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聖尼格拉女校”為例,該校擁有3000餘名中小學生,是新加坡國內一所少有的大型學校。濃密樹陰掩映著潔淨的校園路,教學樓寬敞明亮,與大陸不同的半開放式教室確保了更多新鮮空氣的流通。室內過道是學生作品的展示區或學生培植的一些小型花草。學校請學生參與校內設施的布置。僅廁所內就張貼一些學生自製的圖片或文字。除此之外,學校還特意開辟教學樓之間的空地作為學生課間、午間、雙休日留校時的休息場所。這裏既擺設有幾架鋼琴供學生隨時彈奏,又有各類遊戲讓學生玩耍。這些物質資源的配置,充滿了自然與人文的氣息,讓人留念。

同時,“聖尼格拉女校”也非常重視來自教師、學生、家長以及政府方麵的人力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利用。從教師進修角度來看,學校積極利用新政府教育部推行的新措施、新教學法與行動研究法,以及教師學科學曆專業知識的提升,不斷提高學校教師適應現代教育快節奏的良好綜合素質。而且,學校每年一度舉辦校友回歸日活動,邀請校友回校助教、講述成長經曆、輔導問題學生等,讓學生從本校曾經培育的優秀學生身上發現成功的秘訣,找到克服困難的勇氣,多了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組織的家校聯誼活動中,學生的家長們,其中不乏有該校校友。他們齊聚一堂,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出資出力。如:學校新址建設需要一定資金,於是就動員家長或相關社會人士,以他們的名字為教室、多功能廳、會議室等命名的形式籌集修建款。

四、在建立師生共同體中,創設開放的課堂教學

語文新課程標準(實驗稿)提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等等促進學生終身發展、幸福成長的相關目標。新加坡華文學科教學目標與此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由新加坡何若錦老師執教的《孟母三遷》一文的教學中,老師本著師生同處於一個對話與實踐水平麵,在老師預設目標與學生生成目標的交彙、融合之中引領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麵的縱深發展,達到對學生的生命教育與公平教育。全文教學采用台灣陳龍安教授創造思考教學模式與威廉氏創造思考教學策略,配合主旨設計了創造思考活動達11次。充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參與學習,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而且這些活動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利用學生已掌握過的知識與技能,如:用詞創意造句,相同或相近詞造詞,嚐試為意義段設問,列舉模仿商人做買賣,小記者采訪新聞並書寫新聞題目……其中,後兩者則是結合該班學生參與課外興趣活動的相聲小品表演與小記者培訓班活動而設計的。每一項創意活動本身,老師也力求有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例如:請學生思考孟子小時候住在墳場附近,他每天看到、聽到、嗅到、觸摸到、感受到的是什麼?這時,老師為每個學習小組發下一張填寫此問題的顏色紙。顏色紙上設計的問題回答內容一致,但形式各不相同。有些是橫式排版,有些是縱向延伸;有些是純文字表示,有些是圖文並茂。同時,中華傳統文化精髓的滲透也是本課教學的精彩之處。老師開課伊始,直接切入主題。由“遷”字理解引入,並拓展運用,到“孟母三遷”題目的理解,與孟子個人簡曆介紹。學生學文,懂文之時,也對中華古代聖人“孟子”有了更多認識。為他們後來了解以孔子與孟子為代表的中國儒家學說有了最初的啟蒙教育。因此,在整堂開放式教學授課後,老師是越發投入,學生熱情更加高漲,教學效果非常理想!

創新教學就是要給學生一定的自由空間,充分展示他們這一年齡段所具有的好動性和表現欲,課堂上每個學生都踴躍舉手,讓他們都能參與到課堂教學當中,教育創新就是要應盡可能增加學生自己探索知識的活動量,增強學生思考問題思維能力。從新加坡教育創新的細節中可以領略到新加坡教育創新的無限魅力,淋漓盡致地體現了新加坡教育工作者在布置教學環境上的用心和精心。

“人本、生本、校本”的校園文化特色

校園生活是學生生命發展的過程,學習知識隻是其中的一個方麵,生命發展的各種需要都應該受到重視。因此,新加坡的各個學校都從“德、智、體、群、美”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校園生活,充分體現了“人本、生本、校本”的特色,形成了很多可圈可點的文化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