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置(5)(1 / 3)

為了給全國教師提供一個尋找教材、分享經驗的廣闊天地,新加坡於1998年正式推出內容豐富的“教育電子坊”網站。“教育電子坊”是一個教育資訊網站,以教師及家長為服務對象。它由四個部分組成;電子圖書館、電子戲院、教師網絡及電子商店。前三者供教師及內部網絡的使用者瀏覽,電子商店則在網際網絡公開讓公眾參觀。電子圖書館是教師的資料庫,包括教科書及學習的參考材料、惟讀光碟、網址、錄像影片、教程計劃等等。教師可以到這裏找到課程教材,閱讀報章雜誌,或到教育科技資源中心預訂書本及辦理資訊科技工作坊及講座的報名登記手續。電子戲院播放的是教育界的最新動向。教師可參加網上研討會、工作坊及科技課程,翻閱研討會的資料,或對研討會作出反應。教師也可以參加論壇,討論如何策劃教程,將電子資訊納入課程。教師網絡是一個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平台,讓各校的教師能夠交換意見,集思廣益,改革教學方式。電子商店是16家網上商店,擁有500多種產品。如果想購買的話,隻要用鼠標一按,填寫訂購單,彈指之間就可滿載而歸。一些軟件可以當場試用,另一些附帶產品的簡介,也可以參考其他人使用後的意見,再作決定是否購買。

新加坡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在21世紀正以舉世矚目的驚人速度飛躍發展。教育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智慧島”計劃使新加坡上下都非常重視教育的發展,這尤其體現在基礎教育領域。在這一領域進行的課程改革,除了政府加大投資力度、開放教材市場、削減課程內容外,還有一些更具特色的措施。

(三)推行“思考”課程,培養創意思考

新加坡是一個有著深厚儒家文化傳統的國家,一直被看成是崇尚紀律和服從的地方。在新加坡,政府包辦了一切。在課堂上,教師隻給學生講授問題的正確,很少有討論的空間,但在20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世界經濟競爭的激烈程度增加,新加坡的領導人李光耀感到了危機:雖然新加坡能有效生產高技術產品,但是幾乎沒有人懂得考慮如何創造新技術。他擔心缺少創造性會阻礙新加坡參與信息時代革命,以致降低經濟競爭力。因而他極力主張改革,倡導學校應更注重培養創造性。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新加坡自1987年起,開始試行“思考”課程。1987年,新加坡有14所中小學試行“思考”課程。1988年又增加了12所,後陸續增加。小學從四年級開“思考”課程,中學從一年級開始。該課程的目的是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思考以及如何思考,如何去麵對較複雜的問題、如何解決困難、如何進行有創造性的以及對某些問題作有見地的批判。1988年,根據一年成績測試,這“思考”課程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新和解決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幫助,它不僅對資質聰慧的學生有好處,而且對資質普通的學生能有更多的好處。1997年,新加坡的一位高級官員在一次會議上提出這樣的問題:亞洲人還會思考嗎?這標誌著新加坡人對“思考”課程進行新一輪的反思。為此,新加坡對“思考”課程提出新要求:“教會學生如何思考而不僅僅是邊思考的內容。”

國立新加坡大學教授鄭奮興提出“數學+藝術+創意+電腦=21世紀人才”模式,強調“通過數學培養創意思考”。1997年,鄭奮興開始設計名為《創新思考之晨光》數學軟件。在編寫過程中,他把創意思考基本原則貫徹其中,利用多媒體科技,將數學中的幾何知識傳授給學生。他認為,幾何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內容之一,目的是培養學生邏輯思考能力。

1997年,吳作棟總理提出了建設“重思考的學校、愛學習的民族”這一藍圖,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強加批判思維的培養和訓練,而不是照搬以前那種“填鴨式”的灌輸教學法。新加坡教育部削減課程內容的30%,為在課堂上進行批判性教學提供充足的時間。因為在此以前那種“教師重教太過且教學大綱中充斥著雜而無用信息”的情況下,老師和學生都不可能有時間來進行批判性思維。圍繞著該藍圖提出的新方針,新加坡課堂出現了兩種不同模式的批判性教學法。其中已取得“合法”地位的是批判性思維能力的教學法;另一種教學法,即批判性讀寫能力的教學法,還未在學校站穩腳跟。批判性教學反對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麵,提倡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這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提倡的研究性學習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這種思想主導下,教師必然會張揚學生的個性,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其各方麵的潛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體現了新世紀新加坡教育的進步。

(四)加強信息技術教育,將信息技術融入教育全過程

21世紀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新加坡政府認為要適應知識經濟的發展,就必須關注信息與技術的教育。為此,新加坡製定了信息技術教育總體規劃策略,其主要內容有:在1997~2002年內投資20億新元以購置電腦,為學校建立全麵的網絡,開發軟件及教材,教師培訓等;另外每年還要投人6億新元作經常性開支。信息技術教育的加強不僅有利於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而且能使學生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知識,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要求,提高新加坡人的素質,增強新加坡經濟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此外,1999年,新加坡進行教育電子簿試驗,這也是“信息科技教育計劃”的一項內容。這項試驗在德明中學收到很好的效果,學生告別了沉重的書包,取而代之的是不足二斤重的電子書包。

2003年發布的世界各國信息技術發展狀況排行榜顯示,新加坡“計算機網絡準備能力指數”(NRI)在全球排名第二,僅次於美國,從中可以看到新加坡具有較強的信息技術條件。在基礎教育中,新加坡更是廣泛利用其優越條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信息技術教育體係,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麵看出。

1.學生與教師的電腦配備

1996年,新加坡教育部製定了信息技術教育總體規劃,到2002年,新加坡的信息技術教育總體規劃,到2002年,信息技術教育基礎設施有了很大改善。小學生與電腦的比例從7∶1變為2∶1,中學生與電腦的比例從5∶1變為2∶1,即在所有中小學校,每兩名學生就擁有一台電腦。還有“教育電子簿”試驗的推行,使新加坡的“智慧島”計劃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