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與課程設置(5)(2 / 3)

2.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教學中,開設信息技術課程

2003年,新加坡教育部製定了信息技術教育二期規劃,要求將信息技術整合到教學中,建立動態靈活的新型課程。規劃方案包括:開發豐富的數學媒體教學內容(自然科學、語言學、人文科學、美學),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提高所有學科領域的教學水平;建立全新的基於網絡的管理模式,為學生開發數學化文件夾。新加坡教育部計劃2002年之前在所有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教育課程。目前,新加坡小學近30%的課程用電腦進行教學。

3.課程評價中信息技術的使用

1997年,新加坡教育部頒布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上應用的總藍圖,提出所有課程的教學和學習評價都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側重對學生進行信息使用,思考和溝通能力的評價。2003年的二期規劃又提出利用信息技術擴大評價的範圍和方式。例如利用信息技術獲取數據並進行分析處理,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有效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與表現作出診斷性評價。此計劃有三種更快、更有效的概念和技能評價係統,即適應性測驗係統、自動論文評分係統和反剽竊係統。

(五)設置調動學習積極性、更有效益、更具有針對性和靈活性的母語課程

為了使母語成為學生日常生活中“活學活用”的語言,提高他們對母語及民族文化的興趣,新加坡政府對母語課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采用量身定製的母語課程以配合不用語言能力和學生興趣的學生的需求。改革後的母語課程更加注重聽、說和讀的技能,提供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材和閱讀材料,改進教學方法、評估方式及強化教學資源。

以新加坡小學為例:從2006年起,實施修訂的小學離校考試,減少死記硬背,增加聯係語境的測試和聽、說部分的比重。此外各小學分別設有高級華文課程、高級馬來文課程、高級淡米爾文課程,供學生選讀。除以上共同的改革外,還分別對華文、馬來文、淡米爾文進行了改革。

1.華文課程的改革

從2007年起,分階段采用新的華文單元模式,小一小二從2007年起采用,小三小四從2008年起采用,小五從2009年起采用,小六從2010年采用。所有學生都修讀核心單元;導入單元及強化單元是為入學前減少接觸華文或在學習核心單元方麵需要額外幫助的學生而設立的,目的是要幫助他們克服在學習上所遇到的困難;學校將鼓勵那些在華文方麵有能力或感興趣的學生通過學習深廣單元以提高華文水平;華文小學離校考試水平的設定將以核心單元為依據,更廣泛運用歌曲、詩詞朗誦等教學策略。

從2006年起學生將能在學校的作文考試中使用便攜式中文電子字典。從2007年起,學生將能在小學離校考試的作文考試中使用便攜式中文電子字典。此外,在低年級階段通過增加華文授課的科目提高學生接觸華文的機會。

2006年,在25所小學試行快樂學習的“單元教學模式”和“新教學法”的小學華文新課程後,有90%參與試教計劃的教師以及85%參與試教計劃學生的家長,觀察到新課程的確能夠引起他們的學生或子女學習華文的興趣及參加華文的樂趣,使他們對語言的使用更有信心。目前,新加坡共有2700名小學華文教師,已有1900名小一小二的華文教師接受培訓。從2008年至2010年,新加坡教育部將逐步落實小三至小六的華文教學改革計劃。為了全力支援華文新課程,教育部還成立了一支由試教學校教師、特級教師、教育部課程規劃員組成的70人“谘詢隊伍”,從2007年起隨時給予全國學校提供支援。教育部還將向各小學增派兩名華文教師,他們將在2007年7月和2008年到校。

2.馬來文課程的改革

小學低年級課程將采用按能力分組的教學方式或以差異教學法來教學,使教學更能符合來自不同語言的學生的能力與需求。從2008年起,小一到小四的班級將采用新的馬來文課程,小五從2009年起采用,小六從2010年采用。

3.淡米爾文課程的改革

小學低年級課程將采用按能力分組的教學方式或以差異教學法來教學,使教學更能符合來自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生的能力與需求。從2006年起,淡米爾文課將教導學生淡米爾口語而不是正式的淡米爾書麵語;從2008年起,小一到小四的班級將采用新的淡米爾文課程,小五從2009年起采用,小六從2010年采用。

二、改革對我國的啟示

(一)進行課程改革,減輕學生負擔

我國近年來社會各界一直呼籲要減輕學生負擔,可是學生的書包卻越來越重。而新加坡在這方麵為我國提供了借鑒,新加坡中小學生的書包如今不足一公斤重。其措施有二:一方麵,新加坡進行課程改革,削減課程分量,將一些強調背誦、跟實踐不符及大難或太廣的內容去掉;另一方麵,推行“教育電子薄”試驗,將信息技術運用到教學之中,使新加坡中小學生以小巧的“電子書包”代替了沉重的書包。我國必須加快中小學課程的改革步伐,真正減輕學生的負擔。

(二)課程與教材管理的民主化

在課程與教材管理方麵,我國正規化做得較好,目前已設立了全國性的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負責審定各地編撰的教材。我國的課程與教材管理在民主化進程中最需注重的是分級管理,這也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行之有效的課程與教材管理製度。但在我國就涉及國家、地方、學校三級的權限如何劃分,比重如何的問題,這是一個因時因地而宜的問題,值得我們繼續研究。

(三)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培養創新精神

亞洲人一向為自己能夠很好地教育孩子而自豪,在“意誌堅決”的父母的督促下,亞洲學生總是在世界級的自然科學和數學競賽中獲得最高分。可是現在他們卻逐漸意識到,在信息時代最珍貴的是思考和創造,他們的下一代已經被超量考試壓得喘不過氣來,根本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我國和新加坡都麵臨著同樣的問題,所不同的是,新加坡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都較早較清醒地認識到這一問題,並積極采取了措施。新加坡通過開設“思考”課程,不僅教思考的內容,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如何創新。我國教育界也認識到思考與創新的重要性,現正逐步采取措施。