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 1975年9月26日
早上,鄧小平又找胡喬木去,要他先去找那位對《彙報提綱》中關於哲學與自然科學關係問題的表述有意見的中央負責同誌麵談一下,並要胡喬木一定參加下午國務院討論《彙報提綱》的會。
說明
胡喬木即按鄧小平的囑咐找這位負責同誌(紀登奎)麵談。紀主張用毛澤東在《整頓黨的作風》中關於“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的提法。胡喬木即引毛澤東的話作根據,說明(彙報提綱》中用《實踐論》、《改造我們的學習》強調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識路線的道理。其實,在9月26日國務院會議上分發的關於哲學與自然科學關係的語錄,第一條就是“哲學隻能包括而不能代替電子論”那一段(引自《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二條就是《整頓黨的作風》中“哲學則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那一段。
9月26日下午,國務院召開科學院《彙報提綱》彙報會,除科學院胡耀邦、李昌、王光偉外,還有計委、建委、國防工辦、國防科委和教育部負責同誌參加。胡喬木和吳冷西、於光遠以及學部林修德也參加了這次會議。鄧小平說到自動化提高後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時,胡喬木插話說:“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馬克思說生產力首先是科學。”根據會上鄧小平的談話,以及會下鄧小平的交代,胡喬木又對《彙報提綱》做了若幹修改,如:隊伍,注明全國各專業科研機構五個係統共約25萬人;明確要選拔科研人員擔任正副所長等職;科技大學要從應屆優秀高中畢業生中直接招生;整頓的內容還增加了“整頓科技出版工作”一項。9月30日晨,稿子修改好付印,午後送鄧小平報送毛澤東。
第十七次 1975年10月3日
下午,鄧小平同政研室七位負責人一起第七次讀《毛澤東選集》的選篇(《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反對黨內的資產階級思想》等),又一次強調要學習1954年中共七屆四中全會的文件。
因前一天(10月2日)晚上看了電影《春苗》,在吃飯時鄧小平同大家交換看法,對影片反映批鬥走資派表示不滿。
在談到話劇《萬水千山》時,鄧小平說:《萬水千山》受到虐待,找不到好的戲院演出。
說明
以赤腳醫生為題材的《春苗》,是“四人幫”控製製作的宣揚與走資派鬥爭的第一部故事片。於1975年國慶節公開放映。鄧小平同政研室負責人吃飯時談到這部影片,雖是隨便聊天,但愛憎分明,表現了對“文化大革命”的不滿。
(萬水千山》是陳其通編導、1955年由總政話劇團首演的十幕話劇。周恩來多次觀看演出,並同作者一起研究這個戲的主題和構思。劇名《萬水千山》就是周恩來定下來的。
這個戲,通過描寫中央紅軍的一個營——泰山營在長征中的戰鬥經曆,藝術地再現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曆程,特別是遵義會議後,紅軍在毛澤東親自指揮下,四渡赤水,扭轉了戰局,然後巧渡金沙江,通過彝族區,搶渡天險大渡河,翻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直插六盤山,勝利到達陝北的情景,歌頌了毛澤東在革命的危急關頭力挽狂瀾,挽救了革命、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黨的偉大業績;歌頌了毛主席革命路線戰勝王明、張國燾“左”右傾機會主義路線;歌頌了紅軍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較成功地塑造了紅軍指戰員的英雄形象。
許多老戰士看了演出,重溫當年長征的戰鬥生活,深受鼓舞。廣大觀眾,特別是青年一代,稱讚它是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革命教育的好教材。
毛澤東於1964年觀看了演出,肯定過當時演出本的一些情節和人物,並對如何表現好紅軍各方麵軍團結戰鬥等問題做了重要指示。此後,作者對這個戲反複進行了加工修改。1974年以來,在內部試驗演出了一百七十多場,觀眾十萬多人次。1975年7月,毛澤東指示調整文藝政策,擴大文藝節目,重新上演《萬水千山》提上了日程。
鄧小平熱情支持《萬水千山》重新上演。他希望把《萬水千山》的劇本改得更好。1975年9月1日,他對劇本提出具體的修改意見。指出:“主要是二方麵軍寫得不夠;要把長征中的路線鬥爭寫明確;要寫陝北是落腳點和出發點;三個方麵軍會師的地點較難處理,對會師的政治意義突出不夠,要把毛主席總結長征時說的‘長征是曆史記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是以我們勝利、敵人失敗的結果而告結束’的意義表現出來;毛主席軍事思想最光輝的一頁,就是長征中的四渡赤水。全劇的中心是要突出毛主席的思想。講清楚長征後紅軍縮小了,但更強了;講清楚長征的偉大意義;講清楚樹立了我黨領導全國抗日運動的中心地位,迎接革命新高潮。這樣才能反映出在艱苦奮鬥中的革命樂觀主義是從哪裏來的。”
“四人幫”卻設置障礙,妄圖不讓演出。江青授意她的親信,寫了一個洋洋三千言的《對話劇〈萬水千山〉的初步意見》,百般挑剔,借談意見為名,行否定之實。還以“不改好不看”相威脅。“四人幫”說什麼劇中幾次提到毛主席,“反而搞得很平淡,不突出”。他們甚至下令要把台詞中提到“周副主席”、“朱德同誌”的名字去掉。還攻擊劇中人物羅副營長,說他的覺悟直到會師陝北“仍然停留在‘誰反對革命,我就揍他’的水平上,使人感到不夠真實”。
“四人幫”已經無法阻止《萬水千山》重新登上首都舞台,但還是在劇場的安排上進行限製。1975年10月1日,經修改後的《萬水千山》正式公演。這時,“四人幫”更是惱羞成怒。江青指責“這個戲有問題”。張春橋咒罵:“《萬水千山》那些東西,都是為那些老家夥評功擺好的!”“四人幫”還利用手中的權力,扣壓《人民日報》已經編排好的《萬水千山》彩色劇照,不讓見報。還指使人炮製文章,影射攻擊《萬水千山》“政治背景不明”,“同樣板戲唱對台戲”。但是,他們的這些倒行逆施隻是螳臂擋車而已。他們終於無法阻擋《萬水千山》的連續公演。在當時,衝破樣板戲獨霸舞台的局麵,就是貫徹“百花齊放”方針的一個勝利。
第十八次 1975年10月10日
下午,胡喬木到鄧小平處,談華國鋒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報告稿的修改問題,同時談了毛選五卷編輯問題、教育問題等。
說明
10月9日下午,胡喬木到國務院參加華國鋒召集的會議,討論華國鋒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的總結報告的修改問題。10月10日上午,胡喬木又到國務院研究修改辦法。當天下午,胡喬木到鄧小平處,聽取修改意見,共同商議。當天晚上,華國鋒到胡喬木處商談農業學大寨會議報告稿,談到十一點半。第二天(11日),胡喬木從早晨開始修改,一直改到夜裏三點鍾才完稿。10月12日晚,國務院再次對報告稿進行討論。10月15日,華國鋒代表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全國農業學大寨會議上做了題為《全黨動員,大辦農業,為普及大寨縣而奮鬥》的總結報告。10月17日早上九點到下午四點,胡喬木對這篇報告又修改潤色了一遍。10月19日,中共中央批轉了華國鋒的這個報告。
第十九次 1975年10月14日
早上,胡喬木去鄧小平處。鄧小平告訴胡喬木:主席講他沒有講過科學技術是生產力;對科學院《彙報提綱》有一些不讚成的意見。鄧請主席把稿子退回修改,但還沒有退回來。
說明
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可是在1975年卻成了爭議的一個焦點,後來還被“四人幫”用來製造謊言,大肆攻擊。
在胡耀邦主持起草的《彙報提綱》前三稿中,從1969年由有關部門編印的《毛主席論科學技術革命》的小紅本中,引用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話。科學院為起草《彙報提綱》而編輯的《十六條語錄》對這一條注的出處是:“毛澤東:《在聽取科學技術規劃彙報時的談話》,1963年12月。”鄧小平讚成這個論點,十分重視科學技術的作用。胡喬木接手修改《彙報提綱》後,曾經查對過這句話的出處,一時沒有查對得很清楚。他決定暫時保留,送請毛澤東審定。於是,胡喬木把包括這一條語錄出處在內的《彙報提綱第二部分中所引用的毛主席關於科技工作指示的出處》(共二十六處)印出,作為9月26日國務院討論稿的附件之一,其中引了兩句話:“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並引馬克思關於這一論點的論述(引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第三分冊第369頁),作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話的注釋。注文為:“關於這一論點,馬克思在講到近代社會的勞動生產力時,有過這樣的論述:‘所謂社會的勞動生產力,首先是科學的力量,其次是在生產過程內部聯合起來的社會力量,最後是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轉移到死的生產力上麵去的技巧’。”同時要求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的同誌進一步搜集和整理馬、恩、列論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材料。
毛澤東在審閱《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時表示,他不記得說過這句話。鄧小平10月14日談話後,胡喬木進一步做了查對工作。查出1963年12月16日毛澤東聽取聶榮臻彙報十年科學技術規劃時,列席的韓光、範長江、於光遠都做了筆記。關於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無法提高等話,在他們的筆記本上都有。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句話都失記。鑒於《毛主席論科學技術革命》中所引的“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那句話一時查不清出處,於是,在10月24日《彙報提綱》退回後的改稿中刪去了這句話,同時,在所附《出處》中也相應刪去它的出處和引馬克思的話所做的注釋。“四人幫”則別有用心地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說什麼這句話是胡喬木“喪心病狂”地製造的“政治謠言”。在1976年4月初上海《學習與批判》發表的文章中,還在馬克思那段譯文上找茬,認為是用了錯誤的譯文。但不論他們怎樣“校正”,終究不能抹煞科學的力量是社會勞動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並向現實生產力迅速轉化,愈益成為現代生產力中最主要的推動力量。1978年3月18日,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講話,第一個問題就是係統論述“對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認識問題”。他指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這是馬克思主義曆來的觀點。”“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使科學與生產的關係越來越密切了。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鄧小平強調:“四個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沒有現代化科學技術,就不可能建設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沒有科學技術的高速度發展,也就不可能有國民經濟的高速度發展。”1988年9月5日,鄧小平在與外賓談話中更進而作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同年9月12日鄧小平在聽取關於價格和工資改革初步方案彙報時又重申了這個論斷,並說:“將來農業問題的出路,最終要由生物工程來解決,要靠尖端技術。”1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又進一步強調了這個觀點,他說:“我說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一二十年來,世界科學技術發展得可快啊!高科技領域的一個突破,帶動一批產業的發展。我們自己這幾年,離開科學技術能增長得這麼快嗎?要提倡科學,靠科學才有希望。”鄧小平關於“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使馬克思主義關於科技性質和作用的學說和生產力理論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在這個理論觀點的指導下,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作出《關於加速科學技術進步的決定》,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
第二十次 1975年10月24日
上午,鄧小平找胡喬木去,說毛澤東退回了科學院的《彙報提綱》,要他照主席的意見再修改一次。
說明
胡喬木遵囑於當天下午約胡耀邦等研究《彙報提綱》的修改問題。後又改了一遍。10月27日又對《彙報提綱》修改稿研究修改後送給鄧小平。因為當時鄧小平已經受到錯誤的“批判”,他就沒有再把這份《彙報提綱》送給毛澤東。
《科學院工作彙報提綱》的製訂,雖然與鄧小平主持的1975年整頓一起中輟,但這個文件所概括、所論述的鄧小平關於整頓與發展我國科技事業的指導思想和方針、政策反而因為受到無情的批判而格外顯露出它的光芒。粉碎“四人幫”以後,鄧小平於1977年夏剛開始恢複工作,又立即緊緊抓住科學和教育這兩個環節,在新的曆史條件下,旗幟鮮明地繼續1975年冬天中斷的事業。1977年5月24日,他在同王震、鄧力群的談話中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一定要在黨內造成一種空氣:尊重知識,尊重人才。”8月8日,他在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講話,說“我自告奮勇管科教方麵的工作”,指出我國趕上世界水平“要從科學和教育著手”,係統地闡述了調整科研、教育體製與機構等問題。在1978年3月18日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鄧小平在講話中又深刻地闡述了科學技術是生產力、腦力勞動者是勞動人民的一部分的觀點,提出了建設宏大的又紅又專的科技隊伍的任務。4月22日,他又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講話,鮮明地提出“提高教育質量,提高科學文化的教學水平,更好地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任務。在鄧小平的領導下,新時期科技與教育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而1975年整頓中的《彙報提綱》正是後來科教部門撥亂反正的一個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