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與疾病為友三分治七分養五(2 / 3)

心病還要心藥醫。

醫學證明,良好的情緒和心態可以減少76%的患病率,也就是說,隻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就會有良好的健康。

著名文學家蘇叔陽,相信熟悉的人會很多,看過他的作品的人也一定不在少數。

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一個患過腎癌、肺癌和糖尿病的人。我們一起聊天時,談起得病的經曆,他雲淡風清地說:“知道自己得病時,也曾苦惱過,不願承認事實,總幻想這是誤診,也怕就此告別人世。後來想通了,若真的要死,哭、鬧、灰心喪氣、悲觀失望都無濟於事,不如麵對現實,積極治療。我想了兩個辦法對付我的病,就是鍛煉身體。

每天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動,如跑樓梯、快步走。再就是做一些事來分散對疾病的恐懼。不要太把疾病當回事,逐漸地健康可能就恢複了。

而且要配合醫生治療,保持平和心態。人生隻有一次,可以痛苦一生,也可以快樂一生,一個積極、樂觀、達觀的人生會讓你得到別人沒有得到的感受,取得別人難以取得的成績。

知足常樂的心態可以幫助人們戰勝疾病,恢複健康。

心寬一寸,病退一尺。

醫學研究也證明了一點,那就是心情平和,充滿笑容、心胸開朗,積極麵對生活的人體內會分泌較多的“內啡肽”,可以使各種生理功能變得更加協調。而在“內啡肽”的激發下,使人體具有調節體溫、心血管、呼吸係統的功能。讓人的身心處於輕鬆愉悅的狀態中,免疫係統實力得以強化,可以幫助人保持年輕快樂的狀態,有益於患者的健康。

所以,病人除了藥物、手術治療外,更要注意情緒和心態的調養。隻有雙管齊下,才能更好地戰勝疾病,擁有健康和長壽。心理學家針對具體的疾病也給出了具體的一些方案,患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做個參考。

心平血壓平。

健康是指身心兩方麵,身體上我們一直在說“病從口入”,而在心理上,我們一直強調“病由心生”。說病由心生,不是“唯心主義”,美國醫學博士、心理谘詢大師約翰·辛德勒率先提出“情緒決定健康”這一醫學理念,給美國的醫療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改變。

怎樣做到心理平衡呢?簡而言之就是3個“三”。

3個正確。一是正確對待自己,人貴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知更難。二是正確對待他人,心中常有愛心。三是正確對待社會,常懷感激之情。這樣在社會交往和事業追求中才能給自己定位準確。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隻要自我定位客觀準確,基本上處事就比較得心應手,心理壓力很小。

3個方向、3個結合。一是既要奉獻社會,又要享受生活。二是既要有一顆進取心,又要有一顆平常心:既要在事業上有進取心,又要在生活上有淡泊之誌。三是工作既要精益求精,又要有一個豐富多彩的業餘生活,工作做得細,還要釣魚、聽音樂,幾個方麵相結合。

3個快樂。一是順境時要助人為樂。助人是人生快樂之本。“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在助人的過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華,心靈也得到了淨化。二是要知足長樂。因為幸福本無固定的標準,幸福是一種見仁見智的感受。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樂,不能氣餒。因為世上萬物。福禍相依,風水輪流。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都是正常輪回規律。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自覺保持永遠快樂的心境既是一門健康的科學,又是一門生活的藝術,既可以:“人閑桂花落”“鳥鳴山更幽”,也可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既可以“春風得意馬蹄疾”,也可以“無可奈何花落去”。心境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主體的。

常看三座山。

要心理平衡,我推薦大家去看三座山,看過這三座山,心理就平衡了,什麼氣也沒有了。現在你說不給我漲工資,我也不再生氣了,因為我見到那三座山以後什麼氣也沒有了。

第一座山,井岡山。井岡山給人的教育太深刻了,中國革命了不起的偉大,了不起的困難。前前後後犧牲2000萬人,還有很多人是冤枉死的。和他們比,我們活著就是極大的幸福了。到井岡山一看,當年革命的艱難困苦,血雨腥風,真讓人受到教育。

第二座山,普陀山。看看佛的大智慧,大胸懷,大慈悲,這樣一比,我們太渺小了,生命太短暫了,還有什麼可爭的。

第三座山,八寶山。每次我參加遺體告別,心靈就淨化一次。一個鍾頭以後,誰都一樣,一把灰了,還爭什麼啊?很多事根本不值得計較。

信心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

中醫講“人體自有大藥”,也就是說,人體有神奇的自愈力。我想,除了其他原因,人類的信心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所謂信心,就是相信自己能夠做成一件事情或度過困境的心理反應,有強烈信心的人,當損失感和不安全感來臨時,他的精神也會隨之振奮起來,會很快恢複正常。這種人疾病的預後是很樂觀的,而與此相反心理的人,其結果也是相反的。

眾所周知,病毒因有傳染性、致命性而十分可怕。1918年的流感病毒侵犯了5億人口,奪走了2500萬人的生命,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4年死亡人數的總和。艾滋病20年來造成2800萬人死亡,目前還有4300萬患者,並且每天新增病人1.5萬人。而一場突如其來的2003年的“非典”使滿園春色的古都變成滿街口罩的城市。但再可怕的“非典”,也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

然而有一種伴隨“非典”而來的精神病毒叫恐慌,卻比“非典”本身更可怕,雖然電子顯微鏡下看不見,但恐慌傳播速度之快,殺傷力之大,卻遠遠超過“非典”。這讓我們想起了一個西方寓言:有一天,上帝決定懲治某些人,於是派霍亂之神——霍列拉到人間,讓他殺死3萬人。過了一段時間,霍列拉回去複命時,上帝發怒了:“我隻讓你殺死3萬人,你為何殺死20萬人?”麵對上帝的質問,霍列拉感到很委屈:“我隻殺了3萬人,其他的17萬人都是他們自己把自己嚇死的。”這則寓言說明了恐慌心理的巨大負麵影響。

恐慌使人群免疫力下降,疾病發病率上升,恐慌使病人喪失信心,抵抗力進一步降低,病死率增高。恐慌與病毒流行結伴而行、狼狽為奸,但卻比病毒更加可怕。恐慌不僅殺傷力大,而且傳播速度要比真正的病毒快上千百倍。某地一個鎮上,傳說一個嬰兒降生時就會說話,說要煮上一鍋綠豆湯,還要放鞭炮才能驅除“非典”,說完後不久孩子就死了。這個消息不脛而走,竟然在一夜間傳遍了4萬人的小鎮。很快,全縣上百萬人受到影響,人人自危。後來由鎮副書記親自出麵,開大會公開辟謠,貼出大標語,電視、電台、報紙也全麵正麵宣傳,終於迅速平息了這個荒誕不經的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