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學”——創新教育的理念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政府就闡明國家的教育體製與發展必須配合政治、社會、經濟的需要,在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人力資源成為國家生存的惟一條件。而教育年輕一代,提升其整體素質則成為國家成功與否的最大關鍵。隨著社會大環境的持續改變,為了確保年輕一代的學習能盡力地配合改變的步伐,新加坡教育體係也必須改變。整體而言,新加坡教育製度的演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生存異向階段,從1959年新加坡自治的時期至1978年。這個時期的新加坡是在掙紮求存的時候,教育重點在普及教育、公益教育、雙語教育,為的是塑社會凝聚力和社會認同感。
第二階段:效益導向階段,從1979年到1996年。這個時期的教育是在減少教育浪費,提高教育體係的效益。例如讓學生根據能力分班,為群體量身製作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在這個時期,我國也努力拓展大專教育,強調提高基礎教育的素質,設立了自主學校和自治學校。
第三階段:能力導向階段,從1997年至今。1997年,現任國務資政吳作棟先生在第七屆國際思維大會上演講時,勾勒出了“重思考的學校,好學習的國民”的教育願景。思維型學校是此願景的核心,學校必須把未來一代培養成為思維型的國民。配合這個願景我們轉向以能力為主導的教育模式,教育部定下了五個發展方向:一是教育更多元化;二是創造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環境;三是培養高素質的教育團隊;四是追求卓越的行政;五是發展高素質的高等教育。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當政時期,在新加坡大力倡行儒家倫理教育,時間一久,其弊端也逐漸暴露。對此,新加坡當局頒布了一係列新的政策,於2004年提出“少教多學”的革命性口號,並且逐步推行與完善,並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少教多學”提出的背景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在執政期間倡行儒家文化,大力推行以儒家傳統為核心的東亞教育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編寫了一套《儒家倫理》的教材,並於1985年在國內各校全麵施行,使新加坡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儒家倫理編撰成課本,並在學校裏作為道德科目進行教授的國家。儒家倫理教育的實施,確實帶來多方麵的顯著成效,它使人們更加謙和通達、重視家庭、注重學習、以禮待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弊端也不可避免地顯示出來。在新加坡,優秀的人才幾乎都進了政府,身體力行了孔夫子“學而優則仕”的理論,可安逸穩定的工作也使這些高材生逐漸喪失了冒險精神。對於一個麵積狹小,資源都要從國外進口的國家來說,長此以往,其國際競爭力必將逐步喪失。與此同時,私有企業招募不到優秀的人才,其企業生產力和創造力也必將逐漸降低。
另一方麵,新加坡的教育現代化具有“壓縮式”的特征,即“壓縮的現代化”。西方發達國家經曆兩三個世紀才得以實現的教育現代化,新加坡用短短的幾十年便得以完成。然而,這種教育模式“應試”的目的性很強。學生在拚命學習的同時,忽視了身心、創造性等的全麵發展,嚴重者甚至淪為學習機器。
在競爭高度激烈的當今社會,大多數人都無法逃脫“優勝劣汰”的篩選規則。僅求安於現狀、不思進取或是隻會機械學習、缺乏創造力根本不可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二十世紀末,新加坡政府認識到教育危機的嚴重性,逐步頒布了一些新政策,力圖培養新時代的新加坡公民,開創教育發展的新局麵。
二、TSLN和 TLLM的提出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提出要建立“思考的學校,學習的民族”(Thinking School,Learning Nation,TSLN)。該項計劃強調培養一種終身學習的習慣,使每一位新加坡公民能夠始終具備應對未來職場挑戰的能力。它旨在將新加坡的教育質量提升到世界先進水平,並使新加坡成為卓越教育的中心。這項計劃為新加坡提出了一個教育發展的新視角。之後,為了鼓勵學生以好學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改變思維模式,新加坡教育部又於2003年提出在多所學校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使學生增強學習生活技巧,培養堅韌的個性,有勇氣麵對挑戰,回饋社會。而此舉正是針對當代社會時弊而為。
2004年國慶大會上,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革命性地提出要求全國教師教得少一點,以便使學生能夠學得多一點,即“少教多學”(Teach Less,Learn More,TLLM)。 成績不是生命的惟一大事。學生可以在學校學習到很多別的生活上的事物。“少教多學”並非是讓教師投入得更少,而是要求教師教得更好,它強調教學重點從教學內容的數量到教與學的質量的轉移。教師要精選課題、縮減冗餘,進而更加深入地剖析每一個課題,以便使學生能夠更加全麵與深刻地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構建一個紮實穩定的知識基礎。任何人都不可能一下掌握所有的知識。但是,隻要具備了理論基礎和知識建構的能力,每一個人都能夠進行個人意義上的知識再生產。相反,如果一味要求學生貪多求全,則最終必然如蜻蜓點水般隻觸及知識的表象。“少教多學”將重點放在提高教師和學生之間互動的質量上,以便學生更加致力於學習,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它是在TSLN的視角上建立起了一個改進的基礎,同時也是在培養創新精神和企業家精神的主導下的思維方式的轉變。
衡量成功教育的標準不在於學校教授的知識數量,而在於學校培養的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能力。這裏涉及到的其實就是“深度學習”的概念。所謂深度學習,是指在理解學習的基礎上,學習者能夠批判性地學習新的思想和事實,並將它們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能夠在眾多思想間進行聯係,並能夠將已有的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作出決策和解決問題的學習。它鼓勵學習者積極地探索、反思和創造,而不是反複記憶,是一種基於理解的學習。新加坡“少教多學”的教育改革,正是體現了深度學習的理論原則,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和麵對未來挑戰的能力。事實上,除了一項技能,其餘所有的技能都會過時。而這項技能就是,當麵對學校教學範圍之外的情境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反應。我們要培養的人,在其麵對沒有經過專門準備的情境時,要知道如何行動。21世紀,教育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要學會在為終身的改變做準備中學習。毫無疑問,他們對深度學習的相關闡述,正是新加坡這次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