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強調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小學、初中均衡分班,不準分快慢班、重點班和非重點班,以同一目標要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高中,是千軍萬馬爭過高考“獨木橋”。在這一體製和環境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在小學、初中就進行定向分流是不可能的,分班進行分層教學也是困難的。但我國學校本著促進全體學生發展的教育目標,在分層教學、分類指導上可以有自己的思考和策略。如能否在教學過程中確立分層級的學習目標?能否增強作業練習的層次性、選擇性?考試檢測能否采取分層次的試卷?能否開設一些短課程,供學有餘力的學生選修?多年來,有許多學校開展了分層教學的探索和嚐試,也取得較好成效,關鍵是能否持之以恒去做。
3.學校課程建設能否有所作為?
學校應該是課程建設的主體之一,學校自主開發課程,是拓寬學生知識視野,發展學生個性特長,創建學校教育特色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新加坡,不僅國家提供多種供學生選讀的課程,而且采取靈活的校本課程開發政策,教師可以自行安排適合學生的教材授課,可以靈活地設計與安排校本課程活動。
我國在實施新課程以來,已經留有一定的給學校安排地方性課程和開發實施校本課程的時間,但由於國本課程的要求仍比較高,內容仍比較多,在統一規定的學生在校活動時間內,在升學競爭依然激烈的情況下,學校課程建設的空間依然很小。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學校在嚴格執行課程政策的同時,能否對國家課程的內容加工改造,進行校本化實施?能否充分利用規定的校本課程的時間,開發實施若幹門適合學生發展需要的、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的、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能否精選項目,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一些旨在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的興趣小組活動?
4.少教多學如何有效落實?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誇美紐斯在談到自己的教學理想時說:“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閑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新加坡倡導的少教多學的教學理念,是與我國多年來強調的精講多練、多想、多說是一致的。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引領學生自主學習,主動發展,這已經成為我們廣大教師的共識,但在常態的教學過程中,教為中心、以本為本,以講為主的現象仍比較普通,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探究活動即使有,也往往是流於形式,是低水平的。學校可否根據本校教學實際,研究製定少教多學、學教互動的行為要求和推進措施,動員教師解放思想,放開手腳,真正構建起以學為本的教學模式,引領教師正確把握教學目標、教學重點,著力在重點知識、重點方法上做文章?能否帶領教師觀察研究學生的學習行為,設計基於問題的學習活動,積極指導學生學習方法,努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活動水平?
5.如何組織實施學生實踐活動?
組織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思考人生,對幫助學生豐富知識、提高能力、發展品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學校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加坡,已經形成多樣化、製度化、課程化的學生實踐活動體係,有製度管理、資金投入、活動時間、考核評價機製等作保證。
我國也已經將實踐活動納入基礎教育課程體係,在中小學設置了以研究性學習為重點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但是,由於缺乏經費支持,缺乏開展活動的社會環境,缺乏與升學相掛鉤的考核評價機製,以及學科課程內容多、教學時間緊,升學考試競爭壓力大等因素,該課程的實施遠未達到理想的目標,許多學校學生實踐活動數量少,水平低。
在諸多客觀因素難以改變的情況下,學校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創造條件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可否研究製定係統的學生實踐活動實施方案或行動計劃,逐步構建起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主體的、與學科教學和德育工作相銜接的學生實踐活動體係?可否動員教師在學科教學中設計一些實踐性作業、專題作業,引領學生將知識學習與觀察生活、探究問題結合起來?能否要求有關教師不折不扣上好實驗課?能否將學校現有的各個活動室、信息技術設施等充分利用起來,為學生創造多看、多聽、多做、多說、多想的環境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