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慌來自何處?與病毒不同,恐慌是來自我們自身的無知和無奈。
一個人隻要有科學知識、科學素養、科學的世界觀,那麼再大的天災人禍、突發事件,他都會冷靜地麵對,理性地認識,智慧地戰勝,他都能做到自信、自強、自製,都不會被災難嚇倒。在這裏,精神的力量真正超過了物質的力量。
自信和信心的力量有多大呢?對群體而言,自信和信心的力量強大得不可思議,不僅氣吞山河而且可以移山填海。
“非典”來勢洶洶,黑雲壓城,似乎勢不可擋,但在中國人民充滿自信、指點江山、團結拚搏中灰飛煙滅,“紙船明燭照天燒”了。
對個體而言,自信和信心能顯著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免疫細胞對細菌病毒及腫瘤細胞的天然殺傷力。一位患“非典”康複的白衣天使說得好:是信心救了我,自信起了一半以上的作用。自信的力量是極為珍貴的。研究表明:集體心理治療,通過提高病人的信心,使癌症病人情緒波動小、痛苦少、免疫力增強,結果生存時間比被動接受治療的對照組患者長2倍。在一組159名被臨床醫師認為活不到1年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通過暗示療法,增強了自信,結果近1/4的病人部分或全部恢複了健康,平均活了20個月。恐慌和自信對健康和生命有天壤之別的影響。
達特毛斯醫學院的心理學家在長達40年內,一直對一組哈佛大學的畢業生進行信心和健康關係的跟蹤研究表明,缺乏信心的年輕人,到60歲時大多都患有比較嚴重的疾病。另一項研究也表明,缺乏信心的人比自信的人壽命要短好多。
缺乏信心的人,對自己和世界常常持悲觀態度,這將對免疫係統和抗病能力有著直接而深刻的影響,導致免疫係統的功能紊亂和抗病能力的下降,使人免疫力下降而罹患多種疾病。
因此,當疾病來臨時,不要抱怨命運之神,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和體力,這樣機體免疫功能就會調動和發揮出最佳的能量,產生不可思議的力量,戰勝疾病。
可見,信心是戰勝疾病的法寶。
愛心提示。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病人的本能就是病人的醫生。”這裏還要加上一句,就是這個醫生的能力大小是固定不變的,但病人的心理狀態的差異可以決定病人的生死。
像心髒學習。
心髒的工作:科學加藝術。
雖然萬物的工作方式各有千秋,但如果從高效、低耗、持久、安全4個指標來衡量,那麼,冠軍非心髒莫屬了。
心髒出色的工作量是驚人的。心髒的重量不到人體重量的0.5%,約300克,但它要負責全身的血液循環供給,全身的重量相當於心髒的200倍,即相當於一個人要為200人提供生命的能量,工作量何其大!心髒雖隻有300克,但每一跳要博出血液約70毫升,每分鍾要博出近5000毫升的血液,每天博出約700萬毫升,即約7噸的血,相當於心髒自身重量的2萬餘倍,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數字!人們常以為,心髒所以能工作得這麼出色,全在於它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不知疲倦、不分日夜的苦幹,其實錯了,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心髒早就累死了,早就“透支健康,提前死亡”了。事實恰恰相反,心髒的工作是非常有智慧、有理性的。以正常人為例,正常人心率約為66~70/分(當然快慢有波動),即每一次心跳為0.9秒,其中收縮期(工作)為0.3秒,舒張期(休息)為0.6秒,即1/3時間工作,2/3時間休息,相當於我們的8小時工作製。到了夜間入睡,心跳變慢為50次/分,這時心跳為1.2秒,收縮期還是0.3秒,舒張期變成0.9秒,也就是1/4時間工作,3/4時間休息,心髒自行主張改為6小時工作製了,心髒多麼有智慧!它工作休息有序,它抓緊時間休息,它從不拖泥帶水浪費體力,更不日夜顛倒打亂規律。善於休息是心髒第一特點,正如列寧所說:誰不會休息,誰就不會工作。更奇妙的是,心髒秀外慧中的靈巧藝術結構使它工作時耗能極少,由於神經傳導的精密調控,各部位協調同步,心房心室的收縮猶如行雲流水,和諧柔美,因而在完成同樣工作量的情況下比任何人造的機器耗能都要少。
心髒的精神:敬業不蠻幹。
心髒很有理性,能從大局出發,當人體運動或遇到緊急情況時,不用指令,就能馬上服從大局,根據需要加快心跳到150次或更多,這時每次心跳才0.4秒,收縮期0.2秒,舒張期0.2秒,即相當於12小時工作製,心髒毫無怨言,表現出很高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心髒又是有原則的,這原則就是為了保證生命的長治久安,人體的百年健康。心髒絕不蠻幹,絕不接受“連續工作”的指令,因為連續工作不吃不喝、不眠不睡,等於死亡。再忙都可以,但是必須有休息,可以少休息,但不能不休息。所以心髒在收縮期是處於“絕對不應期”,即不接受任何指令,隻有休息後才接受指令。如果指令過早發出,心髒未能充分休息就提前工作,就是臨床上的“早博”。心髒在完成工作後緊接著就要求同樣時間的補休,真正做到了公平合理,“有理、有利、有節”,妙不可言。
心髒很敬業,也懂得自我愛護。比如心髒重量占體重的0.5%,但用血量卻占全身的10%,這並非自私自利,而是因為工作量大的客觀需求,是實事求是的。心髒很自覺,但並非無原則地任勞任怨,當有一支冠狀動脈狹窄超過70%、供血明顯減少時,它馬上發出警告信號——心絞痛,意思是趕緊補救,不然就要出危險。可以說,一切都掌握得恰如其分。
學蜜蜂生活。
自然界億萬年的進化史是一部驚心動魄的史詩,記錄著萬千物種的沉浮興衰和風雨滄桑,人們可以從中悟到許多智慧和靈感。仿生學告訴我們,大到巴黎鐵塔的設計,洲際導彈的追蹤,小到汽車輪胎的花紋和遊泳衣帽的麵料都可以從生物中得到極重要的啟示。考古學發現,蜜蜂是一種有近億年曆史的古老生物。當時一統天下的“巨無霸”——恐龍在6500萬年前的一次行星撞擊地球造成的氣候巨變中絕跡消亡。而同一時期的鱷魚卻靠著非凡的勇氣和智慧奇跡般存活下來。鱷魚堅甲利齒,進可攻退可守,左右逢源;鱷魚水陸兩棲,可登陸蟄伏,可下水捕食,足智多謀;鱷魚剛柔相濟,可一次吞食巨量食物,也可半年不食不死,遊刃有餘,真不愧是生物進化史上的高手奇才。一位美國生物學家說:“當地球上不存在人類的時候,鱷魚還會在湖中從容地遊弋。”。
但是要是和蜜蜂相比,鱷魚又是小巫見大巫,自歎弗如了。因為蜜蜂不僅是存活了下來,更是家族興旺有數百個品種,子孫滿堂,遍布全球各地,可謂“四海之內皆兄弟,天下無處不蜜蜂”了。
人們不禁要問,在這億萬年殘酷的物競天擇、優勝劣汰的競爭中,蜜蜂憑什麼本事能一枝獨秀、脫穎而出呢?它既沒有堅甲利齒,又不是兩棲動物,靠的是什麼呢?原來鱷魚靠的是“硬實力”,而蜜蜂靠的是“軟實力”——誠實可信、吃苦耐勞、團結一心的精神風貌!沒人想到,在如此激烈、真刀真槍的生存鬥爭中,蜜蜂的“軟實力”竟能克敵製勝,無堅不摧,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至高境界,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的“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智慧勇氣,剛柔相濟,適者生存,這種“軟實力”有這麼大的威力,說明我們這個世界真奇妙!看來,拿起“軟實力”的武器,人類的前途還真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