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加貝裏爾·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o)為意大利現代最著名的詩人,小說家與戲曲家。一八六三年生於維路奈省之必斯加拉城,為一貴族之子,後畢業於羅馬大學。一八九七年充當國會議員。歐戰中曾經自立為菲姆的統領,反抗意政府。失敗後擬遁跡寺院,享受宇宙間清幽的美,他是好動的天性,使他這種計劃失敗了。
他是意大利的寵兒,也是意大利民族性的代表者。他對於宇宙的香,的色,的美,差不多沒有一樣遺漏的。他所依賴的武器就是他所天賦的異常銳敏的感官。他靠著他的銳敏的感官去領解著宇宙與人生。他的宇宙觀與人生觀,都是由他的實際的肉感上來的。西蒙士說:“現代的人沒有一個像他那樣全盤接受生命的物質的基礎的。他隻有從肉體上了解到精神的意義。”(見英譯《快樂兒》的序言)他除了自己的感覺,不曉得有其他什麼精神的與道德的東西。所以他對於宗教,對於道德以至對於群眾都沒有信仰,他是他有信仰,他信仰自己。他有崇拜,他崇拜美。他是極端的個人主義者,也是唯美主義者。
他以為人生的目的是在快樂。他所謂快樂自然是肉體的快樂。他鄧南遮的四幕劇《琪哦康陶》作於1899年。張聞天從西蒙士的英文譯奉轉譯,於1923年8月譯畢並寫譯者序言,時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勤工儉學。此劇第一幕和譯者序言先在1924年4月出版的《少年中國》第4卷第11期上發表。後列入《少年中國學會叢書》,於1924年10月由中華書局出版。本譯文集據1940年5月第4版收錄。
鄧南遮(Gabriele D’Annunzi01863-1938),意大利作家。詳見譯者序言。
不知道精神的快樂。他說:“快樂是自然供獻給我們得到知識的最確定的方法。那些痛苦嚐得更多的人一定不及快樂嚐得更多的人聰明。”他所以崇拜美,也無非因為美是快樂的。
他的藝術方法是寫實的。其實凡是意大利的藝術家都是寫實主義者。他的表現力異常的強。任何事物隻要經過他的描寫,就變成生動而且美麗。所以鄧南遮也許不是一個真正的人生意義的解釋者,或是一個真正的偉大的藝術家,他是他的表現力的強,已經足以使他不朽了。譬如在這篇《琪珴康陶》上,他用了這樣美麗的文字,這樣強烈而且不免有些殘酷的藝術手腕,描寫道德與藝術的衝突,我們讀了它隻有五體投地,對於世界稀有的天才為無窮的讚美罷了。
肉體的快樂是容易厭倦的,它永遠驅迫著人們去找求新的快樂。一旦這種新的快樂不能實現的時候,對於這種追逐疲乏了的時候,人生的意義就沒有。於是意誌強烈的人就以自殺為唯一逃遁之所。鄧南遮的讚美死也就是在此。
快樂的福音的宣傳者,死的讚美者,藝術美的渴仰者:這就是鄧南遮!
附白:
鄧南遮的作品甚多。他的創作的第一期大都是詩與小說,第二期是戲曲。他改作戲曲家的動機,起於女優愛倫娜拉·杜翠的結識。他的戲曲大半都是經她演過的。
他的小說與戲曲大都已譯成英文。其中著名的小說有:《快樂兒》、《山間的處女》、《死之勝利》、《生之火焰》等。戲曲有《琪珴康陶》、《法蘭西施加》、《死城》、《加裏荷的女兒》等。《琪珴康陶》與《法蘭西施加》均有西蒙士的譯本,就是譯者所依據的本子。
一九二三年八月六日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劇中人物
呂西荷·舍太拉
羅倫左·加地高西莫·大爾波西爾薇·舍太拉法朗西施加·杜尼琪硪康陶·蒂亞隸小畢太西麗妮太佛路連斯[1],比薩的海岸上。現代。
第一幕
一間靜寂的正方形的住房,裏邊一切東西的布置表現出簡單的和諧,顯得外表與房主人的內心的訴合無間。兩.扇大窗開向後花園;從一窗內可以看見襯在晴空中的聖米尼杜小山和它的建築物,寺院,克羅奈加教堂,“美麗的維拉奈拉”[2]與法蘭西施式的單純的帆船。
一扇門開向內室,還有一扇引向外麵。時正下午。從兩窗內射進四月的陽光,氣息與音樂。
西爾薇與老人羅倫左並立在第一扇門的門檻上預備外出。
西爾薇啊,祝福生命!因為我常常使一種希望燃燒著,今天我可以祝福生命了。
羅倫左新的生命,親愛的西爾薇,善良的勇敢的靈魂,這樣善良而且這樣有力!暴風雨已經過去了。呂西荷經過了種種罪惡,現在又是你的了。他對於你隻有感激與慈愛。這似乎他是再生了的一般。剛才他的眼睛好像小孩子的。
西爾薇當你和他在一起的時候,他的一切善性都恢複了。當他喊你做老師的時候,他的聲音那樣親愛,使你對他慈父般的心突突的跳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