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勵孩子閱讀有兩種方式:
1.參加閱讀小組
在南加州的ROCKHILL,孩子們從學校的閱讀小組裏獲得圖書。如北邊小學的閱讀小組是通過基金會的形式建立的,這是學校和社區一起合作成立的一個組織。每年2月份——這一年的閱讀月父母會收到一封讓孩子們參加類似於文學社活動的信,每周一至周四從5點到7點是孩子活動時間。父母可以通過這封信檢查孩子家庭作業,與孩子玩詞彙遊戲,或者讓孩子閱讀,並鼓勵他為其他的親屬讀書。每年孩子們要簽下閱讀保證書。尼爾遜老師說,“一旦有關閱讀效果好的紙條反饋回來,我們就會給學生的家庭一個氣球,一本獲獎證書,還包括給他一張他家附近餐廳的贈券。”
2.來自圖書館的刺激
在另一所學校,圖書館老師凱荻指出:“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們愛上閱讀,讓他們成為終身的閱讀者,我告訴我的學生書是活的,可以帶他們去探險,我試圖鼓勵學生參加書中的探險活動。我們也設置了閱讀獎勵。”為了獲得獎勵,每個學生在9周內至少要讀9本書,並寫下讀書筆記。獲得獎勵的學生將會有免費的午餐,並有證書。
“孩子們可以在任何時間加入進來”,教師解釋道:“在年初,每個學生都得到一個閱讀激勵表,這是誌願參加的。參加後,他們會得到一個閱讀的日誌表。”當任何學生讀完100本書時,他將加入“百書俱樂部”,這是一個不小的榮譽。
“今年,有50%的學生參加進來”,老師說道:“老師們、父母們都很支持。”
保護隱私,輕鬆學習
在美國,學生的家庭情況,學習成績,考試情況,身體情況等都屬於隱私,老師無權向其他家長,老師和學生透露,學生的成績單上都蓋有“confidential(保密)”章,隻供學生和其家長參考了解,別的學生是不允許打聽的。可想而知,在美國學校,將所有家長召集開家長會,老師按分數排名次,張貼考試成績,甚至按學生成績將參加家長會的家長依次排座位等等是不可思議,也是犯法的。需討論交流學習情況的家長會都是預約一對一進行的。
美國學校強調同學們的互動合作,分享學習,不鼓勵競爭,老師很少將學生橫向作比較,而是鼓勵學生樹立自信心,設立目標計劃,不斷進步。這次考試比上次好,老師就應表揚學生,而不會將這個學生與另外一個或其他學生相比,“看,某某學習多棒,你要向他學習!”因為每個孩子都很特殊、特別,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沒有可比性。
老師與家長談話也要注意隻談這個家長的孩子,他/她學習的強項和弱項,商量如何更好加強與家長間的溝通交流,想出更好幫助該孩子進步的方案計劃,使其更好地完成各項學習任務。比如在超級市場購物,撞見家長,不要同他們談論學校或學生情況,以防“隔牆有耳”,職業規範的做法是禮貌地告訴家長預約到學校來同你談話。
美國的法律賦予家長很多權利,一旦家長認為她/他的某項權利受到侵犯,會找老師的麻煩,甚至訴之法庭,讓老師吃不了兜著走,所以美國老師的嘴都很甜,也很緊的。
到了高中,因為學生四年的成績及學分等一切都要備案,更是考大學的一項重要指標,學校的電腦係統是時時都給學生排名,分等次的,學生自己心裏有數,Confidential的成績報告單上有注,隻是你無權知道別人的情況,學生輔導員對一切了如指掌,要到畢業典禮時,學分top 1%(前百分之一)的學生會被邀請高高地坐在主席台上,校長會宣布全年級的第一名和第二名(隻能各有一個),會被加冕,非常風光,更是錄取大學的重要籌碼,類似於終身榮譽呢!
美國學校尊重、保護學生、家長的隱私,不僅是美國文化使其然,更是為了給學生創造寬鬆,有安全歸屬感的學習環境,不過多地承受學業競爭的心理壓力。人各有其所長,也各有其所短,“天生我才必有用”,幫助學生揚長避短,養成健康自信的心態,自強努力,不以己所長比他人所短,而自負狂傲,也不以己所短比他人所長,而自卑喪誌。這些心理素質的養成不僅讓學生的學生生涯渡過得輕鬆快樂些,更是在未來的人生道路上受益無窮。
課後作業,重在思維
在美國的中小學,學生也要做功課或作業,但是從不以此來限製學生的活動。老師有時顯得很隨意,根據教材的要求、學生一時的興趣或愛好、潮流所向,來確定作業的安排。有的內容豐富有趣,有的難度較大,有的形式別出心裁,不局限於當天或一段時間裏所學的東西。隻有學會動腦動手才能完成,想得高分就必須有創意。
這樣一來,學生不僅不對作業厭煩,反而樂意去完成。他們有自己的思維,不人雲亦雲,甚至能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讓我們看看美國老師都布置給學生什麼樣的作業,再看看學生怎樣完成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