸、殺蟲劑等有刺激氣味的物質,甚至有些孩子對香水味也會有反應;廚房內宜使用抽油煙機,以減少油煙散漫;廁所也要經常清洗,防止臭味產生。這些刺激性的物質很容易刺激嬰幼兒的眼睛、呼吸道及胃腸,增加生病的機會。

孩子房間內可使用空氣濾淨器,以減少空氣中的雜質、灰塵。

照顧嬰兒者,或者家中的其他人感冒時,應該盡量避免與孩子“親密接觸”,如果孩子暫時無法托旁人照顧時,也要避免與其麵對麵的呼吸、咳嗽、打噴嚏;幫孩子衝泡牛奶或調理食物時,應先洗手,避免對食物說話、咳嗽、打噴嚏。

疾病感染流行期間,嬰兒應盡量少出入公共場所及人潮擁擠之處,如遊樂場、戲院、百貨公司等,避免呼吸道直接的感染及接觸傳播。

天氣變化較多的季節,如春夏之交、秋冬之際、早晚溫差變化很大時,應注意嬰兒保暖,以減少對呼吸道粘膜的刺激。

嬰幼兒補碘的方法

缺碘對不同年齡的人群都會造成損害,隻是發生在不同年齡時期損害的程度、性質不同。在受碘缺乏威脅的人群中,屬兒童和孕婦危害最大。

據調查統計,我國近10年出生的少年兒童的40%因缺碘造成智力低下,其智商比正常值(智商標準為100)低10~15個百分點。嬰兒在胚胎期和出生後早期(2歲前),對碘的需求最為重要。此時,孩子的大腦及整個神經係統正處在器官形成和功能建立階段。這時嬰兒如果還不能自己進食,可由母親代服。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出生,而孕期又沒及時注意補碘,您也不必為此而驚慌,此時補碘為時不晚,但刻不容緩。隻要在孩子生長發育最初的幾年注意加強碘的營養,您就會擁有一個健康聰明的好寶寶。

嬰幼兒腹痛的原因

腹痛是小兒常見的症狀,其病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屬功能性腹痛,多由單純性胃、腸痙攣引起;另一類為腹部器質性病變如炎症、腫脹、梗阻、損傷、缺血等。在器質性病變中尤其要注意外科急腹症,因這類疾病常需緊急處理,有些要手術治療,如延誤可引起嚴重後果。胃腸痙攣常由於飲食不當、暴飲暴食、大量冷飲、甜食造成消化不良引起的腹部受涼,一些過敏症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或上呼吸道感染、發燒時也可常發生腹痛。當然一些器質性病變也可誘發腸痙攣如痢疾、腸炎等。

腹痛雖然多由腹腔內髒器病變引起,但其他係統、器官疾病也可反映到腹部而引起腹痛,例如腹壁、胸壁帶狀皰疹和大葉肺炎等。此外,腹部鄰近器官如肛門、尿道、腰、背等部位的疼痛,對年齡小體檢時不會合作的孩子的腹痛有時易混淆。

小兒常見引起腹痛的疾病有:

急性闌尾炎

多見於3歲以上的小兒。起初腹痛多位於臍周或上腹部,約6~12小時後轉到右下腹,為持續疼痛陣發性加劇,常有發熱,可伴有惡心、嘔吐,腹部檢查右下腹有明顯固定的壓痛伴肌緊張。小兒闌尾炎的症狀有時不如成人典型,所以更需要仔細觀察。

腸套疊

多見於2歲以下。可見陣發性哭吵,麵色蒼白,伴嘔吐,直腸樣檢可見果醬樣血便。仔細按摸小兒腹部,常可摸到一個似“香腸樣”塊物,發現上述情況必須立即送往醫院,早期通過空氣灌腸可將套疊腸複位,時間太晚則需手術治療且套疊處腸壁可因缺血而壞死。

腹股溝端

即“小腸氣”,在腹股溝(大腿與軀幹交界處)部出現一橢圓形隆起,大多進入陰囊。當小兒站立、咳嗽或啼哭時,腫塊出現或增大;安靜躺下時,腫塊縮小或消失。這種能複位的疝,可等孩子稍大後再行手術。如不能複位即稱嵌頓疝。有小腸氣的小兒,如有陣發性哭吵應仔細檢查腹股溝,有無疝的腫塊突然增大及壓痛,以便及時發現嵌頓疝,立即去醫院就診。

小兒腹痛病因複雜,診斷沒有明確之前,不可亂用止痛藥,以免遮蓋了症狀,增加診斷的困難。也不要在腹痛時自己服驅蟲藥或亂吃瀉藥等,以免使病情加重。

嬰幼兒腹脹的防治方法

腹脹即腹部膨隆,是兒童常見現象,尤其在嬰幼兒中多見。可引起腹脹的原因很多,及時發現孩子腹脹現象並積極尋找其原因,對許多小兒疾病的診治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人體腹腔中有胃、腸、肝、腎、脾、胰和大血管等許多重要的髒器和組織,當這些髒器發生病變時,均有引起腹脹的常見病症。其中又以孩子在患胃腸道感染時,出現腹脹的情況最為多見,這是因腸道內積聚過多的氣、液體所致。

正常情況下,人的胃腸道內是含有一定量的氣、液體的,其中氣體主要來源於咽下和消化道內自行產生的氣體。而其內的液體除食物外,還有唾液、胃液、膽汁、胰液和腸液等。這些氣、液體經過消化後大多能量被吸收而少部分則通過排便而排出。當孩子患有胃腸感染時,由於胃腸道內細菌的產氣作用和消化道粘膜的液體過分分泌且重新吸收減少,故可使過量的氣、液體積聚在消化道內,從而表現出腹脹現象。此時孩子多伴有吐瀉和發育等異常情況。改善腹脹應以合理飲食和控製胃腸道感染為主。

腸梗阻是指因腸管堵塞,或腸蠕動功能不良而造成的腸內容物通過障礙性疾病,前者可見於腸套疊、腸粘連和腸道蛔蟲團梗阻等;後者則多見於嬰幼兒患腸炎、腹膜炎或重症肺炎、敗血症等嚴重感染性疾患。此時孩子除表現為較為明顯的腹脹外,還多有腹部絞痛、嘔吐黃綠色含膽汁或糞便的液體和不解大便、無肛門排氣現象。由機械性梗阻引起的腸梗阻須行手術。而解除由腸蠕動功能不良造成的腸梗阻,則應以治療感染等原發病為主要措施。同時應暫時禁食,嚴重者還應使胃腸減壓,以減輕腹脹。另一個可表現為腹脹的較常見病症為腹水。該情況多為孩子在患有某些較嚴重疾病時的一種繼發現象。如肝、腎疾病引起的低蛋白血症、腹腔內化膿性或結核性炎症、腹腔內腫瘤等等。少量的腹水,腹脹並不明顯。隻有醫生在進行腹部叩診時方能查出。中等量或大量的腹水,則可表現出明顯的腹脹。控製腹水的發生,在於治療引起腹水產生的原發病,對大量腹水的情況還須酌情行穿刺放液治療。此外,先天性巨結腸、營養不良的孩子和孩子因吐瀉嚴重,攝入過少而造成低鉀血症時,均可有較明顯的腹脹現象。嬰兒在較長時間的哭鬧後,也可因吞入較多的氣體而導致腹脹,但數小時後可自行緩解,而新生兒由於其腹腔體積相對較小,且腹壁肌肉發育不健全,所以常常可見腹部較為膨隆,尤其是在飲食後腹脹更為明顯,此乃正常生理現象。

如上所述,孩子的腹脹現象在大多數情況下與許多疾病有關,且嚴重腹脹時孩子可發生呼吸困難現象。所以一旦發現孩子出現腹脹情況,即應密切觀察其體溫、大便、精神等狀況,並注意有無嘔吐、哭鬧不安、腹痛等其他異常情況。醫生對腹脹的孩子除須進行詳盡全麵的體格檢查外,還多要給孩子進行腹部x光透視或攝片檢查,必要時還需行消化道造影檢查。如懷疑有腹水,則須行腹腔穿刺術,以抽取積液進行化驗。對腹脹的孩子應注意減少其進食數量和進食次數。食物以無刺激性和易消化為宜(如稀飯、米湯等)。對腹脹較為嚴重的孩子,則應停止進食,待原發病得以控製,腹脹緩解後,方可逐步恢複飲食。

嬰幼兒蛔蟲病的防治方法

蛔蟲病是小兒常見的腸道寄生蟲病,影響小兒的食欲和腸道功能,妨礙小兒的生長發育。其並發病較多,有時可危及生命,所以必須積極防治。

蛔蟲卵主要通過手和食物傳染。人生吃瓜果不洗燙,飯前便後不洗手,喜吃生涼拌菜和泡菜,喝不潔生冷水,特別是河水,都是感染蛔蟲的重要因素。小兒玩物不潔,吮指,喜用嘴含東西,也能帶進蛔蟲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