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討論培養質疑能力

美國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質疑能力的培養。老師在課堂上最常說的一句話是“誰還有問題嗎?”學生們也習慣於提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提出,然後師生一起討論。學校的課程目標,尤其是高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利用各種工具和途徑收集信息,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獨立或合作完成研究。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多屬於問題解決式的,有時幹脆就是一個研究題目,然後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網站。

因此,在美國,小學生已懂得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研究諸如動物或植物的問題;初中生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氣候的差異;高中學生能利用圖書館進行研究,能對信息進行綜合,能維修電器、車輛,安裝家電等,甚至使用百科全書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某項簡單的研究計劃。

課堂討論是美國中小學教育的一大特色,在美國的學校裏,特別是高中學校,教室前麵除了老師的講台外還有一個學生演講台,五十公分見方,斜麵的,比講台要高一截,這個演講台是專門給學生上討論課時用的。像美國紐約一所高中校的一節社會課(相當於中國的史地政文科綜合課),討論課題是國家體製。學生可以從教科書閱讀中,可以從網上,也可以從諸多媒體中查閱資料,寫成發言(演講)提綱,闡述、比較國家體製的產生背景、差異、利弊等等。學生當然要認真讀書,確定自己觀點,旁征博引、引經據典、形成提綱,然後是討論(演講),洋洋灑灑、詼諧、幽默,各抒己見。

在這樣的討論課有兩點特別值得學習,一是演講式討論。站在演講台前不能讀稿,不能照本宣科,要按照提綱進行演講,人人爭做脫口秀,遣詞、造句、邏輯推理、論點、論據,以理服人。值得學習的第二點是學生的質疑能力,許多孩子在演講中對媒體、網絡,甚至對教科書提出大膽質疑,演講過程中對其他同學的觀點大膽質疑。

質疑能力的培養十分重要,特別是對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孩子愛提問題、敢於質疑,那麼探究精神、探究能力就會不斷得到提高。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有問題,問題不斷得到解決,問題會越來越少;沒問題,沒有質疑,最後是問題成堆。有問題,有質疑能力,學生就進入了一個問題領域,會發現要研究的問題越來越多;而不會提問題,沒有質疑能力,進入不了問題領域,那麼問題會越來越少——這就是問題的哲學。

美國教師講課從不照本宣科,有時甚至不用教科書,教室一般也沒有黑板,他們在教學中喜歡設置種種“障礙”,鼓勵學生提出許多疑問,然後從解決“障礙”和“疑問”中求得認識和創新。我們來看下麵的案例。

案例一:

這是加拿大多倫多中學高中部的一節道德討論課,討論的課題是“未婚同居分析”。參加討論課的學生是高中生,演講台前白人、黑人、黃皮膚的孩子各抒己見,有的講道德,有的講自由,有的講權利,有的講責任,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在價值取向上千差萬別,闡述、反駁、爭論,一堂課很快就過去了,下課鈴聲響了,老師宣布下課,老師並不進行總結。這堂討論課學生們把自己觀點全都說清楚了,過程豐富多彩,不同的道德觀、價值觀進行了激烈的碰撞,相互之間有了比較深刻的了解,這就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案例二:

老師給學生一連串關於“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問題:

你認為誰應該對這場戰爭負有責任?

你認為納粹德國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如果你是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高級顧問,你將對美國投放原子彈持什麼意見?

你認為今天避免戰爭的最好辦法是什麼?

這不是曆史、政治、哲學碩士、博士的論文或答辯,這是美國六年級的學生為討論課準備的問題,當然提供給孩子的書籍是豐富的、多彩的。

討論課生動、活潑,大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通過課堂討論形式提升了獲取知識的手段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孩子敢於提問題,敢於質疑,敢於發表不同見解,這就是未來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應該具備的素質。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

美國教學中貫穿始終的是教學生學會思考,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能力。

老師們在上課之前,準備了許多深層次、有助於訓練學生思維能力的問題。例如,科學課中老師提出“你認為到2015年時,電腦會給你的生活和學習帶來怎樣的變化和影響?”曆史課中老師將二次世界大戰後的美國比喻為一隻老鷹,在世界的領空盤旋。如果你擔任當時的總統,你會怎樣做?在文學課中,老師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組同學合作學習完成一頁紙的問題。其中的一個問題是:劇中這些主角都有什麼樣的性格?事故發生後他們的性格發生了什麼變化?性格的變化說明了什麼?針對這些問題,學生們討論非常熱烈、積極並不斷提出新的問題。這種課堂教學訓練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對激發他們的創造性非常有好處。

古人雲:小疑則小悟,大疑則大悟,不疑則不悟。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正是教育的第一目標。

美國的中小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一般說來,小學二年級學生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觀察諸如動物或昆蟲等問題;四年級時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及其氣候的不同;五年級時能利用圖書館查閱信息並進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構的報告;六年級時能使用百科全書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獨立的研究計劃。在實習高中的漢語課堂上,學生紛紛拿著自己從網上搜集來的名人進行展示。有老子、孔子、關羽、毛澤東、李安、章子怡等。從網上搜集到的國家也是五花八門,學生甚至搜到了湯加、薩摩亞等連老師都不熟悉的國家。在會計課上,學生分組用幻燈片展示他們設計的商店或公司的規劃運營模式。學生運用計算機網絡獲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相當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