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國外對正常兒早期教育非常重視,不僅使正常兒童各方麵得到更好的發育,而且輕度腦損傷兒,亦能在早期教育中得到康複,許多國家對嬰兒腦損傷,腦癱的高危兒采取比早期教育更強一些的幹預方法,已使腦損傷所遺留的殘疾大大減少,這些幹預的方法並不複雜,也不需要昂貴的儀器,主要是用正確的信息刺激大腦與循序漸進的腦功能訓練,隻要醫務人員及家長重視預防腦損傷兒出生,並對腦癱高危兒施行早期幹預,完全可以阻抑腦癱患兒繼續增加的趨勢,腦損傷遺留的其他殘疾亦會大大減少。
對腦損傷兒幹預開始的早晚,是影響預後的最重要因素。在醫院對新生兒缺氧、黃疸及其他危重情況的救治,就是最早的幹預,急性期過後,就應馬上進行信息刺激及功能訓練,這樣的幹預從新生兒期就應開始,如果錯過了腦潛能最大,腦可塑性最強的嬰兒早期,不少腦損傷兒雖經功能訓練可部分恢複,但常留有不同程度的殘疾,從生後3個月開始幹預的腦損傷兒,絕大多數可回歸到正常兒童的行列。
除了以上提及的嬰兒腦損傷因素之外,還有一些不易查出的因素,因此應仔細觀察新生兒的一些表現,並經常與正常發育規律相比較,可盡早發現異常。我國民間總結的“二(2個月)抬頭,四翻身,六坐,七滾,八爬,十站,周走”,基本上反映了嬰兒運動發育規律,加上5個月應認識熟人;1歲應有意識叫爸媽,可粗略得知嬰兒身心發育狀況。腦損傷兒較正常兒頭圍小或增長慢,前囟小或閉合早,顱骨骨縫重疊,有斜視、眼顫、視覺追蹤不好,聽覺走向反應不好,2~3個月手仍經常握拳,6~7個月後扶站下肢交叉發緊或僅足尖著地,9~10個月不能用手指捏東西等,均可能是腦損傷,應及時就診,如嬰兒顱腦CT或核磁檢查異常,視聽,體感誘發電位異常,更應定期檢查發育狀況,及時幹預治療。
對腦損傷兒的幹預,主要是對視、聽及皮膚感覺這3個大腦的主要輸入途徑進行適當的信息刺激,對大運動、精細運動、語言三個主要輸出表現進行比正常運動發育規律稍早一些的功能訓練。
新生兒期即可在嬰兒覺醒時用鮮豔的玩具和父母與之說話的笑臉,引導其向各個方向注視,對視覺追蹤不好的更應加強這方麵訓練,父母說話的聲音是最好的聽覺刺激,每日應多次與嬰兒說話,對聽覺定向反應不好的,可加帶響玩具或放有豆子的塑料瓶等進行聲音刺激,用溫暖的手撫摸嬰兒全身的皮膚,加上輕柔按摩可促進腦損傷康複。爬行訓練是腦損傷康複的重要方法。嬰兒從匍匐爬到跪起來爬,再到站立行走的運動發育過程中,與之相對應腦的發育完善是從腦橋到中腦,再到大腦皮層。爬行有助於腦的康複。臨床證實對不會爬的腦損傷患兒,進行模擬爬行的被動模式運動,可有效促進爬行動作出現,糾正錯誤運動姿勢,調節肌張力,改善感知覺,按照發育規律及時進行坐、站、走、手精細動作及咀嚼,語言平衡能力等訓練,亦是對腦損傷幹預,腦癱治療的重要內容。
為了早期正確地進行幹預,必須糾正幾種錯誤的觀點:
(1)腦損傷大部可自然恢複正常,觀察一段再診治,確實有相當比例的腦損傷兒在家庭育兒環境中並不發展成腦癱並留有明顯殘疾,但近年研究證實,學齡期有學習障礙、多動、感覺綜合失調等表現的孩子,多曾存在腦損傷的高危因素或腦損傷。雖然我國統計窒息兒有智力異常的僅占7%,但其餘93%的平均智能也低於正常兒,因此目前不少國內外學者主張及時對腦損傷高危因素及發育遲緩的小兒進行幹預,而在評價某種康複治療時,應考慮諸多因素影響。
(2)嬰兒期腦損傷嚴重的必留殘疾,國內外臨床實踐證實,腦損傷康複到什麼程度,開始早晚,方法對否,比損傷輕重更重要。先天性腦發育不全兒從出生即幹預,一般可能達到生活自理,從事簡單工作。出生不到8個月已診斷腦癱的嬰兒,通過治療其中96%可恢複到正常,因此對腦損傷的幹預,腦癱康複治療要有信心,嬰兒腦損傷是可防,可治的。
(3)腦癱嬰兒父母對信息刺激、功能訓練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過分相信打針吃藥,藥物在某些時期對康複是有一定的輔助作用,但適宜的信息刺激及正確的功能訓練是康複的主要方法,我國針灸、按摩、活血化瘀、藥浴、捏脊、拔罐均是有效的康複方法,合理配合可明顯提高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