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小組合作學習

在美國中小學的班級裏,學生通常都會圍坐成一團。這種Group work的教學形式在孩子越長大的時候越值得提倡。教師常常采用動態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如按座位號單雙數分組、按生日分組、按顏色分組等,讓學生隨機組成不同的學習小組。在一個班級裏,大多時候,孩子們隻是圍坐在一起,自己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可以互相問一問,聊一聊。可是在他們越長大的時候,他們越有想法的時候,他們可以彼此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東西就會越多,這個時候,多一些Group work,學生的收益會是非常大的。讓學生能夠彼此成為老師,讓他們在團結協作中懂得如何去和別人交流,如何去尊重別人。

在美國念書,在課堂上學生學到最多的,不是從老師那裏,而是從同學那裏。例如看下麵一位交換生的親身經曆:

在這學期,我們有一門課,在每次上課的時候,老師都會把學生的作業和他的評論複印下來,然後一節課的內容就是討論彼此的作業。大家互相談自己對別人所寫東西的想法。教授很多時候就是掌握一下時間,以便每個人的作業都有被別人討論的機會。對於這種討論,真是感慨良多。

開始上這種課的時候,我心裏總是想,這是別人的作業,我為什麼要為他去想,並且提意見。可是當你從你的同學那裏得到意見和反饋的時候,你會有一種溫暖,因為從這些意見當中,你發現別人是關心你的。於是你也慢慢試著去為別人著想,你也慢慢發現這種評論別人的作業原來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所以,直到下課,大家覺得還不過癮,於是大家約好哪天下課後,接著討論。

美國的教育卻是要求學生之間彼此傾聽、理解與欣賞,彼此的交流、合作與分享。同伴之間的合作與交流不僅可以互相啟迪思維,開闊視野,可以增進了解,加深友誼,增進語言表達能力,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社會交往能力,讓學生從中學會傾聽他人意見,並尊重對方的情感,這也是民族精神的基石。

因此,小組式的探究與共同學習是美國課堂最經常的形式。教師有時按照座位情況自然分組,有時候按照報數情況分組。要求學生針對某一話題展開討論,或者共同完成某一課題。學生有的負責查找資料,有的分管記錄,有的則最後彙報,大家互相理解與尊重,相處非常自然與融洽。在討論過程中,各抒己見,汲取他人的觀點,思維可以得到啟發,最重要的是學會與他人相處和合作的能力,這也是未來社會取得成功的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素質。

研究發現,經常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學生都能積極主動地參加管弦樂隊、戲劇、體育小組、校報編輯小組等課外活動,出色地完成任務,由此得到一個啟示:在各課程學習中,學生組成小組進行合作學習是一種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學習小組,一般由4個學生組成,一個好的、一個差的、兩個中等的。教師不必向學生暗示誰是好的誰是差的。沒有受過合作技能訓練的和學會了合作技能的學生,是大不一樣的。因此,教師首先要教會學生合作學習的技能,讓每個學生懂得合作學習的好處。教會學生合作學習技能的步驟是:

(1)幫助學生認識到學會合作技能的重要性,事先告訴學生在競爭、合作、獨立學習三種方式中更多地采用合作方式。

(2)幫助學生清楚理解每種合作技能,一下子把所有社交技能都給學生是不可能的,在一堂課裏讓學生隻練習一種技能,如“接受他人的意見”的技能。

(3)給學生創造運用社交技能的情境,合格技能可以與學生任務結合起來練習,如訓練“鼓勵別人參與”這一技能時,交給各小組一個簡單任務(比如按年、月、日計算出小組成員的平均年齡)。

(4)給學生提供有關社交技能的反饋信息,即一次小組活動結束後,把小組合作情況記錄交給他們,利用這些資料,組內或班內進行討論,明確哪些是有效交流的障礙。

(5)堅持運用社交技能,合作技能與讀寫算技能一樣要經常訓練和運用。

在小組學習中,教師是管理者、給人方便者、顧問。教師不把學生當成教育對象來進行塑造。教師的作用在建立一個“工作場所”,吸引學生到這裏來工作。教師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創造使學生想要學習的環境。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必須為學習小組設計合適的學習任務,使每個學生都能夠投入進去,使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參加。教師教給學生的任務,應當是非整個小組共同協作就不能完成的作業。合適的小組作業能促使學生同心協力去完成。合作學習不是排斥教師的講授,而是要求把講授與合作學習結合起來。例如,教師講授一刻鍾,先為學生提供某些必要的基本信息,再讓學生在學習小組裏討論這些信息。

在合作學習中,合作與競爭並行。美國教育家格拉澤認為,在學生學習中,個人與個人競爭是不公平的。因為,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更有才能,他們在每次競爭中必勝。小組與小組競爭則不然,如某一個小組贏的次數過多,可以調換成員。因此,合作學習使人與人之間競爭更加趨於公平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