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小學由各州政府管理,聯邦政府不大參與。每個州分為若幹學區,學區董事會任命校長,校長管理學校,並決定課程設置,學校教師可自己選擇教材。美國全國劃分成5300個學區,每個學區內的中小學優先向本學區居民的子女開放,即實行就近入學原則。若想進本學區以外的學校,需由學生監護人提出申請,學校擇優錄取,或是采取抽簽辦法,但不管是公立還是私立學校,學費要比自己所屬學區的學校高得多,一年總要交一兩萬美元。美國是移民國家,一些中小學按一定的種族比例招收新生,例如舊金山的一些學校,規定同一種族的學生比例不能超過45%。
學生入學時,學校給每個學生發一本家長——學生手冊。手冊的內容包括辦學目標、辦學理念、學校紀律、家長和學生的權利和義務等。學生如違反規定,要接受處罰,家長也要承擔責任。美國的小學規模不大,通常每個年級一個班,每班不超過20人,而且隻有一名老師負責全班所有科目的教學,同時兼管學生的文體活動、參觀遊覽以及班上的行政事務,可謂一人拳打腳踢,大包大攬。客觀地說,一個人兼做這麼多事情,教學質量很難不受影響。
美國小學注重語文教學,而且以閱讀課為重點,對數學的要求則有點稀裏馬虎,成天離不開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中國人說美國學生不會算算術,是指美國不重視學生的數學基礎教學。美國小學教師都有大學學曆,中學教師大多有碩士學位。學生們到了初中才開始分學科,每個學科由專門老師授課;進入高中開始分必修課和選修課。
走進美國中小學教室,一種新鮮感撲麵而來,牆上貼的,牆邊擺的,地上放的,花花綠綠,琳琅滿目。教室牆壁上貼著五顏六色的圖片、知識卡片,還有美國地圖和課程表等,甚至天花板上也垂掛著圖片、卡通動物和植物模型。教室裏分什麼電腦角、圖書角和生活角等。電腦角擺放著幾台教學電腦;圖書角的書架上有工具書和各類書籍,供學生們隨時查閱。不少書是家長和熱心人捐贈的。生活角配置了櫥櫃和一個個塑料筐,裏麵分別放著學生們的學習和生活用品。
學生上課也沒有固定模式。一個班分成幾個組,組與組有時相對而坐,有時一前一後或一左一右,這完全由老師根據教學需要決定。因此,教室課桌的擺放形式也不固定,有時擺成半圓形,有時擺成幾個小圓圈。老師時而站在圈內,時而走到圈外,時而在黑板上寫寫畫畫。上課時,老師對學生的坐姿沒有嚴格要求,所以什麼姿勢都有,有的學生還斜放著本子寫字。學生們寫字握筆是用左手還是右手,是個人的自由,老師不加幹預,很多美國人,包括前總統克林頓和前總統布什都用左手寫字。學生們雖然有一定的課堂自由,但必須遵守課堂紀律和行為準則,上課不許交頭接耳或搞小動作。而且,學生們的課桌上要做到幹淨整齊,不許在上麵亂寫亂畫亂刻。
學校評定學生成績的依據不僅有學科成績,還有學生的品行。小學生和大多數初中生隻要成績合格,即可升班。少數初中和高中實行學分製,學生必須修完學分才可畢業。美國學校不搞學生成績排名,因為有法律規定,學生的考試成績屬於個人秘密,如果校方泄露出去,將受到起訴。
美國孩子在小學和初中階段沒有學習壓力,學功課的時間不是很多,在校學習的時間有限。學生們早上9點進校門,下午3點以前就放學了,到時如果沒有家長來接,學生可繼續呆在學校,有專門老師照看,但家長要按規定付費。學生作業也有數量上的限製,如,1至3年級學生寫作業的時間不超過20分鍾,4至6年級不超過40分鍾。而且,學生作業要求盡量在學校完成,帶作業回家的現象不是很多,但無論如何見不到有學生背著沉甸甸的書包。不少家長對給孩子留家庭作業持反對態度。有人著書指出,家庭作業剝奪了小孩子培養興趣愛好和與家人共處的時間,而且沒有證據表明做家庭作業有益於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