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置(2)(1 / 3)

從新加坡小學、中學及大學預科的課程設置可以看出,其課程體係具有如下特點:

1.著眼學生各方麵素質全麵發展

新加坡是一個競爭的社會,是一個重能力、實績的社會,但同樣十分重視實施素質教育,而且以強有力的措施推進素質教育,因為在當代社會,誠信、合作、挑戰困難的勇氣等也是不可缺少的競爭力。新加坡中小學的課程著眼提高學生德、智、體、群、美等各方麵基本素質,既有提高學生文化素養的基礎性課程,著力培養學生能力的技能培養課程,又有致力於培養學生公民意識和良好個性品格的生活技能培養課程,在各個學段,通過正規課程和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社會活動,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誠實、樂群、毅力、正直、勇敢、認識自我、節儉敬業、承擔等品德素養。體現素質教育要求的各類課程,納入考核評估機製,作為學生選校升學的重要依據。同時,通過對學校進行學術成績、學術增值、體能藝術、教學實效、學生綜合素質等全方位的考核評估,來激勵學校認真落實各類課程。

2.基於分流製度的分層課程要求

新加坡是將“精英教育”與“大眾教育”結合得較好的國家。其成功之處在於,設置不同層級要求的課程,根據考試成績和學業水平對學生進行合理分流,切實做到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接受適合自身發展的教育,從而既重點培養精英人才,又保證廣大青少年普遍完成10年基礎教育和一定的職業技能教育,並進而選擇適合自身潛能的專業技能教育。各個層級的課程既體現了學生發展的全麵性,又在許多基礎課程上有明確的能級差異,又設置一些供學生選修的課程,並允許學生根據學習情況適時調換課程,從而體現了學生對教育的選擇性、自主性和適應性,較好地做到了既“統”又“分”、“活”而不“死”。

3.突出培養綜合素質的實踐課程

實踐性課程在新加坡課程體係中占有重要的分量,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和自主活動、實踐操作、團隊合作、研究創新的能力,對學生終身學習、自主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是在中小學都開設勞技課、家政課、工藝課、設計課,以培養學生日常生活所需的勞技與家政等素養,以及勤勞、合作、愛群和服務的積極態度。二是開展課程輔助活動(CCA),增進學生在社會中生活調適、價值判斷、問題解決和創造思考的基本能力,引領學生認同國家灌輸的價值觀,提升對社會的融合性。教育部活動計劃司專門設有課外活動署,主管課程輔助活動,並有一整套完善的操作係統及評價體係,由學校來具體組織和落實。2006年,教育部提供了四大類別64項活動供學生選擇,體育和遊戲33項、穿製服的團體活動12項、藝術表演7項、社團活動12項。中小學都隻上半天文化課,下午是各種各樣的課程輔助活動時間,所有學生必須參加四大組別中的一項活動。三是開展社會實踐與社區服務活動,旨在培養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從小養成服務意識。1990年,新加坡國家社會發展部與教育部、政務部製訂和推行了一項包括“好朋友”計劃、關懷與分享計劃、到福利收容所和兒童組織服務計劃、清潔環境計劃等六個方麵的學生社區服務計劃,並使參與社區服務的學生能獲得額外的課外活動分或向徽章。

二、著眼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原則

培養學生終身學習、主動發展的意識和能力,是新加坡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基本理念。李顯龍總理曾說:“教育不僅是讓人們掌握謀生技能,同時也是為下一代創造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機會。我們的目標不僅是傳授豐富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新一代人的內心裏點燃起求知的火焰”。這一理念不僅體現在課程設置上,而且貫徹於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1.推行少教多學

李顯龍總理提出“我們得少教一點,讓學生多學一點。成績誠然重要,考試一定要及格,但成績不是生命中的惟一大事,在學校裏,還有許多生活上的事物值得我們學習”。新加坡人普通認為:與學生的學業同樣重要的是,要使年輕人具備良好的價值觀、不屈不撓的品格和開拓創新的能力,以能夠積極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挫折和困難,能夠為實現自己的發展而努力。“少教多學”,是當前新加坡教育界的一個熱門話題,在教育教學中不斷探索,積極實施。

在新加坡,主要從兩個方麵實施“少教多學”。一是在不影響學生為高等教育做好準備的前提下,裁減課程內容,從2004年起,逐步將中學和高中的課程內容減少10%至20%,既為學校自主開發課程提供更大的空間,使教師能夠靈活地設計與安排活動,更是為學生自主學習、參與課外活動騰出時間和空間。二是通過教師改進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落實。教師精心設計每堂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學習活動,精講精導,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進行自主學習、思考、實踐,教師主要在學生學習、探究、實踐活動過程中予以指導和引領。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閱讀、思考、操作等學習活動獲取知識,學會方法,遠比教師翻來覆去講、手把手地教更有效率,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