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動活潑的課外實踐

在美國,中小學教育十分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方麵,書本知識與實際緊密聯係,讓學生掌握服務公眾、報效社會的本領;另一方麵,通過創辦公司或企業等方式涉足經濟,學做生意,以便日後謀生。

案例一:

五少年“救活”羅伊斯頓鎮

一天下午,羅伊斯頓小學6年級的學生在校外上觀察課時,發現本鎮的36座建築物中有20%破爛不堪:到處是枯枝敗葉,雜草叢生,牆壁上油漆剝落,汙跡斑斑。在靠近公路的那條街上,擺放著一大堆丟棄了的破舊小汽車和卡車。

羅伊斯頓鎮居民2600多人,位於亞特蘭大市東北100英裏處。它建於1875年,曾經是美國繁華的棉花種植中心之一。後來,這個小鎮由於管理不善,日漸衰落,從此一蹶不振。

麵對家鄉落後的麵貌,孩子們深感不安。任課老師艾麗斯·特裏因勢利導地啟發說:“同學們,我們已經看到了鎮上的現狀,該做些什麼才能挽救它呢?”討論時,大家爭先恐後地發言,氣氛十分熱烈。最後,決定從班上挑選出五個品學兼優的學生,組成了一個小組。它取名為“裏普”(“裏普”是“ripple”這個英語單詞的諧音,它含有“小溪流”之意),表示要在使小鎮複蘇的工作中發揮微薄的作用。

“裏普”小組先投書鎮政府,提出了一年的工作計劃,要求他們率先行動,給以幫助。經過兩周的研究之後,鎮長約翰·比爾表態同意。他帶領工作人員在居民和商人中調查,弄清楚了人們之所以不喜歡羅伊斯頓鎮,主要是因為建築物破舊,環境衛生差,市容沒有吸引力;商店裏貨物緊缺,品種不全,難以滿足顧客的需求。

五少年提出整修破舊房屋的要求一開頭就受阻,房主既不將其出售也不修理。直到多次勸說之後,才勉強同意賣掉。隨後,孩子們又動員鎮政府花錢把它們買下,修好之後再出售或租借。官員們采納了“裏普”小組的意見,使鎮上的破舊房屋和危險建築物陸續得到整修。

五少年還與舊汽車拆除公司聯係,建議搬走公園邊那堆有礙市容的破舊汽車。半個月後,那兒的路麵又恢複了寬敞整潔。從此以後,前來公園散步、遊玩或休憩的人又多了起來。“裏普”小組還向全校同學發出倡議,參加植樹種草栽花的活動。

經過一年的整頓,羅伊斯頓鎮終於舊貌換新顏,鎮政府和居民們衷心地感謝“裏普”小組的辛勤勞動。為了表彰艾麗斯·特裏老師和五少年“救活”一座城鎮的優異成績,美國政府把他們請到首都華盛頓,舉行了慶功大會,授予“內務部公共服務獎”。“裏普”小組的動人事跡不脛而走,傳為佳話。

案例二:

第一家兒童小銀行

佛羅裏達州邁阿密市費爾蔡爾德小學辦起了美國第一家兒童小銀行——“特威格勒特銀行”。開辦初期,孩子們為了籌集20000多美元的資金,向家長、教師、當地銀行的職員及顧客出售了麵值50美元的股票。小銀行設在校園裏,是一家名副其實的金融機構,接受儲戶存款,向用戶發放貸款。它一周上班兩天,每天1小時。學生們可以把自己的零用錢存進去,需要時能及時提取。小銀行在南邁阿密第一國家銀行有一個特別的賬戶,其存款全部記在上麵。所有的工作人員全部是小學生,最大的僅12歲。當地銀行給予了熱情扶持和幫助,在孩子們中間培養了23名骨幹,教他們學會了從數鈔票、記賬到保護銀行等全部有關的業務。“小銀行家”在畢業之前,會義不容辭地訓練比自己年幼的同學,以便小銀行“後繼有人”。

老師們高興地說,小銀行不但讓學生們熟悉了業務,而且懂得了怎樣去盡心盡責,對自己所做的事負責到底。銀行的負責人表示,凡是在“特威格勒特銀行”做過事的孩子,長大後可以優先在他們的銀行找到兼職工作。

案例三:

自己動手審理案件

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州,長期以來一直實行青少年負責審判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司法製度,全州共有“青少年自助法院”30餘所。規模最大的“青少年自助法院”設在福特沃思市,自1987年創建以來,審理的青少年被告有3000多名。它不僅審理12至18歲的被告,而且參與審理的法官、陪審員、檢察官、辯護律師和其他工作人員也由來自當地小學和中學的學生擔任。受案的範圍為開車違章、小偷小摸、未成年人酗酒等輕度犯罪行為,被告在16歲以下要由父母陪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