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課堂非常強調互動和學生的參與,課堂氣氛活躍,教師在課堂上隻是一個引導者,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可以隨時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參與式、討論式的課堂能讓學生研究問題和學習能力有顯著的提高。
美國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實踐能力,尤其是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問題的能力。教育家杜威的觀點“生活就是教育”、“在做中學”在美國很有市場。教師們認為,學生需要掌握的不是死記硬背的知識,而是如何利用大量的信息進行理性的思考,創造性地運用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並由此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運用小組討論、角色表演、會話操練、自編故事等教學形式。教師講得少、寫得少,學生表達多、動手多。
小學課堂上,上課的形式最為輕鬆活潑,不少學生坐在地上聽課。一節數學課,老師發給學生很多美元複印件,用來教學生加減法。學生正確回答了問題時,那位女老師就會揮舞著手臂,一臉欣喜地大聲讚賞。當然那張“美元”也獎勵給了學生。整堂課,老師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和組織形式,使課堂非常輕鬆、愉快。
數學課,教師引導學生玩不同的遊戲,如模擬生活超市、計算泰坦尼克號的沉船概率來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曆史課,學生通過親手製作古人類的生活工具、在石頭上畫畫來體驗遠古人們的生活;辯論課,學生唇槍舌劍地辯論是否應該支持布什總統;化學實驗課,學生事先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然後向老師提交實驗報告,老師再準備相應的實驗器具。一節高中的社會科學課上,老師提了一個問題:“什麼是民主?”結果一個男生做出了一個很有創意的回答:他當著全班同學的麵,脫掉上衣,光著膀子在教室裏走了一圈,說:“這就是民主。”全班哄堂大笑,老師也忍俊不禁;一節文學課,學生們閱讀卡夫卡的《變形記》後,老師組織大家進行角色表演,分出不同的角色站在各自的角度,表達出對格裏高利變成了蠕蟲後的感受和思考;九年級的學生學了《羅密歐與朱麗葉》之後,老師讓學生用各自最擅長的表達方式表現出對這部作品的理解,學生有的用詩歌,有的用繪畫,有的寫成了小論文,表達方式各式各樣。
美國中小學生的課程內容與實際生活聯係密切。上消防教育課,真的就開來了一輛消防車,學生們圍著消防車,津津有味地聽全副武裝的消防員講解並演示;一節低年級的ESL課中,主題是“服裝”,學生們的麵前擺滿了各種各樣的衣服,老師就用這些實物教學生學習相關單詞,同時衣服還成了獎品,答對了學生就可獲得。不過課後獎品會收回,老師說,這些衣服是家長捐贈的,用於感恩節時給貧困的孩子。翻閱美國的教材,就可發現教材內容可以說就是一部部生活百科全書、社會百科全書,生動地展示了社會與生活、科學與生活的密切聯係。
美國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質疑能力和研究能力的培養。老師在課堂上最常說的一句話是“Do you have any questions?”(你有什麼問題嗎?)學生們也習慣於提問,各種各樣的問題都可提出,然後師生一起討論。學校的課程目標,尤其是高中的課程目標,要求學生能利用各種工具和途徑收集信息,要求學生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獨立或合作完成研究。老師布置給學生的作業多屬於問題解決式的,有時幹脆就是一個研究題目,然後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的網站。
在美國,小學生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研究諸如動物或植物問題;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氣候的差異;能利用圖書館進行研究;能對信息進行綜合;能使用百科全書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研究計劃,也就不奇怪了。
美國中小學的課堂教學氣氛十分活躍,教師們十分注重課堂上的提問和討論。因為他們認為師生間的問與答是創新教育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學生們聽到最多的是鼓勵,而學校的管理人員,上至校長,下至普通員工,都對孩子們表現出非常熱情的態度。
課堂教學提倡並采用啟發式,主要發揮輔導功能,注重培養學生的想像力、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課形式多種多樣,根據教學內容,一般采用四人一小組、兩人一對子的形式,或是圓圈式,或者學生利用手頭的教學資料進行自學。教師講解大約5分鍾,小組活動30分鍾,留下5分鍾做總結,教學不主張死記硬背,而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到學以致用。老師還經常組織學生外出到博物館、公司、公園、科研院所等參觀、開展實地考察並要求學生寫出報告等。考試也不限於閉卷形式,調查報告、讀書報告、考題總結等都是教師考核學生的方式。
從“爵士樂課堂”看美國的創造性教育
美國克林頓政府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把音樂課納為中小學必修課,並列為國家基礎教育六大核心學科之一;美國於1999年在佛羅裏達州舉辦了以“未來音樂教育”為題的“豪斯賴特研討會”,前瞻2020年美國音樂教育,並形成了對未來20年美國音樂教育產生深遠影響的《豪斯賴特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